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學會工作
僑史研究動態專報第61期
2015年12月29日12:43  來源:中國僑聯

僑研所聯合舉辦“華僑華人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5年7月25日,由國務院僑辦政策法規司、暨南大學主辦,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暨南大學出版社承辦的“華僑華人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暨南大學隆重舉行。來自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中國香港、台灣、大陸等地的近百名學者參加了會議。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秘書長、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張秀明,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秘書長、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理論政策研究部主任巫秋玉,助理研究員王祎博士和張煥萍博士參加了會議。

在本次大會開幕式上,國務院僑辦副主任何亞非,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秘書長、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張秀明,暨南大學校長胡軍分別致辭。

何亞非副主任在致辭中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不能忘記華僑華人這一特殊群體在中華民族反侵略戰爭、在與住在國民眾共同抵御外敵中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他們與祖籍國人民共赴國難,鑄就了中華民族的鋼鐵長城。當前我們應該匯聚起包括海外僑胞在內全體中華兒女的共識和力量,積極投身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張秀明在致辭中指出,在中國人民隆重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召開“華僑華人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國際學術研討會,體現了僑史學界的一種學術責任和社會擔當。因為抗日戰爭史研究不僅僅是歷史研究,而且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不僅僅是學術研究,而且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海外華僑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肯定。華僑與抗日戰爭這個主題還有許多新領域值得開拓,還有不少課題值得深入研究。華僑對中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同樣還未得到廣泛而足夠的了解和重視。所以說,歷史並未終結,學術任重道遠。

暨南大學校長胡軍在致辭中指出,我們不能忘記在二戰期間為支援祖籍國抗戰、支持僑居國反擊外來侵略、支撐暨南大學在戰火中輾轉辦學做出過重大貢獻的華僑華人和海外僑生群體,他們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永遠值得我們紀念和懷念。暨南大學作為中國華僑最高學府,將繼續大力發展華僑華人研究特色,同時也衷心希望各位與會專家學者能夠一如既往的關心和支持暨南大學發展,推動我國華僑華人研究取得新的突破。

此次會議共收到論文50余篇,大會共分為“海外主要僑居國的華僑華人與二戰”、“華僑華人與中國抗戰”、“抗戰時期華僑華人與民族意識”、“抗戰時期華僑華人的經濟活動”、“華僑華人史料與文獻”等八個專題進行了分組討論。巫秋玉作了題為《英勇豐譽的新四軍中華僑兵》的報告,王祎、張煥萍分別作了題為《有關華僑華人與蘇聯反法西斯戰爭的研究述評》、《論胡文虎對抗日戰爭的貢獻》的報告。

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國務院僑辦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陳奕平主持了閉幕式。在閉幕式上,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濱下武志,台北市立大學教授徐榮崇以及張秀明分別做了大會發言。

第六屆“國際華商清華論壇”在京召開

2015年7月20日,由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和中國華僑歷史學會聯合主辦的第六屆“國際華商清華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此次論壇以“國際華商與絲路交流:源流與比較”為主題,溝通歷史與現實,連接國內與海外。來自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英國、意大利以及中國學界、商界、政界的3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國務院參事室參事施祖麟分別致辭。此次論壇圍繞以下四個主題進行討論。

(一)一帶一路與沿線華商:機遇與挑戰

該主題的報告主要包括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的《一帶一路的機會與挑戰》,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龍登高的《絲路沿線的穆斯林華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長劉宏教授的《海外華人與21世紀絲綢之路:理論、方法和政策的多視角分析》。

(二)海外華商在相關產業中的經營特征

該主題報告主要包括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普莫納分校亞裔研究教授劉海銘的《從“華館”看中餐業在美國》,意大利華僑華人貿易總會秘書長、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理事戴小璋先生的《歐洲華人經濟發展歷史的回顧與展望》,溫州大學商學院院長張一力教授的《海外華商產業集群網絡形成機制研究:基於普拉托快時尚產業的分析》,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刁莉的《中亞的區域特征與對中亞的投資》,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祎博士的《中國對俄民間貿易經營模式的轉變——以華商經營方式為研究視角》。

