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老年華人如何更好適應異國生活?(僑界關注)
2018年08月10日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文化習慣與生活方式的差異令初到國外的中老年華人不甚適應,糾紛時有發生,執拗的性格、格格不入的行為,在困擾自己的同時,也給他人帶來麻煩。幫助並推動老年華人融入海外新生活,不僅需要他們自身調整,也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用心引導。

老人惹禍很揪心

出於陪讀、探親等方面的需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老年華人開始踏出國門,旅居海外,但與此同時,中老年華人在海外發生糾紛的案例也多了起來。

2013年,華人大媽在紐約跳舞時,遭到居民報警並將帶頭者銬起。據報道,警方列出華人大媽被控罪的理由是“在公園內沒理由的制造噪音”。華人大媽為此喊冤。但依照當地法規,公園在早8點前就是不能吵嚷、不能放音樂,這是基本法規,需要人人遵守。

2014年紐約84歲華裔老人黃敬存在曼哈頓百老匯大道步行穿越96街時,疑因闖紅燈加上語言不通,與攔截開罰單的警察發生肢體沖突。該事件被《紐約郵報》登載為頭版頭條,迅即引起美國媒體及當地華文媒體關注,在國內也引發大量關注。

見諸報端的糾紛,與執法人員發生肢體沖突的情況,既給當事人帶來了不便,也讓外界對老年華人這一群體留下了比較復雜的印象。

適應困難挺鬧心

老年華人在海外引起糾紛,並非其無端任性。

“中老年人移居海外最普遍的障礙還是語言。”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教授李斧表示,錯過了語言學習最佳年齡的老年華人,外語提高比較慢。而由於語言不通,與執法人員溝通的時候就可能發生誤解。

對僑居國的文化、法規、風俗等了解不夠也是老人“任性”的常見原因。暨南大學華人華僑研究院教授張應龍就認為,到海外的中國老人來源復雜,素質不一樣,他們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基本已經定型,在海外容易按照自己的行為習慣行事,“當然,他們會得到家人的勸告,通過調整自己來適應海外生活,但在沒有家人陪伴或不順心時,原來的習慣和情緒還是會控制不住地表現出來”。

如案例中提及的華人父母在與執法人員的沖突中出現推搡、持械自衛等舉動,在李斧看來就稍有不妥,“在美國的一條重要生活常識就是不要與執法人員在現場和執法過程中發生沖突,真有委屈要到法庭上解決,或求助律師,至少也要到警局解決”。李斧提醒,現場沖突往往造成極端后果,這一點,即使較有身份地位的美國人也會謹記恪守。

美籍華人、企業家林德憲回憶起剛到紐約時,“老華僑親戚就告誡幾件事,一是學習美國社會的規章制度﹔二是每個人都有私人空間權利,不管在什麼場合碰到撞到,不管是誰碰到誰,都要說對不起﹔三是要尊重別人的隱私,不可問這問那,除非他自己講。”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老年華人在海外“闖禍惹事兒”的情況時有出現,但大多數中老年華人還是謹小慎微、恪守法紀的。“以上例子雖時有發生,但我不認為具有普遍性”。李斧補充道,即便如此,中老年華人適應困難的情況仍需要引起關注,此類案例也值得新移民引以為戒。

幫助融入需用心

如何幫助中老年華人更好地融入僑居國的新環境,減少乃至避免上述事件的出現?專家表示這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用心引導。

解鈴還須系鈴人,“無論是什麼原因,選擇移居海外,就有義務學習當地語言。”李斧認為,隻有語言進步,才有可能更好地幫助了解當地文化、法規、風俗。“參加當地各種社會活動、包括公益活動,都是了解當地社會的有效途徑,參加家長會就是了解教育文化的好方式”。

而家人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張應龍相信,“要使老人更好融入當地社會,最主要的是家裡子女的引導和幫助。”

同時,多位專家也都提及社會應該搭建更多的平台,積極推動中老年華人適應海外生活。林德憲則呼吁祖(籍)國的政府部門和旅游公司都有必要在國人出國前舉辦針對性的禮儀培訓、文化介紹課,“初始階段,要落實到每一個人,這樣才能避免尷尬”。

張應龍建議,當地華人社團可以組織活動,讓老人有更多機會在一起交流分享海外生活經驗,了解當地社會。僑務部門可以通過華助中心為老人提供有組織的活動,豐富其精神生活,引導他們調整心態,適應當地的生活。

總的來看,上述現象反映出中老年華人面對海外迥異的文化習慣與生活方式表現出的“文化振蕩”。面對這一融入困境,除了老人自身需要做出改變之外,中華民族守望互助的優良傳統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談及此處,林德憲總是頗有感觸。作為中美建交后首批赴美移民的一員,他表示:“從中國到陌生的另一個國度,那些最初的囑咐可以說是老移民對新移民在面對中西文化交融沖突時的啟蒙教育。幸好我有前輩的指導,並一直牢記遵循。”正是一代代海外華人傳幫帶的不懈努力,讓初到異國的同鄉順利融入,並為溝通祖(籍)國和僑居國的關系作出貢獻。

專家表示,雖然時代在變,但是這樣的努力同樣能在老年華人的教育和融入工作中助益不小。(孫少鋒 吳虛懷)

(責編:段晨茜、閆妍)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