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僑史刊物
【華人文化】從對中國電影的態度看中華文化在海外華人中的傳播——對英國華裔青少年的調查分析
2017年12月11日15:33  來源:中國僑聯

作者:馬琳,女,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營銷、消費者行為、跨文化傳播﹔

劉琛,女,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跨文化傳播。

本文選自《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7年第3期。


作為受眾最多、影響面最廣的大眾媒體之一,電影不僅具有娛樂功能和商業價值,也承擔著重要的文化功能。電影以其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對受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從2003 年中國電影進行全面的產業化改革以來,我國電影業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電影產量穩步增長,電影產品日益豐富。2012 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170 多億元,超越日本成為緊隨北美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隨著國內電影的繁榮,我國開始加快國際推廣的步伐,實施電影“走出去”工程,採取了一系列開放政策。中國電影的對外輸出和推廣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黃金期”,電影海外發行從數量、類型、國別區域到票房成績和影響力都得到了明顯提升。電影成為宣傳中華文化、樹立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之一。


華僑華人是中國電影海外受眾的重要組成部分。國產電影在海外市場有6000 多萬華人的龐大觀影人群基礎。華獅電影發行公司的調查顯示,在海外市場,每場中國電影的觀眾當中,有90% 左右是華人。中國電影是海外華人接觸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一方面,通過觀看中國電影,華人獲得關於中國的信息,從不同側面了解中國社會與文化﹔另一方面,在觀影的過程中,他們基於自己的生活經歷、認知體系、價值取向,對電影和電影所傳播的文化形成認識和判斷。研究海外華人對中國電影的接受情況,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電影這一重要媒體形式對於中華文化在海外華人中傳播的作用和效果,同時認識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認知與傳承的現狀。


隨著中國電影進軍海外市場的步伐加快,研究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文獻也明顯增多。按傳播環節中的要素來看,目前相關文獻中,一部分學者從傳播的主體出發,剖析中國電影產業現狀,從產業格局、政策、策略角度探討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路徑﹔一部分學者側重電影內容本身,分析導演、演員、故事、制作、表現方式等元素在中國電影海外傳播過程中的特點和作用﹔一部分學者關注院線發展、媒體策略等中國電影海外傳播的渠道環節﹔還有一部分學者則從觀眾角度,分析中國電影海外受眾的特征和對中國電影的接受情況。這些研究都把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的對象設定為海外非華人觀眾,而作為目前中國電影最主要的海外受眾群體,還沒有專門針對中國電影在海外華人中傳播情況的研究。本研究旨在分析海外華人對中國電影的接受情況,從觀影視角折射當代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與傳承,為如何提升中國電影在海外華人中的傳播力以及如何更好傳播中華文化提供策略參考。


一、調查背景


本研究選取英國華裔青少年為例,通過問卷調查,考察他們對中國電影的接受情況。英國華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 世紀初。第一批永久定居於英國的華人是以東印度公司雇員的身份踏上英倫島的中國水手。而第一次大的英國華人移民潮出現在20 世紀40 至60 年代。當時的移民主流是來自香港及廣東省的農民,他們作為低廉的勞動力來填補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勞動力短缺的狀況。隨著1962 年《英聯邦移民法案》的出台及后來幾屆政府不斷緊縮的移民政策,華人移民增速放緩,但直到20 世紀70 年代末還是有相當數量的華人移民到英國,有些是已經定居華人的親屬,有些則是有資質的技術工人。最近十多年來,到英國的中國留學生人數不斷攀升,英國已成為接納中國高中和大學本科畢業生最多的國家。目前,在英華人約達65 萬人,其中70%來自香港,還有相當一部分其祖輩是從以前的英國海外領地(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移民到英國。近年來,來自大陸的新移民迅速增長,在英國華人中的比例有所上升。其中很多人同第二、三代移民共同構成了新一代華人群體。多年來華人大多處於英國社會的中下層,總體參政議政意識不強,在公共生活中,華人顯得“沉默”而“隱蔽”,融入主流文化的整體進程可以說相當緩慢。英國《衛報》的一個調查顯示,盡管華人群體是英國人口增速最快的少數族群,但融入程度是三大少數族裔中最低的。隨著新一代華人的成長及改革開放后大批大陸新移民的到來,越來越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華人開始進入英國社會的會計、醫學、法律等行業,並更多地參與到政治、經濟、藝術等領域及各類社會活動中,華人在英國社會的可見度和活躍度不斷提高。


