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學術研討
國際移民與僑鄉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在廣東江門召開
2016年12月14日17:17  來源:中國僑聯

2016年12月10日至12 日,由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國際移民與僑鄉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在廣東省江門市五邑大學召開。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瑞典、澳大利亞、新加坡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5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1(dahuihuichang)

大會會場

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國際移民:社團與社區”,與會者重點圍繞國際移民社團與社區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歷史變遷、個案研究、比較研究,不同族裔國際移民社團與社區比較研究、互動關系研究,國際移民社團與社區與祖籍國(地)的互動關系研究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研討。

在會議開幕式上,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張秀明代表主辦單位致辭。她表示,國際移民與僑鄉研究國際學術會議已經舉辦了四屆,每屆都有不同國家、不同機構、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踴躍參加會議,會議體現出去行政化、去形式化、去泛泛化的顯著特色,成為國際學術交流的一個平台。張秀明就國際移民與僑鄉研究提出四個問題:第一,無論歷史上還是當下,中國移民都是國際移民的組成部分﹔第二,與家鄉和祖籍國密切聯系,為家鄉、祖籍國做貢獻,不是中國移民獨有的現象﹔第三,無論與國際移民總量還是中國國內人口流動相比,中國的國際移民都是“小巫見大巫”,只是涓涓細流﹔第四,作為移民輸出地,僑鄉是不是中國獨特的現象,需要更多的比較研究。國際移民與僑鄉研究是一個值得不斷挖掘的課題,希望借助會議這一平台吸引更多專家學者加入,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和成效。

暨南大學特聘教授、廈門大學教授李明歡主持第一場研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羅杰•瓦爾丁格(Rogier WALDINGER)通過對美國拉美裔同鄉會的研究,探討移民群體尋求遠距離參與家鄉發展的途徑﹔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博士艾詩琳•麥基翁(Aisling McKeown)探討了19世紀美國西部地區歐洲和愛爾蘭移民社區及移民適應問題﹔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法語高級講師於克薩斯-希弗(Saskia Huc-Hepher)從人種語義學的棱鏡效應角度,分析了倫敦地區的法語社區﹔美國布裡奇沃特州立大學教授杜榮佳(Wing-kai To)基於文化史的視角,從文字和儀式研究出發討論美國排華時期波士頓唐人街的公共領域問題﹔日本國立長崎大學教授王維從共時性和歷史性的觀點,通過對日本新老唐人街的比較,探討了全球性與地方化下的唐人街變遷及其文化意義﹔日本法政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田嶋淳子基於對意大利米蘭市保羅薩比(Via Paolo Sarpi)與東京豐島區池袋街區的田野調查,通過兩個中國新移民社區的比較研究來論析兩國和華僑華人的關系和現狀。

3(zhangguoxiongjiaoshou、zhangxiumingfusuochangyucanhuidaibiaoheying)

張國雄教授、張秀明副所長與參會代表合影

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教授譚雅倫 (HOM, Marlon K)主持第二場研討。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石堅平以拾遺骸、修義墳為中心,考察戰后四邑僑鄉以地方社會權力網絡和社區秩序為核心的社會重建實踐﹔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講師姚婷對台山僑刊所反映的熟人社會加以研究,指出其以親屬化稱呼、小眾化的信息及私人事務公開化的方式建構他們所“熟悉”的熟人社會﹔中山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講師黎相宜採取跨國多點民族志的方法,對美國的五邑籍華人社團內部的沖突與競爭機制加以研究﹔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黎志剛(Chi-kong Lai)通過中山商人和“大盛魁”商人的商業組織、經濟活動,探究跨地域商人在跨國經商中的挑戰和經營方式中商人組織和風險減低的經驗﹔天津理工大學副教授張慧婧以日本中國新移民為例,考察了移民初級團體和次級團體的功能。

美國布裡奇沃特州立大學教授杜榮佳主持第三場研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埃瑞卡•李(Erika Lee)探討了華人移民和美國現代移民體制的確立問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敏以美國為例,對於華人移民的代際形成和社會流動模式展開研討﹔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教授譚雅倫結合豐富的文獻史料,對於1893年新會華僑義塚問題加以分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班國瑞(Gregor Benton)從多方面比較了僑批和歐洲移民書信的異同﹔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博士邁克爾•威廉姆斯(Michael Williams)比較分析了1871—1914年澳大利亞與美國的華人與意大利人移民﹔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講師安東尼斯•皮佩若格羅(Andonis Piperoglou)聚焦於澳大利亞的英籍希臘人移民問題,探討了1901-1925年澳大利亞認同的形成過程。