(三)移民網絡與人力資源

該主題的報告主要包括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講席教授方濤的《智力環流:國際移民與全球人才管理》,加拿大懷雅遜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加拿大—中國商務與發展中心主任林小華的《創業移民網絡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人力資本外部化還是創業沖動?》,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教授王作躍的《科學家華商:美國華人科學家與中美高科技貿易歷史研究》,日立集團戰略研究部部長蔡林海博士的《一帶一路戰略與華商僑智“互通互聯”》。

(四)淵源流變

該主題報告主要包括倫敦經濟學院LES教授馬德斌的《絲綢大交易:世界是如何連接和發展的》,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黎志剛的《商業和慈善:香山商人和近代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員吳敏超的《抗戰變局與華僑投資——以中國酒精廠為中心的探討》,國資委研究院周麗莎的《東南亞華商與僑鄉經濟發展》。

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副主任劉鷹、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秘書長張秀明、國務院僑辦僑務干部學校副校長趙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Wing Chow、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喬印偉主持了各小組的討論。參加本次論壇的專家學者認為,第六屆“國際華商清華論壇”所研究和探討的內容涉及面廣、立意很深、亮點頻現,是一次非常有價值和意義的會議。絲路交流源遠流長,海外華商活躍其中。當今“一帶一路”建設如火如荼,海外華商及其國際交流網絡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華人社團與華商的經貿與文化活動,帶動絲路沿線各地的交流與合作,促進華商跨國投資與貿易,使新絲路成為貫通東西方的飄舞的彩綢,靈動而具有活力。

華僑大學十年培養近500名泰菲印尼政府高級漢語人才

華僑大學第十屆“外國政府官員中文學習班”7月26日舉辦畢業典禮,100名來自泰國、印尼、菲律賓三國的學員,獲頒結業証書。至此,10年來,華僑大學已連續十屆為上述三國政府培養了近500名高級漢語人才。

本屆外國政府官員班共有學員100名,其中泰國學員82人,印尼13人,菲律賓5人。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學習,學員已初步掌握漢語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加深了對中國社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認識,以及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了解。

華僑大學一圖書館重新開館 以泰國公主名字命名

以泰國公主詩琳通名字命名的圖書館——位於(福建廈門)集美的華僑大學華文學院詩琳通圖書館經過維修擴建,於7月26日舉辦開館儀式。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政策法規司司長董傳杰,泰中文化經濟協會會長頗欣等出席儀式。

今年既是中泰建交40周年,也是泰王國詩琳通公主60華誕,為此,泰王國駐廈門總領事館代表詩琳通公主資助華文學院20萬元人民幣,用於對詩琳通圖書館進行維修擴建。華大華文學院副院長李曉潔介紹,改造后的詩琳通圖書館,將擴大面積,並增設泰國王室及相關主題展覽館,讓人們更好地了解泰國文化。

華僑大學舉行《華僑華人·中外關系書系》首發式

7月20日,由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華僑華人·中外關系書系》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據介紹,該書系由國務院僑辦直屬高校——華僑大學編輯,旨在從學理層面解析華僑華人與中外關系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提出改善和推動華僑華人與中外關系發展的戰略思維和政策建議。

該書系第一本由國務院僑辦副主任、華僑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何亞非撰寫,書名為《風雲論道》。全書結合何亞非主任30多年的外交、僑務實踐經驗,對當前國際形勢、中外關系和國際、地區熱點問題進行深入解讀和剖析,梳理中國外交與大國關系之間的多方博弈,為我國未來的戰略發展與和平崛起提供現實的參考路徑。

據悉,該套叢書已經出版《風雲論道》、《中國東盟-中泰關系研究(政治、文化卷)》、《中國東盟-中泰關系研究(經貿、旅游卷)》等,后續將推出《國際關系學精要》、《中歐關系中的新僑研究》、《中外關系評論》雜志等相關書籍,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外界展示中國華僑華人與中外關系研究的成果。

