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僑史掠影
為“兩彈一星”殉職的郭永懷
2015年11月30日10:02  來源:中國僑聯

(上世紀60年代的郭永懷)

(創建美國康乃爾大學航空系的五員大將。左一為郭永懷)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決定,對23位“兩彈一星功勛”予以表彰。在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7名功臣中,有一個為許多人感到陌生的名字,那就是郭永懷。
郭永懷殉職於“兩彈一星”已逾30年了,當年共和國“兩彈一星”的研制又在秘密中運作,連郭永懷家鄉的許多人也不知道這個人是誰。

故裡探蹤 鄉人盛頌“聰明娃”
汽車從山東榮成市區一直向西南駛去,半個鐘頭的工夫就來到了郭永懷的故鄉——滕家鎮西灘郭家村。
1909年4月4日,郭永懷出生於一個家境殷實的普通農戶,這是郭文吉夫婦的第四個兒子。讀過私塾略通文墨的郭文吉知道讀書的重要,在郭永懷10歲的時候,郭文吉將兒子送到了本家叔叔所辦的學堂裡讀書習文。
郭永懷聰穎異常。17歲那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了青島大學附中,成為四鄉八疃第一個公費中學生﹔20歲那年,郭永懷又考取了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
郭永懷來到天津后,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這期間,他與胡世華、陳振漢等發起組織了“微社”讀書會。郭永懷活躍的思想表現和對數學的濃厚興趣,被申又辰教授看中,於是便經常給他以重點指導。
1931年7月,郭永懷預科班畢業后轉入本科班學習,這時他對光學又產生了興趣,憑著數學上的專長和對光學的愛好,他選擇了物理學專業,得到了顧靜薇教授的垂愛。顧靜薇為他單獨開“小灶”,郭永懷視野大開。兩年后,顧靜薇推薦他到在北京大學任教的光學專家饒毓泰教授門下繼續深造。郭永懷參加了北京大學的入學考試,如願以償地考入了北大物理系。
饒毓泰對他的才華和成就極為贊賞,1935年7月,將已完成學業的郭永懷留在了身邊,做助教和研究生。郭永懷非常珍惜這次得來不易的機會,積極參與各項實驗工作。這期間,郭永懷參與了吳大猷等知名教授正在從事的“喇曼效應”的研究工作……
1938年夏,中英庚子賠款基金會留學委員會舉行了第七屆留學生招生考試,名額隻有20人,郭永懷沒有錯過這次機會。
按原定計劃,在3000多名參考者中,力學專業隻招一名。而考試結果郭永懷與錢偉長、林家翹一起以5門課超過350分的相同分數同時被錄取,留學名額因此增加到22人。
1940年8月,他們來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郭永懷與他的同學們成了該校第一批來自中國攻讀研究生學位的留學生。從此,郭永懷開始了他的長達16年的海外求學生涯。

縱橫求索 異域他國揚功名
在多倫多大學,郭永懷和錢偉長、林家翹等一起選擇了應用數學系。除了學習本專業,有心的郭永懷還擠時間旁聽波蘭物理學家英菲爾德和英聯邦應用數學知名學者辛格教授的授課。
郭永懷進步很快,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可壓縮粘性流體在直管中的流動》的論文,並獲碩士學位。
1941年5月,郭永懷又來到了當時著名的國際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中心——美國西岸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GALCIT)繼續深造,在航空大師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工作。郭永懷提出要進行空氣動力學的前沿問題——跨聲速流不連續解的研究這個具有挑戰性的大課題,馮·卡門教授非常欽佩他的膽略和氣魄。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4年艱苦探索,郭永懷在跨聲速流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並於1945年完成了有關跨聲速流不連續解的出色論文,因而獲得了博士學位。
提高飛機飛行速度,突破聲障是當時航空工程界的攻關目標。胸懷大志的郭永懷和錢學森共同合作,不久就拿出了震驚世界的重要數論論文,首次提出了上臨界馬赫數概念,並得到了實驗証實,為解決跨聲速飛行問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此后,名聲大振的郭永懷應聘參加了美國數學學會,並被加州理工學院特聘為研究員。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參加了反法西斯戰爭同盟。1946年秋,馮·卡門的大弟子威廉·西爾斯教授在康乃爾大學創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邀請郭永懷前去任教,共同主持學院的工作,久懷報國夢想的郭永懷欣然赴任。
1949年,郭永懷為解決跨聲速氣體動力學的一個難題,探索開創了一種計算簡便、實用性強的數學方法——奇異攝動理論,在許多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種方法后來被命名為著名的PLK方法。郭永懷由此馳名世界。

