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學術研討
英國杜倫大學張志楷博士應邀主講中國僑聯華僑華人系列講座
2016年10月28日09:12  來源:中國僑聯

2016年10月25日,英國杜倫大學博士、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偉倫特聘訪問教授張志楷(Gordon C K Cheung )應邀以“中華文化與華商經營——以英國食品行業為例”為題主講了中國僑聯華僑華人研究系列講座。

_MG_5378_meitu_8

講座由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秘書長張秀明主持。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張春旺,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龍登高,北京華文學院教授李嘉郁,國務院僑辦僑務干校副教授張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副編審宋燕鵬,東北大學社科院講師孫璐,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邢菁華老師、龔寧博士、伊巍博士、張琪然博士以及僑研所同仁共計20余人參加了講座。

主講人單張_meitu_1

張教授首先根據英國官方統計數據介紹了英國華人人口數量、唐人街的發展等情況。2001年,英國華人數量為247,403人,佔英國總人口的0.4%﹔到2011年,華人人口數量已增加到433,150人,佔英國總人口的0.7%。其中,16—64歲的勞動力人口為323,000人,失業率為5%,是英國亞裔中失業率最低的人群。華人從事職業廣泛,但集中在食品行業。

從1908年第一家中國餐館在倫敦開設起,英國華人食品業的發展與英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二戰前,華人食品業發展比較緩慢,1931年時,全英國隻有17家中餐館。二戰后,隨著英國經濟的恢復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外出就餐,中餐館迎來發展機遇。中餐館的增加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華人移民。

張春旺_meitu_2_meitu_3

1962年,英國頒布了《聯邦移民法》(Commonwealth Immigrants Act),要求來英時須提供“就業憑証”。華人食品餐飲業開始有機會把家人帶到英國,大量香港移民借此前往英國。1966年,英國開征“選擇性就業稅”(Selective Employment Tax),根據餐桌數量收稅,中餐館受到沖擊,外賣業得以崛起。20世紀70年代,英國共有中餐館3500家,外賣店4000家。7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外出就餐人數減少,餐飲業萎縮,華人開始經營批發和超市。1979年,撒切爾夫人就任英國首相后,提倡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在此背景下,華人餐飲業得以迅速發展起來。到20世紀90年代早期,中餐館及外賣佔英國餐飲市場的25%。蔬菜等種植、食品冷藏和包裝、批發零售、超市以及餐館,華人食品業形成了產業鏈。英國涌現出榮業行(Wing Yip)、四和行(See Woo)等知名華人食品企業。

張秀明_meitu_6

張教授詳細分析了“榮業行”(Wing Yip)這一成功打入英國主流社會的華人食品企業的案例。他認為,其成功得益於總部的准確的戰略定位(不是設在競爭激烈的倫敦,而是設在伯明翰),在大城市交通要道設置醒目標識,管理人員雇佣當地專業人士,對相關業務的垂直整合以及專注於自身的主營業務——批發和零售。

最后,張教授總結了英國華人食品業的四個特點:第一,中華文化的影響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商業網絡雖然重要,但並非成功的決定性因素﹔第三,英國的華人餐館、外賣及超市與英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第四,英國華人食品業最成功的地方在於:擁有主營業務、創建了自己的品牌以及經營管理和工作方面與英國主流社會的合作。

_MG_5400_meitu_7

張志楷教授的精彩演講引起強烈反響,大家認為,張教授的講座題材新穎、資料翔實、案例生動、觀點鮮明,非常具有啟發意義。演講結束后,大家就中華文化對英國華商的影響、英國華商的經營模式和經營策略等相關問題展開了交流和討論。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