5(quantiheying)

全體合影

日本國立長崎大學教授王維主持第四場討論。舊金山州立大學教授曾露凌(Dong,Lorraine)基於美國有關天使島的論著,對於兒童文學裡的華人歷史問題進行論述﹔雲南紅河學院教授何作慶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資料對於建國前雲南籍華僑華人社團的概況、類型及組織活動進行了分析﹔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譚金花重點考察了早期北美唐人街的會館遺產問題﹔廈門大學教授曾玲聚焦於福建廈門海滄僑鄉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就當代傳統僑鄉發展的新動向提出自己的思考﹔廈門大學博士生上官小紅詳細梳理了民國福建歸僑團體設立的歷史背景及其演變過程﹔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高級講師王蒼柏通過陳慈黌故居的個案研究,揭示華僑遺產的歷史嵌入性和復雜內涵。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敏主持第五場研討。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余全毅(Henny Yu)圍繞對於帝國邊界、“跨國”的反思分析了華人移民史的相關理論問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榮譽教授德克•霍爾德 (Dirk Hoerder)基於亞洲文化、形像、反抗和階級互動的維度,探討了全球勞動力遷移和跨國社區的形成與發展﹔法國裡昂高等師范學院教授菲利普•雷吉爾 (Philippe Rygiel)對於“一戰”前國際移民法規的制定過程及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瑞典呂勒奧理工大學講師每奧洛夫•格倫伯格(Per-Olof Grönberg)對於19世紀至今的瑞典移民歷史分期和演進過程進行了細致梳理﹔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博士路陽以印度和菲律賓為個案,探討了海外移民與跨國公民權的相關問題。

本次會議特別設立主題為“加拿大華人與原住民歷史中的共同協作”的專題研討。會上播放了紀錄片《祖根父脈》(All Our Father’Relations),探尋了廣東移民與加拿大瑪斯昆原住民通婚、融入和后代尋根歷程。作為華人移民與瑪斯昆族融合的后代,Grant家族幾位成員講述了自身祖輩在加拿大生存發展及后代來中國尋根和自身認同發展過程。家族代表霍華德•格蘭特(Howard E.Grant)表示,他的父親祖籍廣東中山,命運讓他的父親開展了一段從中國珠三角州到加拿大溫哥華菲沙河流域的旅程。紀錄片的創作者分享了紀錄片創意、拍攝過程中的感人故事,為大家提供了嶄新的研究視角。

4(yuhuijianadamasikunzudaibiaoheying)

與會加拿大瑪斯昆族代表合影

在本次會議上,與會年青學者專門圍繞新媒體、口述歷史、跨國考古等新技術和新方法在國際移民與僑鄉研究中的應用與前景進行了討論。

閉幕式由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國雄教授主持,與會專家圍繞關於國際移民的社區與社團問題展開了熱烈的發言討論。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廈門大學教授、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明歡在總結時指出,本屆會議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多樣性。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對於14個國家的移民問題展開了研究﹔參會者既有專家學者、學生,也有僑務工作者﹔既有研究移民問題的專家學者,也有移民者本身﹔二是相關度。會議的宗旨從一開始就是要推動國際移民的比較研究,力圖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展開深入分析﹔三是挑戰性。僑鄉研究已為學術界所關注,越來越多國外學者來中國進行田野調查,用中文、甚至方言進行研究,這應為中國學者所吸收借鑒。

6(yuhuixuezheqianwangcangdongcunkaocha)

與會學者前往倉東村考察

研討結束后,與會專家學者前往開平碉樓保育與發展計劃——倉東教育基地以及台山一中等地進行了調研考察。 2010 年以來,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等國內外學術機構已成功舉辦了三屆“國際移民與僑鄉研究”國際學術會議,旨在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平台,凝聚國內外研究力量,進一步推動國際移民與僑鄉研究。第五屆國際移民與僑鄉研究國際學術會議,擬於2018年由五邑大學與日本長崎大學等機構合作舉辦,主題為“性別視野下的國際移民與僑鄉研究”。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