英國華人在不斷融入當地社會的過程中經歷著祖籍文化與居住地文化間的沖撞、摩擦、適應與融合。一方面是現實生活環境下居住地文化的耳濡目染和融入主流社會的渴望,另一方面是血濃於水的祖籍文化的延續和傳承,英國華人在兩種文化情感的拉扯中尋找支點和平衡。祖籍文化與居住地文化資源的實力強弱是影響移民文化適應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政治地位的不斷提升,英國華人在逐步融入英國主流文化的同時,也對中華文化表現出更強的認同、自信與渴望,並更加主動地以不同方式對中華文化在英國社會加以傳播,改變白人群體對中國社會的刻板印象。特別是青年一代的英國華人,他們擁有更高的教育程度,更穩定、富裕的生活條件,享受了相對更為寬容和接納的生存環境,社會融入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與父輩相比,華裔青少年有著不同的價值體系和文化取向,對中華文化的接觸方式、認知和態度也有差別。


本調查將樣本的選擇集中在16∼24歲的英國華人大學生和高中生,A同時還選取了在英國的成年(24 歲以上正式參加工作的)華人作為參照對象,以比較分析青少年與成年華人對中國電影接受情況的異同,從而更清晰地考察華裔青少年接受中國電影的特點和中華文化在他們中的傳播與傳承情況。調查採用滾雪球抽樣,於2017 年2 月至3 月對位於華人聚居的英國主要城市倫敦、曼切斯特、伯明翰、利物浦、愛丁堡、謝菲爾德、紐卡斯爾、牛津、劍橋、利茲、諾丁漢、卡迪夫、貝爾法斯特的華人,通過網絡問卷方式進行。問卷提供英文和中文兩種語言,由受訪者自行選擇一種語言作答。問卷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訪者的人口信息,第二部分是關於他們對中國電影看法的11 個問題。根據張秀明依據我國有關法律規定對華僑華人的界定,問卷通過過濾問題,將樣本限定在擁有英國國籍或已取得英國永久居留權或未取得永久居留權但定居英國5 年以上的華人人群。調查共收回214份問卷,有效問卷206 份,合格率為96%。參與問卷的樣本中,青少年104 人,佔50.5%﹔其中高中生49 人,大學生55 人﹔成年人102 人,佔49.5%。男性118 人,佔56.3%﹔女性90 人,佔43.7%。


二、調查結果和數據分析


受訪者對問卷中關於中國電影的問題回答情況統計如下。

(一)觀看中國電影的數量

從觀看中國電影的數量來看,英國華裔青少年在過去一年裡隻觀看過1∼5 部電影的人數相對最多,佔34%,而在成年人中的比例更高,為38%。這說明中國電影在英國的總體推廣情況並不樂觀,由於傳播渠道不暢和上映院線數量和時間有限等因素,觀眾接觸到中國電影的數量與每年上映的電影總量相比還非常有限。觀看過5 部以上電影的人數明顯減少。然而,觀看20 部以上電影的青少年人數卻反而增加,佔24%。這主要是由於這一類群體或基於自己的華人身份,會對中國電影給予特殊的關注。這種傾向在成年人中表現更為明顯,佔比為32%,他們對中國電影的選擇體現了對祖籍文化的強烈依戀。在6∼20 部這個區間,青少年人數的佔比明顯高於成年人。換句話說,華裔青少年觀看中國電影的人數兩頭大、中間小的情況要好於成年人。完全沒有看過中國電影的青少年人數比例也遠低於成年人。這些情況反映了英國華人青少年總體比成年人更多地接觸中國電影,這與他們接觸媒體的機會更多、總體對電影觀賞的熱情更高和受教育程度更高都有關系。


(二)選擇觀看中國電影的原因(至多兩項)


