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學術研討
第八屆“國際華商·清華論壇”暨華僑華人創新論壇在江蘇昆山召開
2017年07月17日21:24  來源:中國僑聯

2017年7月11日,由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聯合主辦,加拿大-中國商務與發展中心、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協辦,昆山市僑聯、僑辦承辦的第八屆“國際華商·清華論壇” 暨華僑華人創新論壇在江蘇省昆山市舉行。

kangxiaoping2

中國僑聯副主席康曉萍致辭

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西班牙、南非、日本、韓國、新加坡及中國的知名專家學者、杰出華商及海外高層次人才代表參加此次論壇,共同探討國際華商前沿問題。中國僑聯副主席康曉萍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昆山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陳麗艷致歡迎詞。開幕式還進行了《昆山玉 燕歸巢——僑商創新創業路》贈書儀式。

676767

昆山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統戰部長陳麗艷致辭

9979797

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所長張春旺主持

longdenggao

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龍登高教授演講

zhoumin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太中心主任、社會學系、亞美研究學系周敏教授演講

89898989

《昆山玉 燕歸巢——僑商創新創業路》贈書儀式


主題演講環節由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所長張春旺主持。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龍登高教授做了題為《華商企業家精神:比較研究》的演講。他認為,企業家精神是一種特殊的生產要素,是最稀缺的資源。創業與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冒險與執著是企業家精神的天性,誠信與合作是企業家精神的基石,學習與探索是企業家精神的本色。同時以東南亞老一代華商為中心,分析華商企業家精神的表現。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太中心主任、社會學系、亞美研究學系教授周敏在題為《族裔經濟、社會流動與社區建設》的演講中,以美國華人社會為例,探討少數族裔經濟的發展對個人社會流動與族裔社區建設的影響。她認為,族裔經濟對移民個人社會流動的影響體現在為自己和族群成員創造就業機會,為自己和族群成員開辟一條向上社會流動的有效路徑﹔族裔經濟對移民社區建設的影響則包括:建立族裔社區多樣化的社會組織,促進族群成員的社會參與,增加社會資本再生產。

組圖1

第一場“經濟全球化與華商跨國經營”專題討論


論壇還舉行了五場專題討論。第一場由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所長張春旺主持,五位專家圍繞“經濟全球化與華商跨國經營”主題,分享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加拿大懷亞遜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林小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副教授楊希燕聯合發表題為《移民促進貿易:移民技能與來源國的交互作用》的演講。他們認為,北北貿易中,高技能移民對移民母國出口貿易發揮促進作用﹔南北貿易中,低技能移民對移民母國出口貿易發揮促進作用。兩個看似矛盾的機制,哪一個發揮主要作用,取決於移民母國和東道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李唯教授在題為《美國的移民銀行——輪到中國了嗎?》的演講中指出,金融全球化和國際移民已經改變了社會經濟人口結構以及移民接收國的金融動態。其中的一個顯著結果就是,由各種各樣的少數民族擁有或經營的金融機構組成的正規的民族金融部門正在出現和加強。它們通常是與少數民族團體聯系在一起的小型社區銀行。與移民有關的當代金融動態是在群體和地方動態的基礎上進行的,並受到不同的監管和制度環境的影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主任、華裔館館長游俊豪在題為《華商與全球多元景觀》的演講中,以馬來西亞為案例,梳理歷史脈絡,探討華商的境遇,重新界定華商的時代坐標,認識他們如何相繼調整定位,整理所在地與中國的關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建波發表題為《移民素質的提高與新華商的巨大成就---以日本華商嚴浩的發展為例》的演講,他認為,海外華商的發展除了自身努力的因素之外,還與國內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海外華商在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命運,除了與技術有密切關系外,管理能力的高低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但同時,新一代的華商存在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夠的弱點。

拼圖2

第二場“歐洲華商”專題討論


第二場會議以“歐洲華商”為主題,由劉鷹教授主持。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明歡發表了題為《歐洲華人商城經濟研究》的演講,她認為,新興的華人商城是當今歐洲華僑華人創業就業的重要平台,是中國商品國際營銷網絡的重要結點,是華僑華人與當地民眾交往的直接場所,是相關國家從政界、商界、媒體到普通民眾都密切關注的對象,因此,無論商城的從業者主觀意願如何,在一定意義上,諸多華人商城已經成為“中國制造”乃至“中國形象”在歐洲的集中展示。溫州大學商學院教授長張一力,在題為《理性VS情感:基於溫州海歸人才創新創業案例研究》的演講中,從社會資本扶持與企業家精神激勵兩個層面對政府在海歸創業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進行闡述,對海歸創業面臨的理智與情感的碰撞進行深度解讀,細致刻畫海歸創業的政策期盼,完整演繹政府在轉型階段的積極作為。巴塞羅納華人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西班牙西菲納國際集團董事長張甲林演講的題目為《30年歐洲華人經濟發展的重大拐點》。他認為,近30年華人經濟具有以下特點:從中餐業為主體經濟結構向多元化經濟轉換﹔資本高度分散,行業高度集中的原始經營模式,同質惡性競爭,向現代化經營模式的轉換以及新產業的出現。這個轉換過程,出現跨境電商的壓力與挑戰﹔跨境電商的崛起和中國資本的擁入,迫使華人經濟亟需重新審視。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刁莉發表題為《從中蒙俄到地中海——絲綢之路經濟帶21 國貿易潛力分析》的演講。她分析了 “一帶一路”沿線21個國家的雙邊貿易和和貿易中的互補性與競爭性。她建議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同類型的國家應該區別對待貿易和投資,應分區域分國家對待不同貿易潛力指數的國家。同時指出要加強政府間溝通交流,重視民間組織、華人華僑組織在沿線國家發揮的作用。

