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27日,由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理論政策研究部主任巫秋" />
2017年5月23─27日,由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理論政策研究部主任巫秋玉,僑研所研究人員喬印偉、張煥萍、李斌斌、賈源一行5人組成調研組,赴美國舊金山天使島、洛杉磯兩地開展了關於早期華人移民美國歷史的資料收集與學術交流活動。
調研組與Ben Lee在天使島考察及訪談
在美期間,調研組赴舊金山天使島移民拘留所進行了實地考察。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從此開始限制華人入境。天使島移民拘留所於1910年至1940年期間啟用,用於審查盤問試圖進入美國的移民,成為他們踏入美國的最后一道門檻,先后大約有17.5萬名中國人曾被關押在這裡,行動受限,被迫擠在空間狹小的三層架床上生活,飽受不公對待,最短要幾個星期或幾個月,有的甚至長達幾年之久。
拘留所內壁上華人刻下的詩詞
在拘留所內部木壁上,華人為抒發被拘禁期間苦悶的心情,親手一筆一畫刻下了300多首中文詩詞,成為這段血淚史最有力的証明。這段歷史不能忘記,研究天使島,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早期華人移民美國的歷史,觀照當下現實。
李金鏊在天使島拘留所的登記証及移民官對他的盤問記錄
調研組特別訪談了“紙兒子”后裔Ben K Lee。Ben K Lee(中文名為李志強),現為美國加州奧克蘭博物院講解員。其父Lee Gim Ngow(李金鏊)15歲時,於1915年6月1日以“紙兒子”身份從廣東經香港坐船抵達美國天使島,羈留一個多月后得以離開並進入美國。1935年李金鏊回國,並在澳門認識其母董桂貞,董桂貞生於檀香山,上世紀30年代曾回國於廣東香山(廣東中山)教書。1939年,李金鏊與董桂貞在澳門結婚,定居一段時間后,又曾定居廣州。1947年,Ben K Lee(李志強)出生,1955年他隨父母由香港前往檀香山,兩年后於1957年定居舊金山。由於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早期旅美華人移民不願提及“紙兒子”的相關話題,Ben的父親從不與他談及家鄉之事,以至Ben僅知自己是廣東人。作為博物館講解員,Ben對天使島移民拘留所遺址的相關情況非常熟悉,在調研組與他訪談及原址考察時,他介紹了拘留所的方方面面情況,並提供了珍貴的文字和相關資料。目前在美國,不少早期華人移民后裔致力於向世人介紹這段華裔移民血淚史,希望后人不忘這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重視並以新視角研究這段塵封的歷史。調研組在移民拘留所內拍攝了大量照片,並收集了多種有關天使島及早期美國華人歷史的圖書期刊,對這段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部分天使島移民登記証
調研組還採訪了舊金山州立大學亞裔學系譚雅倫教授、曾露凌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學系周敏教授。譚雅倫教授長期從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曾任美國華人歷史學會會長,是僑研所的老朋友,他的研究集中於華人歷史與僑鄉關系等課題。曾露凌教授也是美國華人研究方面的專家,曾出版有關天使島的論著,並對兒童文學裡的華人歷史問題進行過深入研究。周敏教授是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的海外榮譽理事,作為一名社會學家,周敏教授在美國華人社會、國際移民研究等方面造詣深厚。調研組就早期華人移民美國歷史、天使島移民拘留所歷史、美國華人社會文化認同等多方面的問題與三位教授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調研組與譚雅倫、曾露凌、周敏三位教授訪談
在洛杉磯,調研組還拜訪了當地華人社團僑領,與美中工商聯合總會會長張勇、全美山東同鄉會聯合總會會長於澤偉進行了友好的會面。
調研組與張勇會長、於澤偉會長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