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正確認識歷史,才能更好開創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系列重要講話中回顧抗戰歷史,指出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作為東方主戰場的歷史性貢獻。
2014“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公祭活動在騰沖國殤墓園舉行,中國僑聯副主席喬衛等領導出席
“雲南僑文化具有濃厚的抗戰文化特點。”今年年初,中國僑聯黨組書記、主席萬立駿在雲南調研時曾如此評價。
雲南是中國抗日戰場的主戰場,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東方戰場的結合部,在雲南抗戰史中,滇西抗戰是其中最為慘烈,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戰役之一。70多年前,40萬中國遠征軍將士開赴滇西保家衛國,最終以傷亡20余萬人的代價,將日寇趕出中國。這場戰爭使數萬名將士長眠於異國的莽莽群山,忠魂難歸故土,他們的境遇牽動著雲南省各級僑聯組織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心。
多年來,為警醒世人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同時紀念華人華僑曾為抗戰做出的貢獻,雲南省各級僑聯組織聚焦抗戰歷史,主動作為,通過開展“忠魂歸國”系列活動、召開座談會、走訪慰問抗戰老兵等形式,追憶抗戰歷史,緬懷英烈不朽功績,弘揚愛國精神。
“忠魂歸國”系列活動的舉辦,也曾經歷過一些曲折,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雲南省政協委員中的原國民黨將領曾提出,迎接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回歸,之后又有雲南省政協文史委提起,但是由於歷史和客觀原因,此類提案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回復。直至2010年,雲南省政協委員再次提出相關提案,引起了時任雲南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黃毅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黃部長多次召開了由二戰史研究專家、民間學者等參與的專題研討會、座談會,明確了二戰史研究專家、民間學者已經准確尋找到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墓地的前提下,由雲南省僑聯及部分州市僑聯通過緬甸當地華僑按照本地民間習俗,在緬甸原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墓地遺址上尋取遺骸。
2011年5月,由雲南省僑聯、雲南黃埔同學會等部門組成的“忠魂歸國”公益活動組委會成立。7月,組委會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了尋找“忠魂”的緬甸境內墓地遺址。7月底至8月中旬,由緬甸華僑按照當地政府的規定和當地民間習俗,按程序報批后,在今緬甸密支那北郊第二中學附近的原中國遠征軍第三十師墓地遺址中,挖掘到了10具遠征軍將士遺骸,同時,在今緬甸昔卜地區挖掘到了9具中國遠征軍遺骸,所有籌備工作在緬甸僑團和僑聯等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下緊張有序進行。
2011年9月14日,騰沖市國殤墓園內萬人肅穆,在數百名緬甸華僑華人和騰沖民眾的護送下,一身穿黑色中山裝、戴著白手套、年輕英武的護靈者,神情庄嚴,表情凝重,手捧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的骨灰罐,在黑衣青年護靈者撐起的黑傘護衛下,將骨灰罐一一送入“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公墓”內,無數現場嘉賓群眾淚葬英靈。
時隔60余載,19名遠征軍將士終於回家。
在活動現場,從各地趕來騰沖迎接戰友“回家”的中國遠征軍老兵們成為全場的焦點。曾參加中國遠征軍收復騰沖戰役的老兵盧彩文說:“戰友為國捐軀,犧牲在異國他鄉,令人遺憾,今天忠魂歸國,感到很欣慰。”86歲的遠征軍老兵李廣專門從德宏趕過來,不停重復說:“今天很高興,戰友回家了。”
這是1945年以來,中國大陸首度迎回埋骨異鄉的中國遠征軍將士遺骸。
從此,搜尋遠征軍遺骸行動一直在延續。
2014年6月12日,“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公祭活動在雲南騰沖舉行,司號者吹奏起安魂曲,身著黑色中山裝的護靈者手捧骨灰罐,在手執黑傘的另一位護靈者護衛下,從國殤墓園忠烈祠緩步走到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墓前,隨后將24個骨灰罐安放在墓地的地宮中。
此次公祭活動原計劃從緬甸南坎、八莫、臘戌、芒友尋取中國遠征軍遺骸。但由於客觀條件所限,最終尋取到了原葬於南坎的425位陣亡將士的部分遺骸和原葬於八莫的210位陣亡將士的部分遺骸,按照民間習俗火化后分別裝於22個骨灰罐,以及臘戌、芒友陣亡將士墓地壙兆土分別裝於2個骨灰罐。
參加活動的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席、中國福利會主席胡啟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等來自兩岸的嘉賓,在出席2014年“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公祭活動”致辭中,都提到“不忘歷史,尊重歷史”。而黃毅部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落葉歸根,入土為安,讓生者得以慰藉,讓亡者得以安息,是“忠魂歸國”活動的初衷,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多年前曾為國家和民族流血犧牲的中國遠征軍英烈,他們所有人都將成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記憶而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