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僑史掠影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弗裡曼:創新主要產生在移民較多的大城市中心區
2015年08月24日16:13  來源:中國僑聯

留學生充沛的精力、活躍的思維不斷為美國社會注入活力。而回國后,留學生憑借海外所學帶回一種全新的視角,同樣為中國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近日,理查德·弗裡曼(Richard B.Freeman)教授出席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舉辦的第二屆中國發展研究雙年會,並作主題演講。其間,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

靈感的火花往往在不同知識背景的人群中迸發

文匯報:有數據顯示,2012年大約40萬中國留學生中有將近六成人選擇了美國的學校。美國學校的國際學生中近四分之一來自中國。為什麼當中國、印度、韓國等國家的學生選擇海外教育時,往往把目光投向了美國?

理查德·弗裡曼:這主要基於兩方面原因。首先,美國擁有當今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系統。即便非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名校,很多排名不是非常靠前的美國學校同樣可以為學生提供最好的高等教育,其教學質量擁有絕對優勢﹔其次,中國學生對於美國學校的青睞,受中美文化認同的影響。中國留學生往往發現美國的校園非常親切、友好,而美國人也樂於與這些中國學生一同學習、生活﹔再次,對於留學生而言,選擇歐洲的高等教育,最初可能會遭遇語言的門檻。於是,以英文教學為主的美國高校自然更受歡迎﹔再者,學生之間也會相互影響,一旦有相當數量的中國學生在美國就讀、就業,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從中國而來。況且有相當數量的華裔在美國生活,衣食住行方面的習慣都會讓留學生感到親切、自在。文匯報:學生的國際交流分為兩個部分,接受海外教育為第一步驟,而畢業后的去留則是另一個問題。那些在美國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學生往往何去何從呢?

理查德·弗裡曼:在留學生到來之前,政府就要想明白一件事:這些海外學生畢業后,是希望送他們回到自己的祖國去呢?還是希望他們留下來為美國服務?在美國,即便現行法律可能讓海外學生留下就業有些困難,但事實上,我們還是希望接受過美國教育的海外學生留下來。

來自中國、印度的學生中有相當數量的人會選擇留在美國工作。很多獲得博士學位的學生會選擇在美國積累幾年的工作經驗后,再回國就業。據我所知,中國高校相當比例的教師都有在美國接受教育和工作的經歷。那些在美國接受本科教育的孩子們,畢業后往往被美國的跨國企業錄用,然后被派回中國。近年來,中國留學生學成歸國的比率不斷增加。毋庸置疑的是,隨著中國不斷發展,國內收入不斷提高,勢必有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生會選擇回國就業。韓國留學生的去留狀況也曾經歷了類似的演變,直到今天,接近一半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的學生會選擇一畢業即回到韓國工作。也許從中可以看到中國留學生未來何去何從的端倪。

說到韓國,一個隻有5000萬人口的國家,其本土企業卻創造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可以與蘋果一較高下的手機品牌,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韓國人可以在手機創新方面有如此出色的表現?為什麼中國企業沒有取得同樣的成績?凡事都要首先有個起點,然后才能不斷去延伸。大量的海外留學生歸國、與跨國企業的合作可以帶來很多新的觀點與思考問題的方式。靈感的火花往往在不同知識背景的人群中迸發,而不是在那些成長背景相似的人群之中。幾十年來,韓國的教育系統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改進,其文化產業的影響力有目共睹。創新能力受諸多條件影響,但是韓國十分普及的高等教育至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國際合作帶來和平的同時,也創造了財富,孕育了創新

文匯報:國際交流不隻關系學生的個人前途,同樣影響著兩個國家的利益。大量的海外學生對美國、中國的社會發展,對於創新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理查德·弗裡曼:留學生對於中美兩國而言都是一件好事。留學生充沛的精力、活躍的思維不斷為美國社會注入活力。某種程度上講,美國的科技創新由移民科學家和留學生們支撐著,這其中自然包括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現在發表的美國科技論文中有百分之十四署名為華裔作者﹔而回國后,留學生憑借海外所學帶回一種全新的視角,同樣為中國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創新的主體是人,其靈感往往產生於不同的人之間,不斷涌入的移民創造了美國社會的活力,因為移民往往用與本土居民不同的視角看問題。即便並非移民國家,留學生同樣會為中國帶回多元化的視角。某種程度上,留學生會用一雙“美國眼睛”看這個世界,嘗試用另一種方式解決問題,於是“創造力”就這樣顯現了出來。在中國,很多優秀企業的創始人都有在美國學習生活的經歷,這大概就有國際交流、多元文化的刺激在發揮作用。

