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館,那片情

——江蘇省僑聯推動名人紀念館建設掠影
2018年08月26日16:57  來源:中國僑聯

“客舍似家家似寄”,遠遠望去,海的那邊,是我魂牽夢繞的土地,“夢裡相思,故國王孫路”,深深眷戀,山的那頭,是我日思夜想的故鄉。一絲鄉情,一縷鄉愁,尋味出人類最朴素最真摯最恆久的情感。這種情感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魔力,於生命個體,能拴得人心﹔於茫茫人海,能尋得同歸。家與國,在每一個僑胞身上交織,個人與國家,與每一個僑胞息息相關。

為了讓這份情感有所歸依,省各級僑聯組織積極推動名人紀念館建設工作,傳播名人故事,展現華僑華人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呈現海外名人濃濃的家國情懷、孝親傳統、誠信文化,凸顯新時代華夏兒女勇於擔當、敢於奉獻的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讓海內外的“精神基因”交織碰撞出新時代的“家國情懷”。

 

2014年我國首次舉辦“12•13”南京公祭,在海外僑社的輾轉幫助下,僑聯的同志在南京初見張純如父母。在短短15分鐘會面中,他們建立紀念館的想法得到二老的認可。然而張純如生於異國,英年早逝,建館最大的難題——收集資料,赫然擺在眼前。為了讓資料更加豐富,籌備組兵分多路,一面收集家族歷史和與南京大屠殺有關的國內資料,一面遠赴美國、加拿大,征集生前遺物,尋找張純如學習、寫作、戰斗的一生。一張張照片、一段段影像和大批的電子檔案,讓大家眼中的張純如一下鮮活起來。

經兩年多的緊張建設,2017年,以“不能忘卻的紀念”為主題,以張純如寫作經歷、推介《南京大屠殺》為核心,以“大洋彼岸的父母之邦”“直面真相的南京大屠殺”等六個板塊為主要展陳,一個佔地3.6萬平方米,布展1000平方米的紀念館順利建成,海內外100多家主流媒體相聚淮安。一時間,張純如紀念館成為媒體焦點。

走進張純如紀念館,一張黑白半身照懸挂於正牆上,下方以照片軸的方式展示了張純如的一生,堅毅的眼神,遠遠望去,看向歷史深處,堅定而執著的追求、探尋、挖掘。魯迅先生說:“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生活在美國的張純如跨越時空,帶著對故土、對無數人的愛和同情尋求真相,割舍不斷的中華情意,無法消磨的民族記憶,在她的筆下靜靜流淌。遇難者無言的絕望吶喊,幸存者驚悸的創傷回想,拯救者忘我的無私勇敢,侵略者公然的凶殘暴行和無恥謊言,穿透歷史,緩緩走來。

開館一年多來,張純如紀念館接待海內外朋友超過12萬人。2017年“12.13”,國家公祭日,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連線南京-淮安-舊金山,現場採訪,直播三地“南京祭”實況。這一天十點整,伴隨著防空警報的鳴笛,人們肅立默哀一分鐘,紀念80年前遇難的同胞。淮安各界人士來到張純如紀念館,宣讀祭文、朗誦詩歌《張純如》、敬獻鮮花……大家用不同的形式,表達共同的心願——銘記歷史、緬懷逝者、不忘國恥、珍愛和平。

2018年春天,一個緬懷和學習張純如的春潮勃然興起。在美國加州天堂之門墓園,美國淮安同鄉會會長嚴黎,美國中華婦女聯合會會長何孔華女士陪伴張純如父母到張純如墓前,訴說哀思,祭拜英雄﹔在淮安張純如紀念館,來自淮陰師范學院的學生高聲朗誦:“如果有來生,要化成一陣風,一瞬間便成為永恆。沒有善感的情懷,沒有多情的眼睛……”向這位用生命抒寫真相的偉大女性,表達懷念之情。曾經兩度來淮的加拿大BC省中文協會被張純如精神深深震撼,將張純如紀念館作為海外華裔青少年傳統教育、愛國教育的基地﹔淮安、蘇州兩地僑聯合作,張純如紀念館與吳健雄陳列館結成“共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友好館”﹔海外華人牽線搭橋,張純如紀念館與南京拉貝故居結成“友好館”﹔張純如精神研究會和網上紀念館方興未艾……

一場場紀念活動,一次次場館牽手,讓這位偉大的女性和時代緊緊地綁在一起,讓那段歷史和她的名字不再分離,將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勿忘國恥、愛國奮斗的情懷融入其中。在江蘇像這樣的場館還有很多,目前全省華僑文化交流基地中共有名人紀念館17個,佔全省交流基地總數的19.54%。單聲珍藏文物館體現了首倡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海外法學大家的桑梓深情,周士心美術館為吳門畫派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李昌鈺紀念館用刑偵科學的嚴謹和挑戰不可能的勇氣教育鼓舞著故鄉的青少年在科學的道路上探索前進,吳健雄紀念館展示了華人科學家永攀科學高峰的進取精神…… 一個個名字,家喻戶曉﹔背后的故事,感人心弦。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文化精髓,看到了文化傳承的力量,看到了中華民族深深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看到了文化自信的力量。

(責編:邱王紫藤、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