紀念海南南僑機工滇緬抗日新書《喋血滇緬》首發

7月18日,紀念海南南僑機工回國抗日76周年座談會暨《喋血滇緬》新書首發式在海口召開,海南健在的2名南僑機工吳惠民、張修隆出席儀式。

在南僑機工隊伍中,瓊籍南僑機工有800多名,佔了將近三分之一,有400多名犧牲在滇緬路上。目前,海南健在的南僑機工僅有2人。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海南省南僑機工歷史研究會和海口龍華區僑聯組織編撰《喋血滇緬——海南南僑機工滇緬抗日紀念文集》一書,由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

《喋血滇緬》分為“矢志報國”、“緬懷功勛”、“精神永存”、“勵志傳承”四個篇章,不僅收錄了黃守琛、黎家明、翁家貴、謝川周、羅開瑚等多名瓊籍南僑機工及南僑機工后人的回憶紀實,還有僑務工作者、學者、海外僑領對於南僑機工的走訪、研究之作。《喋血滇緬》主編之一、龍華區僑聯主席楊全師告訴記者,該書的出版是為了銘記歷史和弘揚華僑的愛國主義精神,目前得到了雲南、福建、重慶的相關研究機構及新加坡等海外華僑的關注。

中國僑聯原副主席林明江評價道,《喋血滇緬》紀念文集填補了海南研究南僑機工回國抗日文獻資料的空白。

南北高校共建旅俄華僑華人歷史與文化研究基地

6月25日,黑河學院中俄邊疆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與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舉行共建旅俄華僑華人歷史與文化研究基地簽約儀式。

黑河市副市長、研究員魯世巍博士﹔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曹雲華教授,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陳奕平教授及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相關專家、學者﹔黑河學院副校長宋立權,中俄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謝春河教授及相關研究人員共同出席簽約儀式。雙方就人才培養、科研合作、聯合調研、學術交流等事宜達成了基本共識。

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與黑河學院中俄邊疆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的合作是落實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兩校共同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研究層次和質量,促進華僑華人研究工作協調發展的良好開端,對於提高兩校人才培養質量和研究水平,加深兩校師生友誼,實現優勢互補,推進華僑華人研究工作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旅俄華僑華人歷史與文化研究基地將成為我國高校中第一個有關旅俄華僑華人研究的基地。

《福建省志·華僑志》將於年底出版(2015)

5月12日,《福建省志·華僑志(1990-2005)》(以下簡稱《華僑志》)編委會座談會在福建省僑辦會議室召開。受福建省僑辦主任楊輝委托,福建省僑辦副主任林澤春主持會議。福建省方志委副主任俞杰、省僑聯副主席謝小健,省方志委有關同志和《華僑志》編委會成員等參加了會議。

會議聽取了各設區市僑辦和省方志委有關同志對《華僑志》志稿的修改意見和建議,並進行熱烈討論。

《華僑志》由福建省僑辦與省僑聯聯合編纂,於2000年成立編委會,2008年初正式啟動,編輯室設於省僑辦。2010年初稿完成,並廣泛征集福建省人大僑委、省政協台港澳僑和外事委、省僑聯、省致公黨和各設區市僑辦的意見、建議,七易志稿后於2014年基本成型。本次會議后,編輯室將根據會上提出的意見,對志稿再次進行修改充實,預計於今年8月提交方志委進行二審,9月驗收,年底出版。

福建三大涉僑數據庫現雛形

福建省僑辦日前舉行“三大數據庫”操作演示會,顯示三大涉僑數據庫已現雛形。

福建省僑辦打造的“三大數據庫”分別是海外重點社團人士數據庫、海外專業社團人士數據庫、福建僑捐項目數據庫,簡稱“三大數據庫”。

演示會上,福建省僑辦僑政處、國外處、經科處以及台港澳處工作人員相繼介紹了目前數據庫的數據錄入情況,對系統功能進行了演示,詳細講解了各種功能的運用和數據處理方式。

福建省僑辦主任楊輝對數據庫的建設表示肯定。他指出,要把“三大數據庫”建設成為功能好用、內容詳實、欄目清晰、緊密結合工作的綜合運用系統﹔要組織力量收集數據,指定專人錄入數據,抓緊數據錄入進度,在數據錄入過程中要進一步對數據庫的功能進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