由圖2 可知,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是英國華裔青少年觀看中國電影的首要原因,有39% 的受訪者提到了這個因素。中國電影是他們學習和了解中國文化、社會和歷史的重要途徑。好的電影故事和制作及朋友推薦是緊隨其后影響華人選擇觀看中國電影的重要因素,這在青少年中表現尤為明顯(好的電影故事和制作為27%,朋友推薦為26%)。可見,在文化因素之外,在電影產品極大豐富的市場競爭中,精良的作品是贏得華人觀眾的關鍵。相比而言,導演比演員是成年華人選擇電影更重要的因素。成年華人對中國導演的熟悉和忠實程度要高於青少年。這與中國電影近年來的變化有關。21 世紀之前中國電影的海外推廣還沒有成熟的商業運作,主要是依賴導演的個人號召力,特別是如張藝謀、陳凱歌等第五代知名導演。近年來,隨著中國電影產業化的發展,更多商業電影被推向海外,電影的類型和導演數量有很大突破。隨著合拍電影和受邀參演國際電影的機會增多,具有國際知名度的中國演員也不斷增加。因電影是獲獎影片和廣告宣傳而觀看電影的人數比重較低,這與近兩年中國電影獲獎以非主流電影為主以及中國電影海外商業宣傳還不到位有關,相比之下,朋友間的口碑和推薦比廣告更為有效。


(三)觀看中國電影的主要方式


由圖3 可知,青少年和成年英國華人觀看中國電影的方式沒有明顯區別。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和各類電影和視頻網站的推出,網絡已成為華人觀看中國影片的最主要途徑。特別是在青少年中,以網絡作為主要觀看電影方式的人數佔36%,比成人(29%)的比例更高。青少年去電影院和看影碟的人數要低於通過電視收看電影的人數。各種電影頻道,特別是互聯網與電視網的融合,大大提高了觀眾選擇電視來觀看電影的收視率。而在成年人中,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數佔比更大,高於看影碟和通過電視收看電影的人數,后兩者比例在青少年中相同。這與成年人的經濟實力和觀影習慣有關,他們更願意選擇傳統的觀影方式。


(四)喜歡的中國電影的類型和希望將來可以看到的中國電影類型


由圖4 可知,在喜歡的中國電影類型中,動作片佔絕對多數。45% 的青少年和43% 的成年華人在他們喜歡的中國電影類型中選擇了動作片。這與中國電影中以功夫電影為代表的動作片在海外的推廣和運作最為成功有關。排在其后的是喜劇片、劇情片和歷史片。特別是選擇歷史片的青少年人數比例為16%,高於成年人(13%)。歷史片在各類中國影片中的總佔比較小。相比之下,歷史片是吸引英國華裔青少年的重要影片類型。可見,通過電影了解中國歷史是他們觀看中國電影的重要原因之一。與成年人相比,華裔青少年喜歡冒險片、奇幻片、愛情片、科幻片和驚悚片的比例要高於成年人﹔而喜歡傳記片、紀錄片、家庭片和戰爭片的比例要低於成年人。這樣的電影類型偏好反映了不同年齡層觀影偏好的普遍規律。而動畫片和音樂片的比例在兩組人群中都很低,這主要是由於這兩個類型的中國影片在海外推出的數量都十分有限。由圖5 可知,從受訪者希望今后可以看到的中國電影類型來看,動作片的比例仍然很高,但與其他類型電影的差距明顯減小,甚至低於喜劇片,而各種類型電影的比例總體而言比較平均,說明英國華人希望看到更多不同類型的中國電影。


(五)對中國電影中文化符號的興趣度


由圖6 可知,從英國華裔青少年對電影中最感興趣的中華文化符號來看,中國功夫的佔比最高,為32%,明顯高於成年人的22%。這與年輕人喜歡功夫這類比較激烈、刺激的元素和中國功夫片在海外的成功有關。他們對中國建筑(18%)、自然景觀(15%)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些文化元素不像飲食、風俗,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接觸到,電影是他們體驗中國建筑和中國風光的重要途徑。與這類顯性文化符號相比,華裔青少年還對中國歷史(26%)、社會(19%)、哲學(11%)這些深層次的中華文化有很大的興趣。特別是歷史,佔比緊排在中國功夫之后,說明英國華裔青少年非常渴望對中華文化有更深入、全面的學習和了解。但他們對中國音樂(6%)和服裝(5%)的興趣並不太大。電影是展示一個民族和國家音樂、服飾文化的重要和有效途徑,比如印度的歌舞片對印度的音樂、韓國的電影對韓國流行時尚起到了很好的推廣作用。相比之下,中國電影在這方面還做得非常不夠。


