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學術研討
僑研所派員參加“五緣紐帶與新時代中國外交”學術研討會
2017年12月05日15:59  來源:中國僑聯

2017年12月1日,由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五緣文化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五緣紐帶與新時代中國外交”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行。來自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國防大學、湖南邵陽學院、桂林科技大學、上海杉達學院,以及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國務院國資委、上海市政協、上海華僑歷史學會、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學會等機構的二十余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商五緣文化如何積極參與新時代中國外交和“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秘書長張秀明,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研究員、僑情信息中心主任張煥萍參加了研討。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楊劍,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五緣文化研究所所長鄭土有在開幕式致辭中介紹了舉辦此次會議的宗旨。以親緣、地緣、神緣、業緣和物緣為核心元素的“五緣文化”理論有助於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此次研討會以“五緣文化”的理念來探討新時期的中國外交和“一帶一路”建設,也是提升“五緣文化”理論現代性和應用范圍的新嘗試。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宗教與國際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徐以驊,上海市政協委員、文化部藝評委上海工作站主任、上海市知聯會常務理事陳海波,上海五緣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上海社科院研究員林其錟分別以“大國宗教” 、“‘一帶一路’與新瓷(new China)走向世界”、“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念、視野與‘五緣文化’”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徐以驊在演講中對宗教與中國外交關系的若干理念、 宗教與中國外交的若干問題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並層層深入探討了新時代宗教與學術交流如何與新時代中國外交對接的問題,提出要充分運用宗教的作用開展公共外交。陳海波提出,陶瓷作為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尤其海上絲綢之路中的重要角色,為促進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應重視當代陶瓷這一中華藝術精粹的文化溝通與交流能力,通過當代藝術“陶瓷”文化展示中國當代文化的全新面貌,喚醒世界對當代中國的認知,向世界推廣中華文化。同時,應通過增強政府、駐外企業和民間的合作,對“一帶一路”建設產生積極影響。林其錟表示,“五緣文化”是中華民族群體本位、倫理中心理念的外化,是華族社會結構、人際網絡的歷史發展,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實現的一種形式。善用五緣文化,可以發揮其紐帶、橋梁作用,在建設“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成為溝通人心,凝聚、團結各國人民的一種載體。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與會者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治理與五緣紐帶”、“‘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親緣、地緣、神緣、業緣和物緣”、“新時期‘五緣文化’中的現代性和應用性的提升”三個主題進行了發言。

 

第一個主題的討論由鄭土有主持,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上海五緣文化研究所副所長施炎平,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張秀明和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李沁園,分別以“國際關系新格局與‘五緣紐帶’建構”、“神緣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資源優勢”、“‘信仰周邊’與中國佛舍利外交”為題做了發言,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胡守鈞對發言進行了點評。

 

第二個主題的討論由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徐培華主持,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強曉雲,上海華僑歷史學會會長張癸,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五緣文化研究所所長鄭土有,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國際政治系副教授秦倩,分別以“華僑華人與一帶一路建設”、“全球化移民新趨勢與五緣文化傳承發展”、“‘你們華僑’與‘我是中國人’——馬來西亞檳城九皇大帝信仰考察”、“‘一帶一路’倡議與中醫藥國際合作”為題做了發言,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林其華進行了點評。

 

張癸主持了第三個議題的討論,湖南邵陽學院中文系教授胡克森、桂林科技大學教授舒麗娟、國務院國資委監事會溫克、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蔣杰、上海杉達學院教授邵寶龍,分別以“試論五緣文化的價值理念在我國外交關系中的應用”、“五緣外交文化初探”、“‘五緣文化’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應用構想”、“利用五緣文化心理功效,強化‘一帶一路’戰略認同”為題做了發言,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羅義俊對發言進行了點評。

 

此外,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施忠連、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朱義祿分別提交了題為“略論古代絲綢之路中的五緣因素的作用”和“習近平的五緣外交思想”的論文。為節省會議時間,楊劍教授提交了題為“科學家群體與全球治理”的論文,但並未宣講。

 

 

張秀明在發言中簡單介紹了宗教的特點與功能,分析了中國宗教信仰的現狀與對外交往的情況,並重點闡述了華僑華人宗教在民間外交中的作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約有華僑華人近4000萬,具有融通中外的獨特優勢,是“一帶一路”建設重要的依托力量。她認為,華僑華人的宗教信仰有三個特點:一是保持中國傳統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二是信仰當地主流宗教﹔三是普遍信仰基督教﹔四是把源於中國和家鄉的信仰,與當地社會和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本地化的宗教信仰。她認為,宗教作為歷史最悠久、受眾最廣泛的一種文化意識,作為最具動員能力的一種資源和資本,作為一種獨特的紐帶,在“一帶一路”建設和民間外交中具有巨大的潛力,值得引起各界廣泛關注。

 

張煥萍在發言中表示,“五緣文化”學說本身是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一種表達。“五緣文化”起源於華僑華人研究,並從一個專門研究華族群體關系的學說上升到國際關系理論,是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其影響力肯定會越來越大。希望這一理論能盡快走出國門,成為一種由中國主導的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理論,提升中國學術理論話語權。

 

施炎平在大會總結時表示,此次研討不僅內容豐富,而且理論性高。會議中涌現出了很多新見,給人諸多啟發。來自中國傳統文化、華僑華人、五緣文化、國際關系幾個領域的研究學者深入交流,依據五緣文化的思路來思考當前新時期中國外交的理念和實際,共同探討大國外交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讓人感受深刻。他認為,本次會議最大的亮點在於對“五緣文化”理論從概念、內容、方法上的拓展,使這一理論不再局限於對華族社會人際關系結構的研究,而是上升到對國際關系的建構和討論,成為考察不同國家、民族、文明體系之間關系的一種新的思路。這樣一種思路非常及時,也很有學術性和應用價值。

 

以親緣、地緣、神緣、業緣和物緣為內涵的“五緣文化”學說,是上海市華僑歷史學會原副會長、上海五緣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上海社科院研究員林其錟在1989年首次提出的,逐漸引起海內外專家學者關注。至今,“五緣文化”學說在廣泛領域的理論研究及運用中已經頗有成果。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