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學術研討
張秀明副所長一行赴廣西參加學術研討活動
2017年10月27日22:05  來源:中國僑聯

2017年10月19日—24日,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秘書長、《華僑華人歷史研究》雜志主編張秀明,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研究員密素敏、研究實習員李斌斌一行赴廣西參加學術研討活動。

1020日,張秀明一行參加了《八桂僑刊》創刊三十周年座談會。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僑聯主管、廣西華僑歷史學會主辦的《八桂僑刊》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華僑華人研究領域的專業學術期刊,創刊於1987年。長期以來,《八桂僑刊》在凝聚僑界專家學者、推動華僑華人研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廣西僑聯成立60周年、《八桂僑刊》成立三十周年之際,編輯部特邀請兄弟期刊單位、部分專家學者、部分作者、刊物學術顧問以及編輯部前輩同仁召開座談會,共同探討《八桂僑刊》的未來發展。廣西壯族自治區僑聯原主席、廣西華僑歷史學會第四屆理事會會長韋干主持座談會。廣西民族大學黨委書記卞成林、廣西壯族自治區僑聯主席譚斌分別致辭。《八桂僑刊》主編鄭一省介紹了辦刊歷程、刊物的改革調整情況及當前的辦刊思路,並介紹了下一步辦刊計劃。

八桂僑刊座談會照片_meitu_1

廣西壯族自治區僑辦原副主任、《八桂僑刊》學術顧問向大有說,《八桂僑刊》三十而立,立而不易。三十年來,《八桂僑刊》在艱難中成長,在風浪中堅持。他希望編輯部同仁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堅持正道,再創輝煌。

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高偉濃、曹雲華,浙江麗水學院華僑學院院長李其榮教授,福建社科院黃英湖研究員,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龍登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曾少聰教授,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所長古小鬆教授,廣西華僑歷史學會第三屆理事會副秘書長、《八桂僑刊》原主編蘇妙英分別發言,肯定了《八桂僑刊》對推動華僑華人研究發揮的重要作用,並就如何進一步提高辦刊水平提出意見和建議。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主編張秀明代表《華僑華人歷史研究》雜志向《八桂僑刊》創刊三十周年表示祝賀。她說,作為中國僅有的兩家涉僑專業期刊,《華僑華人歷史研究》與《八桂僑刊》同氣連枝,南北呼應,相互見証了彼此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歷程。兩本雜志都是僑聯系統所辦學術期刊,既非高校亦非社科院辦刊,相對來說,要辦好刊物,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難。如今,《八桂僑刊》的定位越來越明確,學術水平越來越高,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肯定,其中有刊物奠基人——趙和曼教授所做出的開拓性貢獻。張秀明分享了幾點編刊經驗。首先,作為人文社科期刊,涉僑期刊在意識形態方面更加敏感,因此,編輯部在辦刊方向及文章選取方面應把握好政治與學術的關系。其次,編輯要有設計師的氣質。學術期刊需要學者型編輯,這就要求編輯除掌握編輯基本技能外,還需要了解學術前沿,把握學術動態。再次,辦刊需要有“工匠精神”。每一篇發表的文章從內容到文採都需要精雕細琢,將原稿打造為符合出版標准的精品。第四,要有奉獻精神。編輯的工作就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每一篇發表的文章都需要編輯投入相當大的精力進行編輯加工。最后,張秀明希望《八桂僑刊》越辦越好,更好地發揮推動華僑華人研究的平台作用。

農場座談會照片_meitu_3

座談會后,會議主辦方組織與會學者赴武鳴華僑農場進行調研考察。調研組先考察了越南歸僑的安置點——茶葉公司七隊,隨后考察了華僑城社區,並與農場干部及老歸僑進行了座談。據介紹,在特殊歷史時期,武鳴華僑農場安置了來自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馬來西亞等9個國家的歸國華僑1.2萬多人,目前仍有7300多人生活在這裡。武鳴華僑農場是全國最大的華僑農場之一,在改制過程中改為中國——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近年來,武鳴華僑農場順利實現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已成為南寧市乃至廣西發展速度最快、最具潛力的經開區之一,2016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超284億元人民幣,經開區已逐漸發展成南寧市的衛星城。

