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聯動態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張秀明一行赴吉爾吉斯斯坦進行僑情調研
2018年08月15日08:52  來源:中國僑聯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得到了廣大海外僑胞的熱烈響應和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華僑華人佔全球華僑華人總數的本分之二以上,達4000多萬人。他們既了解祖(籍)國的文化,也了解住在國的法律、政策,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他們扮演著傳播者、實踐者、受益者的重要角色,他們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為了深入了解和更好地發揮華僑華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近年來啟動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僑情課題研究。應吉爾吉斯斯坦中亞華僑華人友好協會邀請,2018年8月6-9日,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張秀明、副研究員李章鵬、助理研究員李斌斌一行赴吉爾吉斯斯坦進行僑情調研。此次調研雖然時間短,但行程緊湊,內容豐富,調研組對吉爾吉斯的僑史和僑情現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在四天的調研中,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調研組與有關方面共舉行了三場座談會。

調研組與吉爾吉斯斯坦中亞華僑華人友好協會進行座談

8月6日上午,張秀明一行甫下飛機即趕赴吉爾吉斯斯坦中亞華僑華人友好協會進行座談。張秀明副所長首先介紹了調研組此行的目的。近年來,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啟動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僑情課題研究。包括吉爾吉斯斯坦在內的中亞五國是“一帶”的核心區,也分布著為數不少的華僑華人。但目前國內學術界對這一地區的僑史和僑情現狀關注還不多,研究也不夠深入。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了解吉爾吉斯斯坦的僑史和僑情概況,了解“一帶一路”建設給當地華僑華人事業發展帶來的機遇和影響,以及如何發揮華僑華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座談會上,吉爾吉斯斯坦中亞華僑華人友好協會會長虎玉梅對吉爾吉斯斯坦的華僑華人概況作了簡要的介紹。參加座談會的部分協會副會長和老華僑代表踴躍發言,介紹了自己在吉爾吉斯艱苦創業的奮斗經歷。他們紛紛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隨著中吉經濟貿易等各方面友好關系的不斷發展,他們在當地的事業也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他們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前景。他們願意做“一帶一路”建設的橋梁和紐帶。

調研組與吉爾吉斯斯坦中亞華僑華人友好協會會長虎玉梅合影

8月9日上午,調研組赴絲路新觀察報社考察交流並進行了座談。《絲路新觀察》報社總經理程勇向調研組介紹了報社的發展情況。《絲路新觀察》是目前吉國唯一一份在全國范圍發行的報紙,也是吉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該報以三種語言——中文、俄文、吉文版印刷,注重與當地媒體的合作,面向當地主流社會。該報注重以新聞事實為基礎,傳播事實真相,維護當地華僑華人和中資企業的合法權益,在當地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張秀明表示,海外華文媒體多局限於在華僑華人社區中進行傳播,《絲路新觀察》注重與當地媒體合作、以多種語言進行傳播,突破了僅以中文、僅在華僑華人小圈子中進行傳播的窠臼,這種做法值得借鑒和推廣。海外華文媒體是國內專家學者了解當地僑情的一個重要平台,希望以后雙方進一步加強合作交流、共建溝通渠道。

調研組與《絲路新觀察》報社工作人員合影

《絲路新觀察》多語種版本

8月9日下午,調研組拜訪了吉爾吉斯斯坦國家戰略研究所。吉爾吉斯斯坦國家戰略研究所是吉國唯一一家全國性的戰略研究所,直屬總統府。研究所所長顧問Ali Loliev等人接待了調研組一行並與調研組進行了座談。張秀明介紹了調研組的來意。一是了解吉國中國移民的情況,如人數、職業、融入當地的情況等﹔二是了解吉國的有關移民政策﹔三是了解 “一帶一路”建設在當地的進展及面臨的挑戰。Ali對調研組的到訪表示熱烈歡迎。他表示,國家戰略研究所與中國多家研究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希望借此機會也與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建立學術交流與合作。雖然該所不是專門研究移民問題的機構,但為了調研組的訪問,他們特別收集了相關資料,向調研組介紹了有關情況。在座談中,據Ali介紹,依據吉爾吉斯斯坦移民局的統計,2017年吉國共簽發外國人工作簽証14768份,其中80%(11593份)的工作配額給予中國人。這些人可分為受過教育的人、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和職位比較高的人等三類。這些中國工人大部分在中國路橋、中國黃金、中國石油、特變電工等中資企業工作。吉國的移民政策是開放的,不論來自哪個國家、不論是什麼身份,一律平等。當然,與哈薩克斯坦一樣,吉爾吉斯斯坦對中國的柯爾克孜族移民給予特殊的照顧政策,他們更容易獲得居留權。如2017年共47名中國人獲得吉國頒發的居住証,其中31人是中國的柯爾克孜族移民。Ali 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是宏大的項目,也是很好的項目,但是,目前,“一帶一路”框架下的項目還沒有在吉國推進,希望今后能建立“一帶一路”文化教育中心,推動兩國文化教育的深度交流與合作。

