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有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提名,他就是被譽為“鼠疫專家”的中國檢疫和防疫事業先驅伍連德。梁啟超曾撰文高度評價他:“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伍連德,字星聯,祖籍廣東新寧(今台山縣),生於馬來亞檳榔嶼。17歲考取英國女皇獎學金,留學英國劍橋大學,是該校第一位華人學生。1899年6月畢業后考取聖瑪麗醫院獎學金,成為該院的第一位華人實習生。博士期間主攻破傷風菌研究,1903年被劍橋大學授予醫學博士學位,是首位獲得此學位的華人。
1907年,伍連德應袁世凱之邀就職於北洋軍醫處。1908年5月攜家人回中國定居,擔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1910年底,東北爆發“黑死病”(鼠疫),伍連德臨危受命,赴哈爾濱調查處理疫情。通過解剖死於瘟疫的患者,他發現患者體內感染的疫菌就是鼠疫杆菌,由此,他確定當地的疫菌傳染渠道是人際之間的呼吸和飛沫,並將這種疾病傳播的方式命名為“肺鼠疫”。這個說法在當時屬世界首次,為醫護人員的防疫工作指出了正確方向,從大力滅鼠轉為隔離患者及疑似患者。
為了有效阻截人們交流時候的呼吸和飛沫傳播,特別是使醫療人員在與患者接觸過程中免受病菌的感染,他用紗布創制了特殊加厚的口罩,不但物美價廉,制作原料也易得。事實証明,伍連德設計的口罩有效隔絕了病菌感染,他的“肺鼠疫”理論是正確的,人們后來把這種口罩稱為“伍氏口罩”。這也是中國第一個為防止疾病傳染而改造發明的醫用口罩。
除了採取有效的隔離和檢疫措施,伍連德還要求對染疫菌死亡的尸體實施火化,從而使疫情傳染得到了進一步控制。次年4月3日至28日,“萬國鼠疫研究會”在奉天(沈陽)召開。這是有史以來在中國舉辦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學術會議,總共有來自英、美、法等11個國家的33名醫師和學者參加大會,伍連德被推選為大會主席。他在會議上總結了東北鼠疫發生的原因、傳播的渠道、病菌的診斷和研究、疫情控制等方面的經驗,他的“肺鼠疫”理論得到世界各地鼠疫防治權威和傳染病治療專家的高度認可。也因為此舉,伍連德名揚天下,被國際聯盟衛生組織授予“鼠疫專家”稱號。
之后,中國又爆發了幾次鼠疫,雖然疫情最后都得到了控制,但是伍連德覺得國家缺少專業的醫護人員,有必要培養一批經過系統學習的專業醫護人員,並創建大型的醫院。
在他的提議或主持下,中國創建了一批醫科學校和醫院。如1924年在沈陽建成的東北陸軍醫院,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條件最好的醫院﹔1926年9月,以培養醫學人才為宗旨,在哈爾濱創辦了濱江醫學專科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前身)。
由於伍連德在研究鼠疫傳播和防疫方面的突出貢獻,1935年他被提名為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候選人,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伍連德曾在自傳原序中寫道:“從清朝王朝末期、民國初創直到國民黨政權的崩潰,作者將他最美好的歲月奉獻給了舊中國,許多人對此依然記憶猶新,希望強盛的新中國人民政府領導這個偉大國家日益繁榮昌盛……”這也是他一生致力於救死扶傷、憂國憂民的寫照。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