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從軍,23歲轉業,24歲放棄公職,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下海闖蕩,36歲走出國門來到吉爾吉斯斯坦打開新的天地。從最初的設備進出口擴展到農業技術合作和能源礦產項目,如今又借“一帶一路”的東風,讓傳統貿易在海外倉電商平台的推動下迸發生機。“60后”僑商李全軍始終以一個探險家的精神,尋求新的發展道路,從未停下。
從軍人到僑商
“吉爾吉斯斯坦有80多個民族,比我們中國的情況要復雜得多。”聊起吉國的風土人情,在吉僑商李全軍滔滔不絕,敏銳的洞察力和廣闊的視野令人嘆服,像個大學教授。
其實,李全軍高中畢業就去了部隊。
“在部隊的時候,很多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的戰友,探親回來,講起改革開放給家鄉帶來迅速而深刻的變化,給我這個土生土長的河南人帶來強烈的沖擊。”
轉業后平淡的生活和家鄉傳統的思維,讓受到新思想沖擊的李全軍決定尋求新的挑戰。24歲,他南下深圳,輾轉來到廈門,經人介紹,到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任部門經理,最初的營商經驗從這裡積累。
此后幾年,李全軍的事業順風順水,一直做到了豫晉(南京)煤炭中轉基地董事長。但是生來不安於平靜的他,於1996年又作出一次重要的選擇。
從吉爾吉斯斯坦考察回來的兩個朋友給李全軍帶來新的商訊:“蘇聯解體以后,那邊生意很好做,生活用品能賣到很好的價錢。”
“國內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市場終有飽和的那一天。當時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自己能夠取得新的突破。這個消息讓我眼前一亮。”
然而隻有激情與熱血是不夠的。剛剛踏上吉爾吉斯斯坦土地的李全軍,兩眼一抹黑,語言、人脈、法律都不懂,面對重重障礙,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由於缺乏對當地法律的了解,李全軍早年吃了不少虧。在一次食品級二氧化碳設備交易中,雙方用中、英、俄三種文字簽訂合同,並約定英文具有最終解釋效力。但是在合同執行過程中,出現了爭議,雙方訴諸法院。吉國法律規定以當地文字為准,法院據此做出了對李全軍不利的判決,令他損失了400萬美元。
“這段經歷讓我愈加重視當地法律。我的夫人是學俄語出身的,她幫我翻譯了大量吉國法律文件,這讓我能夠少出差錯。”回想起當年兩人鑽研吉國法律的日日夜夜,李全軍感慨萬千。
就這樣,碰過壁的李全軍抱著虛心學習的心態,開啟了在吉的營商故事。
從線下到線上
“經過觀察和交流,我發現,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做日用百貨貿易,但是當時吉國工業設備市場缺口巨大,我就做起了成套機械設備的進出口貿易。”李全軍說。獨到的眼光讓他迅速打開了市場。
經過數年深耕,李全軍生意越做越大。“吉70%以上的面粉機,80%的挂面、方便面的生產線都是我供應的。”很快,他就成為吉國機械設備領域數一數二的進口商,經營范圍擴展到農業、能源和金屬礦產等領域,還把觸角伸向整個中亞大市場。
生意場上春風得意的李全軍,始終保持居安思危的冷靜。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讓更多中國人走出國門來到吉爾吉斯斯坦,我在設備進出口貿易領域的優勢地位受到了挑戰。”
2015年歐亞經濟聯盟的成立讓中國商品進入吉國的關稅暴漲,多數中國商人從事的生活用品貿易利潤微薄。吉最大的多倫多依商品貿易市場,以前日成交額在5000萬美元左右,經濟聯盟的成立導致日成交額降至一半,很多傳統貿易陷入危機。
“我和中國商人群體面臨的雙重困境逼迫我尋找新的出路。2015年終於找到了答案。”
這個答案就是在吉建立跨境電商公眾海外倉。所謂海外倉,是企業將貨物批量出口到境外倉庫,實現本地銷售和配送的貿易形式,由中國自由貿易商協會聯盟依附“一帶一路”藍圖,攜手海外華僑華人共同打造。
“‘一帶一路’給我帶來了貿易轉型升級的新機遇。吉是歐亞經濟聯盟國之一,海外倉作為中國商品的中轉站,讓這些商品可以免稅進入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亞美尼亞等國家,直接面向1.8億人口的歐亞經濟聯盟市場。”
借助互聯網和海外倉,李全軍實現了從傳統貿易方式到跨境電子商務的轉變,讓交易效率大大提升。過去,吉爾吉斯斯坦網民在網上訂購中國商品,一般需要20天以上。海外倉建立后,吉網民最快可在一天內收到貨物,最慢也隻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
不僅如此,考慮到吉國民對網上購物的疑慮心理,李全軍聯合當地的阿優集團和中國的中興絲路集團在比什凱克開辦了中國商品展貿中心,讓消費者可以在網上下單前親身感受商品質量,買得放心,這也成為在吉海外倉的獨有優勢。
從商人到媒體人
來吉最初幾年,在與當地人交往過程中,他逐漸發現,中國商人的形象較為負面。李全軍決心拿起他手中的筆,向當地民眾及媒體展現真實的華商形象,同時也為中國了解中亞國家打開一扇窗。2006年,他自掏腰包,創立了吉爾吉斯斯坦最早的華文媒體。
身邊的一些朋友有時會不解地問李全軍:“老李,你這生意不好好做,寫什麼稿,辦什麼報?”他用辦報的初心回應:“我辦報紙就是為了發出中國聲音。雖然有可能只是滄海一粟,但是我在發聲!”正是懷著這樣一份赤子情懷,10余年來,李全軍在從商之余,筆耕不輟。
5年前,“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更堅定了李全軍辦媒體的初心。在“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啟迪下,他進而開始以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向他們介紹飲食、民俗等中華文化,推動兩國民眾心意相通。
2015年,李全軍更全情投入,幫助剛在吉落地的雙語報紙《絲路新觀察報》扎下根:從拉隊伍、辟欄目、籌經費,到內容上規避政治風險,形式上調整版面風格,甚至保護採編人員安全,李全軍都沒少費心。他一字一句地批注修改意見,指導從中國來的記者寫出當地人看得懂、樂意看的文章。
在李全軍的操持下,這份報紙一年后即成為吉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盡管那一年事業耽擱了,但李全軍說起這段經歷,語氣中仍有抑制不住的驕傲。
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促進中吉兩國民心相通,文化相融,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有著多重身份的李全軍一直在思考,在行動……(嚴 瑜 康 朴 賀文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