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優質文化講座,促進華僑精神傳播

2018年08月26日17:22  來源:中國僑聯

在炎熱的暑期,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的公益講座已成為周邊社區居民和熱心聽眾假日裡不能錯過的文化大餐。每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上午,講座都會如期開講。自2017年3月開講以來已開辦十八期,內容涵蓋華僑歷史、文化、體育、社會生活、外交政治等多個領域,得到了博物館聽眾的認可和好評,擁有了一批忠實的講座“粉絲”。

一、觀眾的最愛

傳統文化類主題的講座最受觀眾喜愛。

“一個城市就是一本歷史書,是用石頭和磚頭組成的歷史書”,她承載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展現了中華燦爛文明和人類智慧結晶。在《背靠歷史,眺望未來——北京城市建設與文化變遷》的講座中,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關戰修主任以正陽門為切入點,結合大家所熟知的地點和景觀,介紹了武王封燕和肇啟燕都的歷史背景,分享了老北京的文化傳統,回答了熱心觀眾的踴躍提問。在之后在博物館講座微信群中,觀眾們更是不斷就講座內容進行交流和學習,氣氛十分熱烈。

 

呂鐵智老師的工具和風箏作品

在《以天為紙——風箏藝術與文化傳統》的講座中,“金馬派”風箏的非遺傳承人呂鐵智先生以中國傳統節日和民間手作工藝為切入點,講述風箏的起源和文化背景,介紹了海內外不同地域(中國北京沙燕兒,馬來西亞月亮風箏、紐西蘭蘆蒿風箏和泰國鳥箏等)的風箏,還生動地講解了風箏的多種玩法和放飛時的事項,聽眾聽得津津有味,受益良多。現場擺放的兩個展櫃展示了呂老師平時使用的工具和美輪美奐的金馬派風箏作品,聽眾們除了增長了知識外,還得到視覺美的享受和提高。

二、“瘋狂”的“粉絲”

藝術類主題的講座總能匯聚大批“瘋狂”的“粉絲”。

 

觀眾留言

《西班牙巴塞羅那巡禮--高迪建筑與蘇比拉克雕塑》講座,由“跨界藝術沙龍”的發起人及主講人之一蔡虹老師主講,有超過150位聽眾來到現場聆聽本期講座,講座報告廳座無虛席,場面火爆。有許多聽眾是蔡虹老師的藝術“粉絲”,有的甚至驅車幾十公裡,慕名而來。蔡虹老師向聽眾介紹了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的代表人物、西班牙國寶級建筑師安東尼奧•高迪和20世紀下半葉西班牙前衛雕塑的開拓先鋒蘇比拉克,並以二人藝術靈魂的交匯點——聖家族大教堂作為介紹重點,引領聽眾以游覽者的視角一路相隨,領略兩位大師的引人入勝、鬼斧神工的藝術創作和偉大的忘我奉獻精神,為在座聽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與精神大餐。

 

80后書畫修復師舒光強講座后與聽眾交流

在《工匠精神——中國書畫修復的理想與精神》講座中,八零后書畫修復師舒光強老師,為觀眾揭秘了中國古代文物復活術的神奇魅力,展現一輩輩修復工作者用心血澆灌出的傳統智慧,彰顯中國書畫修復藝術的理想與精神,重構當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而呼喚的“工匠精神”。

三、感人的故事

老一輩的奮斗故事依然日久彌新,感人至深。

 

猴票是中國人民郵政於1980年(庚申年)2月15日發行的一套生肖郵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行的第一張生肖郵票,被稱作中國集郵的標志藏品、中國集郵市場的風向標。猴票是如何誕生的?猴票背后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猴票的設計者,著名郵票設計家、攝影家邵柏林老先生作為庚申年猴票自始至終的參與者、親歷者,與聽眾分享了從事猴票設計、制作以及印制等工作的經歷,介紹了猴票誕生的曲折經過以及猴票背后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讓現場聽眾真正知曉收藏郵票的目的和價值。

第八期《心系羽壇》講座中,印尼歸僑梁英明教授為觀眾講述了50年代,印尼僑生王文教、陳福壽、侯加昌、湯仙虎和陳玉娘等一批具有較高羽毛球技術水平又愛國的赤子回到祖國,為我國羽毛球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培養了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羽毛球運動員、教練員,為國家贏得榮譽,為世界羽毛球運動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的故事。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公益文化講座對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傳播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講座中的海內外優秀華僑華人的事跡,使觀眾了解華僑歷史,感受了華僑文化,促進了華僑精神的傳播。

(責編:邱王紫藤、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