1022-23日,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僑務辦公室、廣西民族大學、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第三屆“海外華人與中國僑鄉”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廣西防城港舉行,來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美國及國內各高校、科研院所等8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僑辦副主任陳潔、廣西民族大學副校長吳盡昭、防城港市政協副主席彭景東、張秀明分別致辭。廣西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廣西民族大學教授鄭一省主持開幕式。

主席台_meitu_5

陳潔在致辭中首先代表主辦方對與會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並介紹了廣西的基本僑情。她說,廣西僑務理論研究工作依靠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充分發揮各學科僑務理論專家學者的帶頭作用,為促進廣西與各國友好文化交往做出了貢獻。目前,廣西正在進行新一輪僑情調研。吳盡昭介紹了廣西民族大學的基本情況,並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對華僑華人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彭景東介紹了防城港市的基本情況,希望與會專家對防城港的僑務工作多提意見和建議。

張秀明在致辭中表示,僑鄉是國際移民的輸出地,是華僑華人的祖籍地,也是中國對外交往的窗口。僑鄉研究是中國學者開展華僑華人研究的比較優勢所在,也是中國學者開展國際對話的重要領域。目前僑鄉研究已形成一定的聲勢,國內主要僑鄉廣東、廣西、福建、雲南、浙江都已成立僑鄉研究機構,有關僑鄉研究的國內國際學術會議頻繁舉行,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關於如何加強僑鄉研究,張秀明認為,首先在研究方法上要加強田野調查,把握僑鄉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其次要開展比較研究,包括僑鄉歷史與現狀的縱向比較、不同地方僑鄉之間的橫向比較﹔再次就是實現僑鄉研究成果多元化,可以採取項目研究、專題研究、口述史研究等形式,深化和推動中國僑鄉研究。張秀明最后指出,如果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麼,也可以說,地方的就是全球的。僑鄉研究既是地域研究,也是國際性研究。相信憑借天時地利人和之便,中國的僑鄉研究一定會再上一個新台階,取得更豐碩的成果。

研討會會場_meitu_4

在會議研討階段,與會學者主要圍繞四個專題進行報告與討論。一是“海外華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楊保筠、古小鬆、劉芳彬、夏雪、沈燕清、宋燕鵬、楊錫銘、張應進、張小倩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東南亞國家華人的族群認同及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華人傳統民間信仰及其他宗教信仰。二是“僑鄉及其文化”。黎相宜、陳奕平、鐘晉蘭、周雲水、何作慶、唐若玲、李德華、吳元、陳舒婷的研究成果囊括了福建僑鄉、廣東僑鄉、雲南僑鄉、海南僑鄉、廣西僑鄉、新疆僑鄉等中國主要僑鄉。三是“一帶一路與華僑華人”。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有關華僑華人與“一帶一路”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點。本次研討會上,張秀明、饒潔莉、江峽、吳小玲、廖萌、夏玉清、李海翔等以“一帶一路”為視角,討論了廣西華僑華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勢與路徑、“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國際話語權、華僑華人的作用、緬華社會的延續與變遷、海外華文媒體新發展、印尼華文教育的發展等問題。四是“海外華人社會及其文化”。海外華人社會包羅萬象,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差異性較大,因而這一專題討論的內容更豐富、更多元。陳愛梅、何啟才、張運華、王威、夏遠鳴、林秀美、陳利江、童瑩、劉益梅、潮龍起、賈穎妮、鄧宇、葉小利、吳小保圍繞華人民間信仰、華人社群形成與經濟活動、社團組織、文化結構、生存狀況、華文報刊、華商跨國經營、華人參政、華文學校等華人社會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滕蘭花教授、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曹雲華教授、麗水學院華僑學院院長李其榮教授、馬來亞大學高級講師祝家豐先生、中國社科院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研究中心主任曾少聰教授分別主持小組討論。專題報告后,與會學者針對報告人的演講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交流,氣氛活躍而熱烈。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高偉濃教授做會議總結。

廣西民大講座_meitu_2

1024日下午,張秀明還受邀赴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做了題為《國際移民視野下的海外華僑華人》的專題講座,從國際移民是世界性現象,華僑華人的歷史沿革,華僑華人的人數、新移民的特點及認同的轉變,華僑華人的作用與貢獻等四個方面介紹了國際移民與華僑華人的相關情況,受到了學院師生的歡迎。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