心系故土 報國之心關不住
新中國誕生前夕,郭永懷在康乃爾大學參加了中國留學生的進步組織——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每逢協會集會,大家談論得最多的,還是中國的前途和命運。當然,還有一個非常秘密的話題,那就是通過什麼途徑,在什麼樣的時機,把他們學到的科學知識貢獻給自己的祖國。他們在焦灼中等待著。
時機終於來了!
1955年8月,朝鮮停戰協定簽訂后,日內瓦中美大使級會談開始。經過中國政府的努力,不久,美國政府就把禁止中國學者出境的禁令取消。
在此之前,周培源、錢偉長等人已在1947年繞道歐洲回國。錢學森也在1955年回到祖國。
郭永懷的妻子李佩教授說:“禁令一旦取消,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和我盤算著回國的事。美國的許多朋友、包括已經加入美籍的華人朋友勸他,康乃爾大學教授的職位很不錯了,孩子將來在美國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為什麼總是挂記著那個貧窮的家園呢?不勸倒罷,勸的人越多老郭越來火,他說,家窮國貧,隻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
在力學研究所,我們閱讀了郭永懷教授回國后於1957年6月7日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我為什麼回到祖國——寫給還留在美國的同學和朋友們》一文,他在這篇文章中說:“這幾年來,我國在共產黨領導下所獲得的輝煌成就,連我們的敵人,也不能不承認。在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時代,我自認為,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回到祖國,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設我們美麗的山河。”
知郭永懷者,莫過錢學森。當時已任力學研究所所長的錢學森,於1956年6月寫給郭永懷的信中,急切之情躍然筆端:“我們現在為力學忙,已經把你的大名向科學院管理處‘挂了號’,自然是到力學研究所來,快來,快來!請兄多帶幾個人回來!”
就在郭永懷回國前的9月份,錢學森又給郭永懷寫了一封信:
永懷兄:
這封信是請廣州的中國科學院辦事處面交,算是我們歡迎您一家三眾的一點心意!我們本想到深圳去迎接你們過橋,但看來辦不到了,失迎了!我們一年來是生活在最愉快的生活之中,每一天都被美好的前景所鼓舞,我們想你們也必定會有一樣的體驗。今天是足踏祖國土地的第一天,也就是快樂生活的第一天,忘去那黑暗的美國吧!
……
自然我們現在是“統一分配”,老兄必定要填寫志願書,請您隻寫力學所,我們拼命歡迎的,請您不要使我們失望……
1956年國慶節的前一天,郭永懷動身返家了!
有一點不能不說的是,像郭永懷這樣一位已被美國多方關注的大科學家,一位美國數學學會會員,一位在航空學和物理學方面都卓有建樹的中年學者,想走就走談何容易!
就在回國前夕,郭永懷在他的房后園中燒掉了十多年來積累的一大批科研資料和講義文稿。李佩教授回憶說:“老郭的所有文稿,都十分規范,這是他多年心血的結晶啊!當我發現他在含淚焚稿時,急了,大聲制止他,沒想到他竟平靜地說,這些東西是帶不走的。燒了,省得麻煩。其實也都早就在我腦子裡了!第二天,康奈爾大學航空工程研究生院的院長為我們餞行,是一個大型野餐會,老郭又當眾燒毀了他的一部即將完成的書稿……”
郭永懷的一家和同他們一起歸國的幾位科學家終於踏上了克裡夫蘭總統號。一慣守時的這條客輪卻突然被通知延時啟航。
李佩說:“船上有幾個著深藍色制服的彪形大漢專門檢查中國人的行囊,后來才知道,他們原來是美國移民局和聯邦調查局的。我這才知道老郭為什麼要全部燒毀他的文稿了……”
歷經波折,郭永懷回國了!他的一家受到了黨和政府及科技界的熱烈歡迎。
郭永懷一回到祖國,就如願和錢學森、錢偉長一起投身於剛組建的力學研究所的科技領導工作。1956年年底,剛剛成立幾個月的力學研究所迅速發展為全國力學研究中心。不久,郭永懷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1957年底,郭永懷參加制訂了“科學技術發展十二年規劃”,擔任力學科技規劃專業組副組長。
他和力學界其他專家一起審時度勢,分析國際上力學研究的動向,並根據我國實際制定學科及其發展規劃,使我國的力學研究工作迅速發展到了現代化階段。他和錢學森致力於高超聲速流體力學、電磁流體力學和爆炸力學等領域的深入研究,成為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了化學物理系,郭永懷出任系主任。這期間,郭永懷創辦了《力學學報》和《力學譯叢》,並親任主編,翻譯出版了《流體力學概論》等多部學術名著。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12日,蘇聯“東方”1號宇宙飛船首次進入太空……
1965年,我國將研制發射地球衛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郭永懷負責人造地球衛星設計院的領導工作。
1967年,郭永懷參加了我國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的籌建工作,擔任籌建組主管技術工作的副組長,參與建院規劃。
他提出空氣動力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應仍以航空航天為立足點,以理論研究、實驗研究和模型自由飛行試驗為三大研究手段。郭永懷作為一個奠基者,在這項偉大的建設工程中創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為了緬懷郭永懷的功績,氣動中心專門在中心大院的鬆林山上修建了一座紀念亭,張愛萍將軍書寫了“永懷亭”三個大字……

