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學術研討
僑研所派員參加第九屆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學術會議
2016年07月13日14:59  來源:中國僑聯

201676日—8日,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ISSCO)在加拿大溫哥華召開了第九屆海外華人研究學術會議,此次會議的主題是“形塑中的認同:當代與歷史之華人移民”。僑研所學術交流研究部副主任胡修雷,副研究員李章鵬,助理研究員張煥萍、路陽、王祎博士提交論文並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成立於1992年,致力於推廣華人移民歷史與當代議題研究,擁有來自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會員。該學會每三年定期舉行一次全球性國際會議,期間召開兩次地區性研討會,是世界各國華人研究領域的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加強學術探討的重要平台。

2016ISSCO國際研討會是近25年來第一次在北美洲舉行。此次研討會由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負責召集並主辦。維多利亞大學、列治文圖書館以及加拿大移民博物館等多家相關機構參與協辦。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和美洲的200多名研究人員參與了本次大會,是一次真正的學術會議,加上媒體以及其他參會人士,與會人數達300人。大會共設有50個主題、數百場演講。世界各地海外華人歷史、文化以及社會研究等各方面的專家都在會議中分享了各自的研究結果,討論前沿話題。同時,本次會議還是加拿大華人及原住民混血的Grant家族歷史文化電影的發布儀式。另有多件海外華人文物在會議開幕式上展出。

UBC教授Glen Peterson作為會議的召集者主持開幕式。華人及溫哥華原住民混血、原住民語言專家Larry Grant先生首先為大會致開幕詞。Grant以溫哥華原住民土著語向參會的嘉賓表示了歡迎。他在致辭中表示,海外華人是一個獨特的群體。他們擁有獨特的文化。保護和發揚這種文化需要每一個海外華人的力量。BC省國際貿易部長、同時也是列治文選區議員的Teresa Wat女士隨后發表了致辭。Teresa Wat表示非常歡迎ISSCO到列治文開舉行年度會議。她指出,溫哥華在全球華人社區中佔有重要地位,無論從數量還是影響力上都在世界海外華人圈中舉足輕重。她希望參會的專家能夠享受列治文當地文化和環境,並預祝大會成功。ISSCO主席、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特聘教授陳志明在致辭中表示,學會歡迎各界專家為海外華人文化的發揚光大做出自己的貢獻。他同時表示,希望能夠在來年長崎再次與各位專家聚首。在會議閉幕式上,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榮譽教授王賡武發表了主題演講。

在分組討論中,僑研所的五位同志都提交並宣讀了論文。僑研所學術交流研究部副主任胡修雷宣讀了《從“印尼村”現象看華僑農場歸難僑的文化再適應》的文章。論文基於在華僑農場的田野調查和訪談,對於“印尼村”這一部分華僑農場所建立的匯集有印尼風情的飲食、舞蹈、建筑等村落進行研究。他指出,“印尼村”的歸難僑回國后的文化再適應並沒有回歸傳統的中華文化,而是強調他們旅居在外的文化記憶。論文提出,與跨文化適應理論強調個體進入一種新文化后對新文化環境的適應不同,歸難僑們在回國后展現出的異域文化色彩,使“印尼村”現象成為僑鄉文化的一種特殊符號。

理論政策研究部副研究員李章鵬的發言題目為《清末中荷兩國關於華僑國籍的交涉對印尼華僑認同的影響初探》。論文依據檔案材料、當時報刊雜志刊登的報道、文章以及私人筆記等文獻資料,借鑒學術界已有成果,對中荷交涉過程進行勾勒和分析,並進一步討論華僑在中荷交涉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中荷交涉的結果對華僑社會尤其是華僑國家認同的影響。論文將研究置於比較大的宏觀背景(如清末新政、清政府國際觀、華僑觀、清末中外關系,乃至荷蘭相關政策變化發展等)中加以考察分析,力圖把握其中的歷史意蘊。

王祎博士的發言題為《外國遷移人口對俄羅斯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基於灰色系統理論分析》。論文指出,研究外國遷移人口對於俄羅斯經濟社會發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外國遷移人口對俄羅斯勞動力市場和國民經濟發展來說,是一股重要的影響力量。她利用灰色系統理論的技術方法,採集俄羅斯聯邦統計局和移民局的統計數據,分析各類外國遷移人口對俄羅斯經濟增長(GDP)的影響,認証了俄羅斯國際移民政策中適合客觀經濟發展的方面,並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張煥萍博士的發言題為《冷戰初期美國對東南亞華人的宣傳戰(19491964)》。她結合冷戰背景,通過近年來的美國解密文獻及相關資料,勾勒冷戰初期美國對東南亞華人的宣傳戰的組織及實施。論文指出,海外華人作為一支與新中國有密切聯系的特殊群體,二戰結束后受到美國的格外關注。美國不但形成了以政府部門為中心、以私人機構為輔的組織架構來發動這場“戰爭”,還充分利用香港、台灣的地理及語言優勢作為其對東南亞華人宣傳的重要基地。這場宣傳戰一直持續到20世紀60年代前半期,才隨著美國最終將東南亞華僑納入其對東南亞政策框架而日漸式微。

路陽博士的發言題為《抗戰時期北京偽“華僑協會”之研究》。他以北京市檔案館和天津市檔案館所藏檔案、偽“華僑協會”所屬《僑聲》雜志及同期報刊雜志所載相關內容為基礎,對於抗戰時期由華北臨時政府授意陳伯藩等人在北京成立的偽“華僑協會”之產生源起、活動概況、宗旨原則、主要人物、組織機構及影響等方面進行較為深入的考察,對於日偽政權的華僑政策、偽華僑協會所聯系控制之華僑群體的組成概況、《僑聲》雜志之宣傳報道策略,偽“華僑協會”對海外華僑社會的破壞及影響等問題加以探討。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