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僑聯著力打造“黨建聚僑心”品牌

2018年08月26日15:19  來源:中國僑聯

省僑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圍繞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黨建帶僑建”為抓手,著力打造“黨建聚僑心”工作品牌,以“愛國愛鄉”的閩僑精神激

勵引導僑界,進一步凝聚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智慧和力量。

 

2017年5月18日,省僑聯、廈門市僑聯暨集美區僑聯開展向廖俊波同志學習實踐活動

強化政治引領,加強陣地建設

打造僑界教育基地。認真挖掘僑鄉文化資源,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准,推動陳嘉庚紀念館等14個單位成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支持各地建設一批華僑歷史博物館和紀念館,作為僑界愛國主義教育陣地。據不完全統計,十八大以來,全省各地華僑歷史館、博物館共展開各類教育活動近百場次,受教育的僑界群眾和青少年上百萬人次。

挖掘和保護閩僑愛國史。為適應形勢發展和宣傳工作需要,2014年,成立福建華僑文化展示中心。中心設立以來,舉辦或承辦“歷史不能忘記,嘉庚精神永存”圖片展、“福建華僑與孫中山”圖片展、“香港回歸20周年”攝影展和三屆世界華僑華人攝影展等重要展覽15場次,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群眾30萬人次。在港澳舉辦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罪行圖片展等主題活動,弘揚福建華僑精神。

加強僑史文化宣傳、研究。一方面,與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省外宣辦和省社科聯等有關單位協作,取得支持,加快對閩僑歷史和華僑文化的研究,編輯出版了《福建華僑與抗日戰爭》《福建華僑與孫中山》等史籍資料,啟動編修《共和國歸僑(福建卷)》,配合編修《福建華僑史》﹔一方面,加大調研課題力度,圍繞中心工作,完成了《僑聯組織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作用研究》《新歸僑與海西經濟區建設》《福建省客家與海外客家的關系》《華僑身份認証問題探析》《三坊七巷中的華僑文化》以及《福建華僑農場發展變化》等一批理論成果,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堅持兩個並重,豐富教育內涵

 

2016年9月24日,組織“海外僑胞故鄉行”一行參觀“海絲風情攝影展”

拓展教育輻射范圍。開展“大交流大走訪”,開展“海外僑胞故鄉行走進福建”“找回僑聯老朋友”等活動,全省僑聯與近百個國家及港澳台地區的社團建立關系,新成立福建海外杰出女性聯誼會,進一步延伸教育工作手臂。舉辦全省僑界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集美校友會的回信座談會,弘揚“嘉庚精神”﹔組織僑聯系統干部群眾赴陳嘉庚紀念館和黃乃裳紀念館參觀,感悟和傳承華僑精神。在全省僑界開展學習僑界楷模黃大年活動,掀起學習先進模范、踐行核心價值觀的熱潮。

搭建僑務對台平台。深入貫徹“兩岸一家親、僑胞心連心”理念,深化兩岸僑界交流,連續11年配合中國僑聯舉辦兩岸僑聯和平發展論壇,依托海峽論壇連續5年組織“兩岸僑界交流周”入島活動,促進以僑引台和閩台民間融合發展。

加強閩港澳合作。充分發揮港澳委員作用,組織港澳、海外委員的活動日、座談會等,鼓勵港澳台(特邀)委員回歸創業﹔支持香港社團開展“紅色之旅”等青年活動,舉辦世界僑青論壇——澳門與“一帶一路”活動,促進福建與港澳聯系,助推港澳繁榮穩定。

豐富教育載體,拓展教育渠道

開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推動華僑文化傳承扎根,加強愛國主義教育,豐富僑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泉州舉辦福建省僑界文化藝術節,在福州、龍岩開展“親情中華”文藝演出進基層進僑鄉活動,內容都是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開展“親情中華•漢語橋”夏令營、“尋根之旅”夏令營等活動,組織1200多人次海外僑胞特別是華裔新生代,回到祖籍地參觀游學,親身感受僑鄉發展變化,增強華裔新生代文化認同。

積極向海外傳播中華文化。承辦中國僑聯和省政府主辦的《遠方的惦念——2017華僑華人春晚》,向全球華僑華人播放﹔積極組織“親情中華”海外慰僑團組赴海外進行慰僑演出,觀眾30000人次﹔每年組織新馬小學生作文比賽(福建外圍賽)等文化交流,在海外助建“閩僑文化中心”和“閩僑書屋”5個,支持拍攝《閩南望族》《下南洋──起航吧,少年》紀錄片,增強中華文化、福建文化在海外的影響力,支持世界閩南文化節在海內外舉辦,支持寧化、長汀縣客家懇親活動等,不斷提升海外僑胞的民族自豪感。

不斷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載體和抓手。扎實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系列專題教育,先后推出了以“百僑幫百村”“福建僑胞之家”“華僑文化歷史保育工程”“僑愛心工程”“合力維權全面維權機制”“精准幫扶”和“健康三寶”為主要載體的“黨建聚僑心”黨建品牌﹔同時結合每年重要節日如清明、國慶、春節等時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既豐富了僑聯抓黨建工作的載體和平台,又充分展示了僑聯的橋梁紐帶這一鮮明特點。

(責編:邱王紫藤、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