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學術研討
華商與僑團:歷史演變和地域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簡訊
2016年11月16日17:29  來源:中國僑聯

QQ圖片20161116165941


2016年11月15日,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和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聯合主辦的華商與僑團:歷史演變和地域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隆重舉行。國僑辦國外司原副司長林旭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DSC00376_meitu_7

DSC00467_meitu_6


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張春旺所長致歡迎辭,對來自歐美、東亞、東南亞的學者和華商表示歡迎和衷心感謝,其前沿研究成果從不同的視角,探討海外華人社團與僑領的特點與作用,特別是其歷史演變和近期的深刻變化,既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俄羅斯、意大利、巴西等歐美國家的僑團,也包括韓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柬埔寨等東亞東南亞國家的華人社團,並在此基礎上開展比較研究。來自中國僑聯、國務院僑務干校、中國華僑出版社、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和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暨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的學者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DSC00430_meitu_2

DSC00385_meitu_13


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龍登高教授主持特邀嘉賓演講,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名譽董事、新加坡同濟醫院主席李秉蘐先生以自己在新加坡從事華人社團的親身經歷、感受,分享南洋華人與民間組織的研究成果。“下南洋”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壯舉,新加坡華人來自中國不同區域,具有各自文化特點和社會心理。發達的民間組織在促進新加坡政治、經濟、文化及教育發展等方面均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並且與時俱進、不斷調整自身扮演的角色和功能,演繹出獨特的生存智慧。


DSC00391_meitu_2

DSC00393_meitu_8


國僑辦僑務干校副校長趙健女士主持了歐美華僑華人和華人社團的研討。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副主任劉鷹教授在題為美國華商分析的演講中運用豐富的數據和案例分析了華人在美國經濟中作出卓越貢獻。他們的企業狀況如何?中國近年來在美國的投資有些什麼特點?僑商在中國大陸有什麼新的機會?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伊巍在比較視野下的加拿大華人社團演講中,生動地展示了在加拿大調研和訪談中收集到豐富資料和寶貴圖像。華人社團具有非政府性、非營利性、和自治性﹔加拿大實行多元文化主義,華人社團亦呈現多元化差異﹔加拿大法制化的政治自由與平等給華人移民提供了盡情舒展與祖籍國的關系聯誼和經濟往來的宏觀環境。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密素敏以巴西僑團的類型與功能深入研究寬容環境下的跨國橋梁。以新移民成立的地緣性社團和業緣性社團為主,致力於服務當地華人,支持華人參政,回饋當地社會,為推動中巴兩國的文化交流和經貿合作、促進兩國人民溝通了解和友好往來搭建起橋梁和平台。

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王祎以鮮明的時代感為題分析旅俄華僑華人社團。隨著俄羅斯社會的跌宕發展,各類社團在聯系當地華僑華人, 扶助弱小、調解糾紛、聯絡感情、開拓事業、加強兩國經貿交流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清華大學創新研究院王宣喻以基於SCP模型的歐洲華商研究為題,以環境、行為、績效為研究模型,在對歐洲華商171份問卷定量研究中發現,環境變量是影響華商經營績效的主要原因。清華大學歷史系蔡偉明在對法國華人與僑團的研究中尤其討論了法國海外省華人日益壯大,生存環境日益激烈,治安問題多,在發展與生存等方面出現許多新問題。

張春旺所長主持了亞洲各國華僑華人和華人社團的研討。韓國仁川大學李正熙教授詳細介紹了以同鄉組織和華僑協會為中心的韓國華僑社會組織近代韓國華僑團結的核心是基於同幫組織的中華會館和中華商會組織。受到冷戰的形成及朝鮮戰爭等意識形態的影響,中華商會取代了華僑自治區和華僑協會直至今日。自20世紀70年代,韓國華僑再移居到台灣、美國、中國大陸成立了韓華聯誼會組織,加深了韓國華僑的認同感和友情。武漢大學刁莉教授針對中國對中亞的投資與中亞地區華人華僑的發展做了主題演講。對中亞地區華人華僑自發的民間團體組織進行挖掘和梳理,總結中亞地區華人華僑的發展,對中國一帶一路政策開展和經濟貿易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華中師范大學賈俊英以20世紀上半葉印尼的中華商會抵制日貨運動著手,展開了民族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演講。從民族情感、利益權衡、現實局勢三方面著手,才能真正還原印尼華商群體及中華商會在抵制日貨中的角色。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龍登高、鄧勇兵的論文題目是“僑領僑團推進印尼華僑歸化之路”。為了幫助散居千島之國的貧困華人克服困難獲得印尼國籍,以林紹良、謝建隆、李尚大等知名僑領,說服蘇哈托政府解除制度障礙,捐資協助歸化,他們自己設立專門的組織機構辦理這一復雜事務,充分激活和利用遍布從首都到地方到基層的華人社團網絡,使得散居各個島嶼和各個城鎮乃至窮鄉僻壤的五六十萬華人芸芸眾生,終於辦理了國籍,解除了后顧之憂。這充分揭示出,雖然沒有政府的組織與管理,但華僑華人社會以僑團為樞紐形成自治社會,克服各種障礙頑強成長。此后,傅志寬等僑領通過議會參政,從政治和制度層面,消除了歧視性政策。

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龔寧對早期菲律賓華僑社團與華僑社會進行了深度分析。華僑通過神緣、血緣、鄉緣和業緣關系尋求彼此之間的聯系,守望相助,產生各種組織。而這些社團組織又反過來維持華僑社會的穩定,吸引更多華人移民,擴大華僑社會。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羅楊2015年赴柬埔寨金邊、西哈努克港(又名磅遜港)及貢布進行田野調查。柬埔寨華僑華人社會從戰亂排華,將柬埔寨華社摧毀殆盡,到發展迅速,如鳳凰涅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宋燕鵬詳細生動地介紹了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從馬六甲神廟開始,1800年前后出現地域會館,19世紀初出現血緣宗親,20世紀初出現行業協會。二戰后,社團出現內聚型和外散型的趨勢。

暨南大學高偉濃教授分享了他近年對拉美華人社會的田野考察收獲,特別是未來該地區華人社團的趨勢。國僑辦林旭司長從資深僑務工作者的角度談了自己的體會,及對華僑華人研究的建議。此外,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張秀明提交了《緣文化與華僑華人社團》的論文。英國杜倫大學張志楷教授提交了《英國華商食品行業的發展與二戰后社會經濟變遷互動》的論文。

(供稿: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 伊巍,吳偉利)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