無私奉獻源於堅定信仰

——專訪2018年“中國僑界杰出人物”張明榮
賈文婷
2018年08月31日08:34  來源:人民網

張明榮 記者 賈文婷攝

是什麼支撐一位小鎮婦女幾十年如一日在僑務工作第一線為當地歸僑僑眷無私奉獻?張明榮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回答,因為中國共產黨是我的信仰。

為歸僑僑眷搭起“溫馨之家”

張明榮1947年3月出生於朝鮮新義州,1952年回國定居通化,因為有“華僑証” 張明榮的華僑身份鄰裡皆知。因此,其他歸僑僑眷碰到跟僑務有關的問題就跑到張明榮這裡咨詢,久而久之她就成了大家心中的“僑務通”。從1987年她就開始陸陸續續接觸僑務工作,直到1993年,張明榮自發組織鴨園鎮、鐵廠鎮、五道江鎮等三鎮五社的歸僑僑眷成立鴨園鎮僑聯工作站。為了方便歸僑僑眷活動,她把工作站活動基地設在自己家,領著獨自拉扯大的小孫女住進了狹小的西屋,把寬敞的東屋騰出來,還自費購置了辦公座椅及相關書籍,設置了僑法和僑務知識宣傳欄。

在當時電話還沒普及的情況下,張榮明告訴記者,“為建立健全組織名冊,幾乎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狀態,靠著雙腳翻山越嶺。將管轄區所有歸僑僑眷登記入冊,從此,鴨園鎮、五道江鎮、鐵廠鎮的360余名歸僑僑眷有了自己的家。”

為困難歸僑僑眷“雪中送炭”

為了廣泛了解僑情,切實做好為僑服務工作,張明榮定期組織召開聯絡站成員會議,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點,定期深入到歸僑僑眷家中走訪慰問,全面了解掌握歸僑僑眷的生產生活情況。

為了在走訪時能多馱點慰問物資,她買了一輛加重28自行車,騎著它,走遍了3鎮所有的村(組)和社區,走進每戶歸僑僑眷家中,每次走訪孤寡老人、殘疾人、生活困難的歸僑僑眷,她都用不同的方式送溫暖、獻愛心,把溫暖和關愛送到歸僑僑眷心坎裡。

附近十裡八村的歸僑僑眷都知道,隻要自己遇到困難,張大姐就會像天使一樣來到他們的身邊。大牛溝大山頂上住著90多歲的歸僑蘇有才、曹雲芳夫婦。每逢春節前,張明榮總要想著給老兩口送上過年的米、面、油。盡管隻有500多米的山路,但崎嶇不平,加上冰雪濕滑,徒手登上都是很困難的,更別說還要帶上東西。這些困難難不倒張明榮,她把20斤的面粉分成兩袋裝,為了不弄臟米、面,她就把米面綁在胸前送上山去。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每次下山,張明榮都幾乎是連滾帶爬地回到山腳下。這樣,為了給蘇有才、曹雲芳老兩口送去20斤米、20斤面和2桶油,張明榮要上上下下5次。

自掏腰包為歸僑僑眷排憂解難

張明榮這些年為困難歸僑僑眷辦了不少實事。她多次往返於社區、二道江區和通化市協調相關部門幫助貧困歸僑僑眷辦理低保18戶﹔為9戶歸僑僑眷解決危房問題,向市裡、向省裡爭取,每次都是把機會給別人,而自己家的房子卻是修了又修,補了又補。為特困人員辦殘疾証、申請危房改造,辦社保、辦醫保等方面,張明榮也是積極奔走協調、提供幫助,真心實意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解決實際困難,真正做到了有事有人問,有事有人管。

張明榮心裡總是裝著別人,唯獨沒有自己。每月不多退休金維持自己和小孫女的日常開銷已是捉襟見肘,而她每個月還要拿出近三分之一的工資幫助歸僑僑眷。一次,區僑聯和張明榮一起走訪歸僑困難戶,走訪前到小賣店購買慰問品,就在這時,張明榮的小孫女指著一包一元錢的小零食向奶奶要,張明榮堅決地回答:“不行”,自己卻硬是堅持自掏腰包再為困難戶買上一份50多元的慰問品。

省僑聯領導到張明榮家裡慰問送去1000元慰問金。領導剛剛離開,張明榮馬上用這筆慰問金購買了20多份米、面等慰問品,送到身邊的歸僑僑眷家中。1000元慰問金不夠,她又自己搭進去300多元。這些年張明榮自掏腰包幫助貧困和殘疾歸僑僑眷總金額不止10萬元。

經常被問到僑務工作要做到什麼時候?張明榮說,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仰是我堅持從事僑務工作的動力,大家對我工作的認可是我的最高榮譽,隻要大家還需要我,我會一直為大家服務下去。

(責編:邱王紫藤、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