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德國華商趙嵐:出國后,更愛國(“一帶一路”華商故事)
2018年08月23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她出生於汽車世家。在德國打拼的歲月裡,與汽車的緣分成就了她和丈夫所創建的貿易公司。但是,從事貿易多年,她始終覺得自己沒有“根”。終於,在多年的貿易中,她找到了新的商機,更令她欣慰的是,這也契合了自己多年來為振興民族工業盡一份力的夢想。趙嵐,這位始終不放棄自己中國護照的德國華商正在踐行屬於自己的夢想。

做實業,堅守夢想

“德國是制造業強國。德國人特別專注,或許這是一種民族特質。比如萬寶龍,100多年了,不盲目擴張,不追求全球市場佔有量,而是把所有心思都放在產品的研發和制造上。”在德國生活了近30年的趙嵐很感慨,“十幾年前,我參觀過萬寶龍的工廠。2016年我又去了一次,感觸特別深。廠子不大。萬寶龍的產品每年都是限量生產。參觀時我見到過一支價格100萬歐元的筆,很震撼。我算過一筆賬,就拿萬寶龍的筆來說,因為限量,價格越來越高,其盈利並不比擴大產量的方式少。”

身在德國,耳濡目染,德國人對制造業的專注感染了趙嵐。她說:“我做了很多年的貿易,可是總覺得沒有根基。我還是希望做一些實業,希望我們中國在國際上有響當當的企業。”

堅定了做實業想法的趙嵐發現,身邊不乏志同道合者。於是,幾個人共同走上了一條做實業的道路。

“2015年,我們在中國國內參與投資科技發展集團公司,公司在沈陽、無錫、泰州設有分公司,領域涉及能源裝備制造、智能制造及機器人制造、環保裝備研發及制造及遠程控制以及高精度芯片研發及制造等。”趙嵐說。

風險自然是有的,不過在趙嵐看來,這是必須承擔的。“我們應該還是比較幸運的,這幾個項目今年都開始有回報了。”趙嵐笑談。

抓機遇,蓬勃發展

命運總是眷顧有准備的人。趙嵐說自己特別幸運。

“前十幾年,我可以說是搭上了中國汽車及機械工業發展的快車,貿易公司得到長足的發展。”趙嵐事業的起步與她的成長經歷密切相關。

趙嵐與汽車緣分很深:父親就讀重慶大學汽車專業,1953年畢業分配到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長春),並曾被派到蘇聯莫斯科汽車廠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1955年回國。后調任紅旗轎車分廠任設計科科長。

“我出生在汽車廠,小學至高中都是在長春一汽子弟學校度過,后父親工作調動,我隨父親由長春一汽來到中國第二汽車制造廠(湖北十堰市)。考大學時,父母為我選擇了機械制造專業。沒想到這成了我今天事業發展的方向。”

1989年,趙嵐隨丈夫一起踏上了赴德國自費留學之路。像那個年代很多在外打拼的人一樣,他們打過工,也開過餐館。不過,因為對汽車行業的熟悉,他們在多次中德之間往返之后發現了商機。

2001年,趙嵐夫婦注冊了自己的公司。“進入21世紀,中國汽車工業蓬勃發展,我們就搭乘這個行業發展迅速的航班,抓住機會,瞄准了機械加工領域。”她說,“我們主攻設備、汽車零部件等領域,一方面從中國進口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另一方面代理德國產的工業品。我們的客戶主要是中國的汽車制造及零配件廠家與德國的機械裝備企業。”

與汽車業的緣分讓趙嵐得到了商業上的成功。

勤思考,再找商機

貿易公司的發展讓趙嵐有了更多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她又發現了新的商機。

“我們從事貿易多年,注意到了一些變化:一方面,我們代理的德國產品正在慢慢地被中國高速發展的機械工業產品所取代。比如,我從事貿易初期,在汽車發動機加工中所用的珩磨機和珩磨條大多數是從德國進口,如今,很多廠家已經開始使用國產化的珩磨條了。我們意識到,隨著中國制造業的不斷提升,會有更多的高質量中國產品將取代德國的產品﹔另一方面,我們進口的中國產品有時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風險。比如,6年前,我們會從中國採購鋼管,為德國壁爐廠家供貨。這是低技術含量的產品,被歐盟歸入原材料。結果,歐盟突然對中國進口的鋼材提高進口稅,我們利潤全無。”趙嵐說,“我們越來越覺得,從長遠發展來講,有核心技術,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有時候,天時地利人和就是來得那麼順暢。趙嵐的思考與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異常合拍。她驚異地發現,中國很多地方政府提供了極為優惠的政策。“這些年,地方政府的做法有了很大變化。現在,政府一旦得到了信息,認為我們的項目符合大方向,就會找人來和我們談,為我們提供便利。比如,我們在沈陽的廠房都是當地政府建好的,還會在稅收、租金等政策上為我們提供優惠。我們的投資項目進行得比較順利。”

“這一次,希望我們能搭上中國鼓勵並支持高科技行業這班車,再創屬於我們自己的輝煌。”趙嵐很憧憬。

辦學校,傳承文化

除了生意,趙嵐還有一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了漢堡易北中文學校上。在海外堅持中文教育傳承中華文化,這個想法源於趙嵐女兒的出生。

“我女兒1995年出生,那時海外華人子女很少主動學習中文。一次,一個好朋友向我哭訴,她兒子5歲時隨他們夫妻來到德國生活,但是,兒子不學中文,她自己德語又不好,母子間幾乎沒有交流。她很傷心。”趙嵐說,“所以我女兒出生后,我就非常注意她的中文教育。從她3歲開始,我每天堅持1小時,從最基礎的漢語拼音開始教。”

趙嵐堅持了15年。“四年前,女兒到美國讀大學,真切感受到當今時代掌握中文的重要性。她給我寫來了感謝信,感謝十多年前在她不理解的情況下堅持監督她學習中文。 ”更令她欣慰的是,2008年,他們7個有共同理想的人成立了漢堡易北中文學校。因為是非盈利組織,學校得到了漢堡市政府的支持,免費提供教學場所。

“從50個學生到近300多學生,從幾個家長到40多人的教師隊伍,中文學校的發展喜人。”趙嵐說,“最令我們自豪的是,學校成立10年來學校中文班的學費沒有漲過(25歐元/月)。每周都有至少一次中文課,每次2小時,我作為學校副校長參與學校的所有管理,每周日都要去學校義務工作。10年了,這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學校所有理事會成員都義務工作,分文不取。”

如今,易北中文學校越辦越紅火,有很多外國孩子也來學校學中文,學習中國文化。中文學校成為了真正傳播中國文化的窗口。

“出國后,更愛國。”這是趙嵐在德國生活近30年后的感受。(記者 張 紅)

(責編:段晨茜、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