另外,創新需要環境,美國的創新搖籃在哪裡?大家都會想到硅谷,那裡往往是移民的目的地,紐約也是一個孕育創新的城市。事實上,創新不具均衡性,主要產生在移民較多的大型城市中心區。在那裡,不同背景的人在工作甚至聊天中就會迸發出靈感的火花。即便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如果置身田地之中,你的身旁都是隻對土地感興趣的人,恐怕你也隻好把目光聚焦在耕地上,很難去保持對於新生事物的關注。

更為重要的是,今天,留學生、學者、商務人士已經成為了紐帶,將中美兩國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美國現在是中國最大的科技合作伙伴,中國也是美國的最大科技合作伙伴。國際合作帶來和平的同時,也創造了財富,孕育了創新。

文匯報:如今,中國本土的博士畢業后,很難在高校謀得教職,似乎唯有“洋博士”才能踏上講壇。“土博士”的就業尷尬該如何理解?

理查德·弗裡曼:究其根本,這依舊是個供求關系的問題。在美國,也存在類似的“尷尬”。當博士之“供”大於教職之“需”,博士自然也難逃就業困境。不難理解,博士擴招后,新的博士自然面臨更加嚴峻的就業環境,難以尋得和早年“緊俏”博士相當的工作崗位。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選擇海外留學,當然作為博士后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也是一個選擇,都可以為擇業增加“砝碼”。當然,這其中也有領域的區別。在美國,生物醫學領域博士就業困難表現尤甚﹔材料學、化學等學科是中國的傳統強項,這些學科的博士往往會服務工業企業,而不是留在高校做“學問”。所以,哪裡就業、如何就業,這是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就要好好規劃的。

高等教育國際化離不開政府的扶持

文匯報:國際交流有“走出去”與“迎進來”之別,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同樣存在這兩種方式。在中國學生大量走出去后,如何能夠吸引海外學生來到中國,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輕人在這個誕生古老文明的國度碰撞激情?

理查德·弗裡曼:首先,無疑是教育質量與教育水平的提升。學生今日之學,無非是備明日之用。哪裡的教育體系更加完善,學生自然在哪裡匯聚,不論是本土學生,還是前來“取經”的洋學生。

近年來,中國的教育系統得以相當程度地改進,政府加大了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所以在中國每年有越來越多的畢業生走出高校。中國政府還設立很多留學項目,本土本科教育培養出的眾多“學霸”,紛紛拿著政府的資助海外求學。中國學生正越來越密切地融入國際課堂之中,相較之下,鄰國俄羅斯就鮮有學生就讀海外高校,國際合作也相對較少,這與政府的政策是分不開的。

不要忽略的是,眾多學生“走出去”的同時,中國國內高校正在培養越來越多、數量上超過海外獲得學位的博士生,這本身就是長足的進步。客觀地講,要邁出“迎進來”的一步尚需假以時日。凡事要取得更大的成績,勢必需要時間的積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一蹴而就。不要忘記,30多年前,中國的高等教育、科研工作才剛剛重新開始。

高等教育國際化離不開政府的扶持,最重要的就是經濟上的資助,設立一些特殊項目為國際學生提供獎學金、助學金。中國並沒有引進移民的傳統,於是需要營造更加包容、樂於接納的文化,這同樣需要一個培養的過程。日本曾試圖做過這方面的改進,但是歷史上日本同樣不是一個樂於接納移民的國度,這一直是一個困擾日本的問題,至今沒有得到本質的改變。以至於即便是那些在日本讀書的年輕人,如果有機會,他們還是會選擇去美國工作。

另外,想要迎來更多的年輕人從海外而來,環境污染是中國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大氣污染、水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問題無疑牽動著每一個人的神經。畢竟沒有人希望他們的后代呼吸不夠潔淨的空氣。

(作者劉迪, 文匯報網站,2015年07月03日,http://www.whb.cn/xueren/33102.htm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