(六)理解中國電影的主要障礙


由圖7 可知,在阻礙英國華裔青少年理解中國電影的各種因素中,字幕翻譯是明顯高於其他因素的首要因素。有38% 的受訪者選擇了這一項。一方面說明中國電影字幕翻譯的質量不夠高,嚴重阻礙了觀眾對電影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電影語言涉及文化內涵的不同層面,包括表達方式、話語語境、思維模式、邏輯等等,很難實現完全翻譯,外加受到畫面時間、字幕長度等的限制,很多內容會漏翻、損失甚至引起歧義和誤讀。與此相關的是,故事邏輯(18%)和對白(14%)是影響英國華裔青少年理解中國電影的重要因素。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功夫電影這種語言少、更多依靠動作畫面表達的電影更容易在海外被理解接受而獲得成功。而像馮小剛、徐崢等導演的當代都市喜劇電影,雖然在國內很受歡迎,但因為有大量台詞並且涉及深層文化邏輯,在海外卻遇到瓶頸,很難推廣。選擇文化差異的受訪者佔比較低,隻有8%,在成年人中的比例更低,隻有6%。


(七)從中國電影中了解的中華文化價值觀


由圖8 可知,英國華裔青少年從中國電影中解讀的中華文化價值觀與成年人有較大的區別。其中佔比最高的分別是真、善、美(27%)和英雄主義(25%)﹔而在成年人中佔比最高的是家庭社會責任(30%)與和諧(25%)。愛國主義和忠誠的佔比較低,特別是愛國主義在青少年中的佔比(10%)比成年人(17%)更低。這反映出電影表達、傳遞的文化價值觀在觀眾中會產生不盡相同的理解和解讀,觀眾往往會融入自己的價值取向和判斷。華裔青少年對中國電影中中華文化價值的解讀反映出他們受西方個人主義和人本主義的影響較深。


(八)中國電影對中國形象認知的影響


由圖9 可知,通過觀看中國電影,英國華裔青少年對中國形象的認知中,認為中國是一個正在經歷巨大變化的發展中國家的佔比最高,為28%,還有13% 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是一個富裕國家,隻有3% 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但同時有19% 的認為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家,這一比例也相對較高,認為中國是一個現代社會的比例很低(隻有7%)。這反映出雖然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的國際形象在英國華裔青少年中已經發生變化,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轉變為逐步富裕的國家﹔但在他們眼中,中國社會文明的現代化程度還不高。成年華人認為中國是一個神秘國家的比例比青少年要低,分別為7% 和11%,而認為中國是一種特別的不一樣文化國家的比例要高於青少年,分別為20% 和16%。可見,成年華人對祖籍文化的熟悉程度和認同感高於青少年,對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區別有更明顯深刻的認知和體會。


(九)今后希望通過電影了解的中國文化類型


由圖10 可知,在今后希望通過電影了解的中國文化類型中,40% 的英國青少年和42% 的成年華人,希望可以通過中國電影更多地了解當代中國社會和文化,這在各種文化類型中佔有最突出的位置。可見華人非常渴望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現狀。華裔青少年對傳統中國社會文化也很有興趣,有25% 的受訪者選擇了該項。其次是民間文化,佔比為12%。


(十)中國電影對傳播中華文化作用的評價


由圖11 可知,60% 的英國青少年和57% 的成年華人認為,中國電影對傳播中華文化有重要作用。25% 的華裔青少年認為中國電影對傳播中華文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見電影是華裔青少年學習、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方式,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途徑。


三、結論和思考


從以上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到,中國電影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途徑。中國電影是向海外華人展示中國社會生活、風土人情、文化習俗、價值觀念的重要窗口。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發現英國華裔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對中國電影的接受有以下特點:


(一)對中華文化強烈的認知渴求。英國華裔青少年展現出對中華文化的強烈好奇和濃厚興趣,對中華文化充滿了認知的渴求。他們觀看中國電影不僅是出於視聽的愉悅享受,更是把中國電影作為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手段。