組圖3

第三場“海歸創業”專題討論


第三場圓桌會議以“海歸創業”為主題,由國務院僑辦僑務干部學校副校長趙健主持。清華大學教授、華商研究中心副主任劉鷹發表題為《平台經濟與華商的發展》的演講,她認為,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 21 世紀,連接供求雙方的平台企業展示越來越強大的競爭優勢。這種平台在為大量小業主以及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為企業自身帶來豐厚的利潤。國務院僑辦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日立(中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蔡林海博士發表題為《發揮僑資僑智打造養老高科技跨國合作平台》的演講,他認為,應對社會老齡化已經成為中國政府和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而應用養老高科技實現的養老服務管理、養老人力資源、養老護理器具是提高養老服務質量的三大要素,發揮僑資僑智作用有利於打造養老高科技跨國合作平台,針對中國國情引進發達國家管理、理念和技術提升我國的養老服務質量。華中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楊海發表題為《“華創會”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作用及相關建議》的演講,他在實証調查和官方統計資料的基礎上指出“華創會”對“長江經濟帶”的發展起到明顯推動作用,並對改進“華創會”工作提出一系列建議。

組圖4

第四場代表性華商企業家分享


第四場“華商圓桌會議”則是有代表性的華商企業家以自身經歷為基礎分享華商創新創業的經驗與教訓,會議由龍登高教授主持。北京博潤銀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經濟學博士馬志偉在題為《對中國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的一些思考——供給側改革下的資產配置》的演講中指出,改革面臨傳統紅利消失、社會杠杆率高企、金融及地產泡沫風險四大挑戰,但也恰遇全球經濟溫和復蘇,2017年政府工作將“三去一降一補”作為具體工作的首位,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加拿大新永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鄭萍在題為《跨境電商——海外華商的歷史機遇》的演講中,介紹了加拿大新永安集團從超市經營、進口貿易、出口貿易,逐步發展成為加拿大最大的華人超市及進出口公司之一,且在全球建成國際性配送網絡,致力於設計、開發和採購,努力把全球范圍最好的消費類產品,提供給消費者,為跨境電商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模式。迅力光能(昆山)有限公司董事長、美國Toledo大學終身教授、“千人計劃” 國家特聘專家鄧勛明博士發表了題為《學者型企業家在中國和美國創辦高科技公司經歷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的演講,他認為美國和中國對學者型企業家有不同的看法,他們在中國常常會被認為是公司的靈魂、是最重要的核心之一,公司及投資人都希望他們能夠帶領公司長期發展壯大。在美國則被認為是一個過渡角色,在公司應該擔任CTO而不是CEO。而這與中國和美國數理化理工農醫類學者的生源不同相關,中國有一大批讀數理化的學者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后改行成為高科技行業的企業家、華爾街的銀行家等。從江蘇東邁重工機械有限公司總裁周振動在題為《新形勢下的裝備制造行業的創新創業》的演講中指出,海外高端市場定位、精益生產模式、產品的基礎優勢為其走向全球奠定基礎。

組圖5

第五場“華商歷史”專題討論


第五場圓桌會議以“華商歷史”為主題,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建波主持。韓國仁川大學中國學術院教授李正熙發表題為《朝鮮殖民地時期(日帝強佔期)華僑紡織品進口商的商貿網研究》的演說,他指出朝鮮殖民地時期旅居朝鮮的中國紡織品進口商以京城及仁川為據點,鋪開了大阪、上海、煙台等地的進口貿易之路,向朝鮮輸出中國及日本的紡織品。在此過程中山東幫取代了原來的廣東幫同順泰,同時也將經營范圍拓展至紡織品批發及零售,甚至掌控了整個朝鮮華僑紡織品商行業。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造型學部教授廖赤陽發表題為《長崎福建會館與東亞商貿和文化網絡建構──從“鎖國”到“開港”的歷史持續與嬗變》的演講。他對 “鎖國”至“開港”之后,以長崎福建會館為中心的閩幫社團及其跨國網絡進行梳理,回應日華社會的基本特征,經貿網絡與文化傳播,同化、認同與融合,地域秩序形成與民族國家和跨國主義、東亞歷史的內發性及其自律性等問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皮埃爾教授以《印尼華商企業:1890-1940》為題,以大數據為基礎,分析了印尼華商企業的發展軌跡。1890-1920年代印尼華商企業增長迅速,抓住了很多的商業機會﹔1920年代印尼華商的貿易增長率仍維持在50%以上,但其經濟開始產生明顯變化﹔到30年代因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華商企業破產率不斷增長,同時部分華商進入制造業領域。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亞光教授在題為《晚清海外華商的境遇與歷史啟示》的演講中指出,晚清海外華商一方面銳意進取,勇於開拓,服務當地社會,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也面臨政治歧視、經濟非國民待遇,甚至勒索搶劫等嚴苛的生存挑戰。盡管晚清政府已經意識到保護海外華商的重要性,但由於國立衰微,無法成為華商的堅實后盾。晚清海外華山的歷史境遇表明:國家的命運和個體的發展息息相關。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和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聯合培養的博士后賈俊英發表題為《理想與現實的碰撞:清末民國印尼中華商會發展國貨運動研究》的演講。她認為,印尼華商以中華商會為核心積極參與近代中國的國貨運動,在國貨運銷印尼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清末民國華商參與國貨運動能夠為今日“一帶一路”構想充分發揮華商角色提供借鑒。


最后,清華大學龍登高教授宣布會議圓滿落幕,並感謝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和昆山市僑聯僑辦及與會專家學者對此次會議的大力支持。第八屆“國際華商·清華論壇”取得巨大成功,為國際華商研究提供高端平台,受到海內外專家學者及華商代表的一致好評。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