調研組與吉爾吉斯斯坦國家戰略研究所合影

除了舉辦座談會外,調研組還實地走訪了當地中國商品市場、中醫診所、回族聚居區和華僑家庭。

調研組還走訪了比什凱克瑪吉那市場和東干米糧川、托克馬克市。

比什凱克瑪吉那市場

在比會凱克市瑪吉那市場,調查組與市場管理人員和維族商會會長吐爾遜進行了交談,了解到瑪吉那市場所有商品均來自中國,在瑪吉那市場經營的既有當地人,也有中國人,中國人中既有來自新疆的少數民族,也有來自中國其他省份的漢人。瑪吉那市場現已成為面向中亞和俄羅斯的中國商品集散地,中國的發展已深深影響了周邊國家,也為廣大華僑華人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在回族聚居區米糧川,調研組參觀了由當地居民巴基·尤索夫·馬馬佐維奇及其妻子籌建的紀念館,紀念館裡展出了中亞東干英雄曼蘇子·王阿訇的事跡。他是中亞東干人裡唯一一位蘇聯國家級衛國戰爭英雄,被視為東干民族的驕傲。在米糧川,調研組還探訪了一戶東干人家庭。他們的祖先在140多年前從中國遷往吉國,100多年過去了,他們的語言、飲食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著傳統。

調研組在曼蘇子·王阿訇紀念館前合影

在托克馬克市調研時,調研組受到該市一名回族市議員的熱情接待,其祖先也是140多年前來自中國。他說調研組為來自家鄉的“鄉黨”,讓他倍感親切。他也多次到中國訪問,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贊嘆不已,並表示希望今后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交流。其后,調研組瞻仰了唐代大詩人李白故居地——碎葉城遺址。

調研組拜訪東干人家庭

在吉期間,調研組的考察、調研得到了吉爾吉斯斯坦中亞華僑華人友好協會特別是虎玉梅會長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通過考察、走訪,調研組對吉爾吉斯的僑情有了初步認識。

總得來看,吉爾吉斯斯坦華僑華人規模雖然不大,但多元化特點明顯:既有老華僑,也有新華僑﹔既有漢族華僑華人,也有少數民族華僑華人。從人數上來講,少數民族華僑華人應佔多數。改革開放前,移居吉國的中國移民已多數加入吉國國籍,成為吉國國民,但也有少數華僑還保持中國國籍。

關於吉爾吉斯的華僑華人到底有多少人,目前還沒有准確的數字。在吉的華僑華人主要由如下幾部分組成:東干(回族)人、維吾爾人和其他中國移民。東干人、維吾爾人已成為吉爾吉斯斯坦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調研中,據介紹,吉爾吉斯斯坦的華僑華人大約有14-15萬人。其中,維吾爾人,依據2015年吉爾吉斯斯坦有關方面的統計,有5.2萬多人,但依據吉爾吉斯維吾爾學者和維吾爾協會的調查報告,有25萬人。吉爾吉斯斯坦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吉國首都比什凱克(Bishkek)、黑湖(Karakol)、奧什(Osh)、卡拉巴勒塔(Karabalta)、卡熱克(Karak)、烏茲甘(Uzgen)和托克馬克(Tokmak)等城鎮。這些地方約有60個維吾爾族為主的村鎮。東干人,依據2015年吉爾吉斯斯坦有關方面的統計,有7萬人,也有的說法是6萬多人,但依據一名東干學者的觀點,可能達到20萬人左右。東干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楚河州和首都比什凱克市,伊塞克湖州、奧什州和納倫州也有分布。亞歷山大諾夫卡鄉是吉國最大的回族聚居點之一,這裡共生活著1.6萬人,其中1.3萬人是回族。托克馬克是吉爾吉斯斯坦第三大城市,位於楚河州北部,這裡也是回族聚居區之一。吉爾吉斯斯坦回族辦有《回民報》,成立有東干族協會和回民協會等社會團體。其他中國移民,主要由改革開放后移居吉爾吉斯的來自新疆等地區的少數民族和因經商等原因來自中國其他省份的漢人移民及其子女以及中資企業員工組成,依據吉國移民局的數字,應有2萬多人。

《中亞僑報》

在吉全國性的華僑社團主要有吉爾吉斯斯坦中亞華僑華人友好協會等,華文媒體主要有《絲路新觀察》《中亞僑報》等。它們在傳播中國文化、維護僑胞權益、促進中吉友好等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

(責編:段晨茜、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