(二)對中華文化的多元認知。功夫動作電影是中國電影走向國際的敲門磚,也是在海外推廣最為成功的電影類型。其展示的中華文化集中在俠義文化,是相對單一的文化體現。英國華裔青少年對中華文化認知的多元性,一是表現在對功夫動作電影俠義文化價值的擴充上,由單一的忠誠、義氣的文化價值解讀延伸到英雄主義、愛國、不妥協等不同的價值觀﹔二是從俠義文化擴展到對其他中華文化的認知,他們對不同類型的中國電影和中華文化包括都市文化、鄉村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政治、哲學等不同方面都顯示了濃厚的興趣。而近年來中國電影的多元化發展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國不同側面的機會,但相對於功夫動作電影,其他類型的電影還存在明顯的不足和劣勢。


(三)對中華文化的多層次認知。電影作品是一個包含多層結構的有機整體,包括從最表層的“言”,即影片的聲音、畫面、語言、色彩等,到中間的“象”,即影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題材結構,到深層的“意”,即影片的意蘊、所達到的對人和世界形而上的思考和探索,三者互相呈現、層層遞進。英國華裔青少年觀看中國電影不僅注重欣賞電影聲效畫面的精良制作和有趣的故事劇情,也關注電影所表達的深層蘊意。他們對中國電影中所展現的中國自然風光、建筑風格、飲食風俗等顯性文化充滿興趣,更希望從中國電影中學習中國社會文化的內核,了解中國社會結構、哲學思想、價值觀念的深層內涵。但觀影過程中,從表層的語言對白到中層的故事邏輯都給他們理解中國電影造成了不小的障礙。歸根到底還是由於他們對中華文化進行深層理解有困難,由於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的差異還不能對電影體現的文化蘊意深入體會。


(四)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歷史與現實並重。英國華裔青少年對中國的歷史、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由於英國學校正規教育提供學習中國歷史的機會十分有限,電影成為英國華裔青少年了解中國歷史的重要媒介之一。同時,英國華裔青少年還對中國的現狀表現了更為強烈的好奇。他們十分渴望從中國電影中看到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當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思想等的變化和發展。


(五)文化間性。文化間性是指“不同文化之間交互作用的內在過程中,凸顯了每一種文化引起多方關注的間性特質,對方獲得了由原文化的間性特質變異或意義重新生成而來的新的文化意義”。也就是一種文化A 與他者文化B 交互關聯,發生意義重組,這個二者關聯的間性特質C 產生出一種新的文化意義。英國華裔青少年在自己特殊的成長過程中吸收了英國文化的價值觀念,中華文化對他們而言是一種相對的異質文化,兩種文化的碰撞、沖擊是他們生活成長中的常態。兩種文化在他們中間相互關聯、交鋒、吸收、融合,形成了屬於他們特有的新的文化特質。這種新的文化特質既與兩種元文化高度相關又不盡相同,構成了大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英國華裔青少年對中國電影的解讀正是兩種文化對話,形成這種文化間性過程的體現。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他們在兩種元文化間不斷調整,形成新的平衡。


中國電影對中華文化在海外華人中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英國華裔青少年對中國電影的接受情況也為我們傳播中華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我們應該提供更加多元化、立體化的展現中華文化的機會。讓海外華人可以從更多不同側面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制作、推出更多優質的不同類型、不同題材的中國電影。我們應該提供對中華文化更深層的介紹和展示。幫助華裔青少年真正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避免誤讀與錯解。目前的中華文化海外傳播還是以宣傳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為主,應該更加重視對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的介紹傳播,避免形成對中國和中華文化的刻板印象。如果說之前的中國電影在海外的成功傳播主要是依賴於用世界(西方)的話語講好中國故事,那麼,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更需要用中國的話語講好世界(普世)的故事。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擺脫文化弱勢的處境,中華文化才能更好地被華裔青少年和世界所接受。同時,我們還需要聆聽華裔青少年的心聲,了解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知需求。他們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橋梁,是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讀懂華裔青少年,更有效地向他們傳播中華文化,他們才會更好地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