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積極開展多種社教活動

2018年08月26日17:15  來源:中國僑聯

自2015年10月21日正式開放后,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致力於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開發多種社教活動。2016年8月,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被中共東城區委宣傳部授予“東城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2017年12月,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列入北京市教委公布的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第六批市級資源單位名單。

在2016年暑假期間,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成功舉辦了“岩畫之旅”少兒繪畫大賽,共組織8批觀眾團體參觀。2017年寒假期間,配合“北柳迎春”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特展共舉辦10場“北柳迎春”社教活動,得到了周邊居民、學校、學生組織的積極參與。活動打破了以往在博物館中櫥窗式展示的被動學習模式,增加了互動觀摩、動手DIY、益智問答、動畫觀影等環節,賦予參與者愉悅的學習體驗。

楹聯評選會場

此外,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楹聯文化與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藝術完美結合,營造博物館的華僑文化氛圍,展現、歌頌廣大華僑先賢的光輝歷程和豐功偉績,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和歷史文化的宣傳教育,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與中國楹聯學會於2016年聯合舉辦“僑博杯”海內外征聯大獎賽。活動共收到來自海內外1500余名作者提交的5360副作品,經過初評、復評環節及終審會嚴格篩選,最終選出了51幅獲獎作品。

2017年暑假,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辦“行墨間的漢字藝術”社教活動,活動以“漢字彩墨”為依托,開展4次由淺及深的課程,將漢字的結構造型與繪畫藝術相融合。活動上,學員分別創作了以自己姓名為主題的漢字彩墨作品及共同完成了《回鄉偶書》漢字彩墨作品。9月,結合《跨越時空的回響——紀念150年前美國鐵路建設中的華工》展覽,在公共開放區域內開辟游戲互動角,提供給青少年模擬搭建火車軌道、規劃鐵路線路的活動場所,使觀眾在互動體驗中加深對華僑華人的了解,提高展覽傳播效果。2018年寒假,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辦了為期兩天的“衣”戀—非遺體驗與文化傳承社教活動,帶領青少年動手體驗“扎染”這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帶來的獨特魅力,並自豪於中華民族勞動技藝中所凝結的智慧結晶。

 

昂格隆社教活動

為慶祝國際博物館日,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於2017年5月18日舉辦“傳播中外文化,品味多彩世界”主題活動,通過印尼歸僑、僑眷們展演住在國傳統歌舞、民族樂器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方式,展現華僑華人促進僑居國與住在國友好,共促兩國繁榮的美好願景。由於活動廣受歡迎,2017年和2018年暑假均舉辦了“走進印度尼西亞國樂器——昂格隆(Angklung)”社教活動。印度尼西亞具有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也是人數最多的華僑華人居住國。社教活動注重讓孩子體驗多國文化的同時,更加希望孩子們能夠感受愛和和諧的重要性。三天的時間裡,孩子們不但了解、使用了昂格隆樂器,並且通過大家的齊心協力在不斷磨合嘗試中,最終完成了《小星星》、《雪絨花》兩首曲目的集體演奏。青少年親身使用昂格隆樂器演奏樂曲,品味多彩僑居國魅力,受到了參與兒童及家長的好評,豐富了博物館活動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博物館在觀眾中的影響力,向社會公眾傳播華僑華人文化。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充分利用中國博物館協會華僑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的組織網絡和館內現有資源,積極開展富有特色的社教活動,吸引眾多青少年和學校前來參觀體驗,既是利用僑界資源積極服務社會的生動實踐,也有助於宣傳展示華僑華人發展歷史和精神文化。

(責編:邱王紫藤、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