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幫博物館作為一座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一座收集寧波幫歷史和人文記憶的場所,它以年代為脈絡、史實為線索、人物為亮點,系統展示了明末至今寧波幫艱苦奮斗、玉汝於成的發展史詩,以此來弘揚寧波幫的財智文化、桑梓情懷,藉以營造全世界寧波幫的情感地標和精神家園。
寧波幫博物館
全球征集:從日常到博物館
1984年8月1日,鄧小平做出指示:“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
2007年6月8日,寧波幫博物館在寧波鎮海奠基,09年10月22日開館。
早在開館之前,博物館為豐富館藏,便開始了大范圍的征集工作。這項工作借助了海內外寧波幫人士力量進行策動。
二戰期間,大批寧波幫人士移居港台、海外。伴隨著每個人不同的歷程,其史料、實物征集工作也在有條不紊進行中。每一代寧波幫人士懷揣著對故土和家鄉的眷戀。“鄉情”二字,成為寧波幫博物館與各界人士聯絡的紐帶,也成為發動征集的關鍵點。
針對現狀,征集主要通過三條不同的線路進行。內地征集通過各地的寧波經濟建設促進協會、寧波商會開展,港台征集通過香港寧波同鄉會、台北市寧波同鄉會等社團組織開展,海外征集通過日本、美洲、歐洲等地寧波同鄉組織開展。
許多民間收藏家獲悉征集信息之后,無償捐贈自己收藏的珍貴物品,包括書籍、資料、大件物品等。
大批寧波幫人士的史料、實物陸陸續續進入寧波幫博物館,不僅豐富了館藏,同時也聯絡了鄉情,擴展了博物館帶動的地緣情結。征集的過程,是海內外寧波幫人士回歸故土的寫照。一份份游子心意,寄托在物件上,回到了故鄉。原本屬於日常時空的相關物品,進入博物館的展覽時空,再通過展覽與參觀對象實現交流。
目前寧波幫博物館已陸續舉辦30余個寧波幫專題展覽,如董浩雲、王寬誠、包達三、李達三、張敏鈺、應昌期、趙安中、丹麥“春卷大王”范歲久等人士特別展。在寧波幫的發展史上,他們都曾書寫了墨彩濃重的一筆。博物館竭力發掘這些人物、家族的風雲過往,並收藏、展示、研究。同時,還期待著能夠從精神空間中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讓觀眾感到些許溫暖、震撼,這也正是寧波幫博物館作為一個人文專題性質的博物館所孜孜追求的目標。
逐夢人——丹麥“春卷大王”范歲久特別展開幕式剪彩儀式現場
人文定位:傳承歷史拓發展
“寧波幫博物館是一座以寧波獨特的地域人文為展陳對象的博物館。”寧波幫博物館館長王輝介紹說,館方倡導尋根謁祖、慎終追遠。
慎終追遠,語出《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的意思是懷念追溯先人,可以培養淳厚的民風。引申開去,人的生命是一部歷史。眾多寧波幫人士的生命經歷與軌跡,構成一部獨特的歷史,凝聚在館藏中。不但需要紀念,更需要傳承。
“以故事再現歷史”,是寧波幫博物館最常用的展陳描述辦法。館方運用藏品的解構、分析,構筑另一個“時空”,讓參觀者進入特定空間並實現對話,感受到心靈洗禮。在展陳描述上,寧波幫博物館重拾散落的歷史碎片,深入挖掘蘊含於其后的故事,將人物、故事穿插進宏大的歷史事件和敘述中,以此對觀眾表現出更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例如,博物館歷史綜合展區的每一小分館都有一首寧波民謠,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及寧波幫的發展。“走向世界”展廳就有這麼一首民謠,“月亮菩薩扑扑拜,拜到明年游世界。世界大,抲隻鵝﹔世界小,抲隻鳥。”襯托了二次世界大戰后,大批寧波籍工商人士或移師香港,或以香港為中心轉向台灣、日本、東南亞和歐美等地,他們憑借在內地長期積累的資本和經驗,艱苦創業,奮力開拓,成為活躍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這一主題。有手抄美國稅法大全,闖過語言關的舊金山灣區首富張濟民,有世界船王董浩雲、包玉剛,有一天看九部電影的香港影視巨子邵逸夫,有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等等,一件件展品,一個個鮮明的人物故事,縮短了時空的距離,引起觀眾情感上的共鳴。
寧波幫博物館展廳場景——“走向世界”
這種布置加強了藏品或展品與現代觀眾之間的聯系。通過看藏品,解讀文字,回顧歷史等,完成了人文精神的提煉。一批又一批來到寧波幫博物館的人都說,寧波幫博物館充分反映了寧波的地緣、血緣、業緣,讓海外寧波人有了回家的感覺,是天下寧波人真正意義上的情感地標和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