臨危受命 傾心盡瘁為“兩彈”
1958年9月,當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時,美國向台灣海峽地區大量增兵,將能裝上核彈頭的8英寸榴彈炮運抵金門。隨后,美國多次進行了針對中國的核戰爭演習。
一時間,核訛詐、核戰爭的陰雲密布在新中國的上空。面對如此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捍衛祖國的尊嚴和維護世界和平,毛澤東主席果斷決定研制核武器,發展核工業。
1957年10月15日,我國與蘇聯簽定了《國防新技術協定》。在協定中蘇聯明確承諾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數學模型和圖紙資料。1958年,負責核武器研制的二機部九局在京成立。后來成為負責核武器研制、生產整個過程的研究設計院——九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開始了“兩彈”研制工作。
1959年6月,蘇聯方面突然致函中共中央,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數學模型和技術資料。1960年7月,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決定撤走全部在華的核工業系統的專家,隨后又停止供應一切技術設備和資料。
核訛詐嚇不倒中國人民,核封鎖難不住中國人民,毛澤東主席說:“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侮,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中央決定我們自己搞原子彈。郭永懷臨危受命,他與王淦昌、彭桓武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究的最初的三大支柱。
1960年,我們的105名專家學者組成了一支特殊的隊伍,郭永懷受命擔任九院副院長,負責力學和工程方面的領導工作。九院成立了四個尖端技術委員會,郭永懷領導場外試驗委員會,負責進行核武器的實驗和武器化。
在郭永懷的倡議和積極指導下,我國第一個有關爆炸力學的科學規劃迅速制定出台,從而引導力學走上了與核武器試驗相結合的道路。同時,郭永懷還負責指導反潛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學和水洞力學等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潛——地導彈、地空導彈、氫氧火箭發動機和反導彈系統的研究試驗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核武器研究隻爭朝夕的進程中,郭永懷既是一線科學家,又是科研活動的組織者。
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1963年,黨中央決定將集中在北京的專業科研隊伍,陸續遷往在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兩彈”研制基地位於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區,氣候變化無常,冬季寒氣逼人,經常飛沙走石,最低溫度零下40多度。一年中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
高原作業,加上要搶時間爭速度,由於缺氧所造成的頭暈、胸悶、心悸、厭食,再加上營養跟不上,不少科研人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浮腫反應。為工作的特殊性所決定,郭永懷必須經常奔波於北京和青海之間,這樣就更加重了他高原反應復發的頻率。
爆轟物理試驗是突破原子彈技術的重要一環。當時已經年過半百的郭永懷與年輕的科研人員一起,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經常在試驗現場風餐露宿。他們在這個不為人知的險惡環境中奮戰著,闖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一天一天地把研究試驗推向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在西北高原浩瀚的沙漠上一聲巨響,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炸響了!
1965年5月30日,周恩來總理和鄧小平、賀龍等七位副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了郭永懷等參加第一、二次核武器實驗的專家和學者,並為他們設宴慶功……
1965年9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啟動,郭永懷受命參與“東方紅”衛星本體及返回衛星回地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在郭永懷犧牲不到兩年,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在核彈武器化的后期研究中,郭永懷不斷提出了一些具有獨到見解的主張,后來的實踐一次又一次地証明了郭永懷這些主張的科學性和嚴密性。
對氫彈,郭永懷也從結構形式、彈體重量、減速裝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科學見解,從而保証了我國第一顆氫彈空投試驗的圓滿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蒙受空難 常念英雄淚沾襟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兩個多月的郭永懷,在試驗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他要急著趕回北京,一刻也不等地要人抓緊聯系飛機。
他匆匆從青海基地趕到蘭州,在蘭州換乘飛機的間隙裡,他還認真地聽取了課題組人員的情況匯報。
5日凌晨,飛機在首都機場徐徐降落,在離地面400多米的時候,突然,飛機失去了平衡,偏離開降落的跑道,歪歪斜斜地向1公裡以外的玉米地裡一頭扎了下去——隻聽“轟”的一聲,飛機前艙碎裂,緊接著火焰沖天竄起……
當迎接郭永懷的人們從驚異中醒過來的時候,急忙向出事現場飛奔過去。當辨認出郭永懷的遺體時,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夾克服已燒焦了大半。他和警衛員牟方東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當人們費力地將他倆分開時,才發現郭永懷的那隻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安然無損地夾在他們胸前。
熟知郭永懷的人都知道,時間對郭永懷來說太重要了。為了保護像他這樣的科學家的安全,周恩來總理還特地叮囑不讓乘飛機。但為了搶時間,郭永懷經常強行登機,這次由於時間緊迫,他堅持夜航,就在他臨上飛機時,大家還勸他換個時間再走,郭永懷卻平靜地說:“夜航打個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
1968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
1988年12月5日,當郭永懷犧牲20周年的時候,他生前的老師、同窗好友、同事以及學生聚集力學研究所舉行報告會,周培源、錢學森、錢三強、張愛萍、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亞等到會並撰寫紀念文章。聶榮臻元帥、宋任窮、張勁夫等題詞紀念。
從1991年開始,力學所設立了以郭永懷名字冠名的獎學金,作為對力學所品學兼優的研究生的最高獎勵,如今已有30多位研究生獲得了這項獎勵。郭永懷當年培養的研究生中已有兩名成為中科院院士。

(來源:《炎黃春秋》2001年03期,作者:金志濤 王士波 許運江 孫宗勇 田宏耀 盧 杰)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