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僑史掠影
平民教育的起點——晏陽初在法國華工中的教育活動(上)
2016年05月09日11:01  來源:中國僑聯

作者:曾紹敏

原文刊載於《社會科學研究》1994年第4期(注釋從略)

晏陽初是聞名於海內外的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又是一位愛國的知識分子,他將畢生的精力獻給了平民教育事業。他從事的平民教育事業不僅在中國有很大的影響,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世界各地也有較廣泛的影響。1943524日,在紐約舉行的紀念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大會上,晏陽初被膺選為與愛因斯坦等並列的十名“現代具有革命性貢獻的世界偉人”之一。晏陽初從事的平民教育事業被譽為“是在我們生活的時代中一項極大的貢獻。”19859月鄧穎超同志會見晏陽初博士時,稱譽他“一生從事平民教育,矢志不移,對中國和世界做出了貢獻。”晏陽初從事平民教育事業數十年,然而他從事這一事業卻發端於他在法國戰場上為華工服務的工作。本文不打算對晏陽初從事的平民教育作全面的評價,僅就他在法國華工中所從事的教育活動作一探討。

晏陽初(18901990),初名復興,又名遇春,家人呼稱雲霖,四川巴州(今巴中)人。他出生於一個講求實學的書香家庭,少年時在家啟蒙后進入私塾,先后讀了《孟子》、《論語》、《中庸》、《大學》以及詩書諸經。他在父親晏美堂的啟導下,對儒學經典中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君為輕”、“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等有深刻的印象。1903年離家赴府城保寧(今閬中)中國內地會創立的華英學校求學,開始接觸西學。1907年入省城成都美國美以美會設立的華美中學肄業。三年中學結業后在成都一所中學擔任英文教員,不久到輔仁學舍工作。19119月晏陽初返回故鄉,應聘於巴州中學教英文,次年仍回成都輔仁學舍工作。1913年赴香港聖史蒂芬森學堂深造,第二年9月轉升聖保羅書院。此時他產生了赴美國求學的願望。晏陽初經過近兩年時間在學業和旅費等方面的准備,於1916年夏天橫渡太平洋到達美國進入耶魯大學半工半讀。1918年夏天,他在耶魯大學畢業的第二天,即束裝前赴法國戰場參加為華工服務的工作。

早在晏陽初在香港求學之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晏陽初進入了耶魯大學以后,戰爭氣氛已彌漫全美國,在耶魯校園內先后設立了海軍訓練班及預備軍官訓練班。晏陽初深感局勢正在激烈變化。為了對世界局勢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晏陽初認為,還必須認識了解歐洲的情況,加之在法國戰場上有十五萬多華工的福利工作需要人去服務。因此,晏陽初決定在大學畢業后赴法國參加為華工服務的工作。

原來法國是一個缺乏勞動力的國家。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后,德國軍隊很快佔領了法國北部大片領土,使法國在人力和物力上遭受到嚴重的損失。在1914年至1916年的戰爭中,法國死亡人員達數百萬之多。成年壯丁死傷過半,一般工人也多被驅趕到前線作戰,后方工廠和運輸部門嚴重缺乏勞動力,有的工廠被迫停工。由於戰爭的曠日持久,法國國內極感缺乏勞動力。法國政府為應付戰爭,急需解決兵源和勞動力的不足,迫切需要從國外輸入勞動力。這時雖然有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歐洲國家的許多工人前往法國作工,但仍不敷使用,且工價昂貴。法國當局比較研究了各地情況,認為中國勞工勤奮、工價低廉,因而決定招募華工赴法。1916年春,法國派軍部武官陶履德上校來華,為廉價招募華工赴法國與中國的惠民公司簽訂招工合同。這年5月惠民公司正式招工,8月首批一千七百多名華工到達法國馬賽。從這時開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通過各種途徑先后到法國的華工共計十五萬余人,其中約三分之二由在法國戰場的英軍佣工。在這些華工中差不多有百分之九十是不識字的。

大批華工輸入法國,成為最廉價的勞動力。當時華工的工資不足法國工人的三分之一。法國當局的許多人士認為,大批廉價華工赴法,可以利用華工幫助法國進行戰爭和從事恢復建設的工作。因此,當華工到達法國以后,被立即分配到軍需工廠、鐵路、礦山、倉庫、碼頭以及前線戰場,在嚴密的監視下從事繁重的勞役,死於戰爭、疾病者不計其數。在赴法的華工中多數是不識字的農民,加上語言不通、習慣不同,也給華工們作工和生活造成了不少困難。法國當局為維持華工的精神和體力,以提高工作效率,也主張對華工進行必要的訓練和教育,以及組織人對華工作必要的服務工作。

晏陽初應募到法國為華工服務,主要工作是代華工寫家信和讀家信,以慰兩地相思的痛苦。19186月中旬,晏陽初到達在法國普蘭設立的服務中心。他為這裡的華工做代寫、讀家信和翻譯、傳達、代購物品等工作。這裡有5000華工,他們與家鄉親人遠隔重洋,迢迢四萬余裡,希望通過書信同家人聯絡,但又苦於目不識丁,不會寫信,因此代他們寫、讀家信,實在是一件很繁忙的工作。可是,晏陽初卻很樂意做這項工作。在代華工代寫家信時,通過華工口述家信大意,他發現華工們認真、熱心,並不愚笨粗魯,只是因為他們貧窮沒有機會讀書,而不能識字寫信罷了。晏陽初想起了“人貴創造”的銘言,因而考慮到以其長久為華工代寫、讀家信,不如教華工讀書寫字,並逐漸使他們能寫家信,比代他們寫家信更具有長遠的意義。要使華工讀書識字就必須有適合他們的課本。經晏陽初反復考慮再三研究。認為中國民間流行的作為兒童啟蒙用的《千字文》、《三字經》讀本,對這些成年的華工不具有立即可以應用的功能﹔國內文學革命已經興起,不宜再襲用文言文,為便於華工識字寫信宜採用與華工口語接近的白話文編寫課本。於是,晏陽初便在中文字典中和國內最近的報刊雜志的常見文字中選取若干單字、語句,再與華工日常習用的口語綜合比較,編寫出一千余字的《識字課本》作為教材。與此同時,晏陽初又在華工中宣傳讀書識字的重要性,鼓勵大家學習。經過晏陽初的努力,一個有40名華工自願參加的識字班創立起來了。識字班學員的年齡大約在20歲至40歲之間,他們在每天工余后上課一小時。由於晏陽初認真教授,學員的學習情緒普遍都很高。4個月后有35名華工完成學業,能應用這一千多字寫信了。這使周圍的六、七百名華工大感意外,很多人都願來參加學習。

晏陽初初試成功,要求讀書識字的華工不斷增加,他又試行一種新方式,即由已能識字寫家信的華工去教不識字的華工。此種教讀書寫字的方式經試行效果很好。從而引發出許多識字班相繼成立,都由已能識字寫家信的華工去教。如此不斷,使能識字寫家信的華工一天天的增加,又可以用來去教不識字的華工。晏陽初教學的成功,其他服務中心也效法推行,效果也很好。

1918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因德國失敗而結束。但華工們與法英當局簽訂的作工合同多數尚未滿期,且交通工具不足,一時難以回國。晏陽初發現華工們對識字讀書有濃厚的興趣,為豐富華工們的文化生活,增長知識,使他們回國后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能力,為社會作貢獻,乃決定創辦《華工周報》供華工閱讀。(未完待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