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學術研討
2016年國際移民書信研究學術會議在廣東江門召開
2016年06月22日08:16  來源:中國僑聯

2016年6月18—20日,由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移民史研究中心和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聯合主辦的2016年國際移民書信研究學術會議在廣東江門五邑大學召開。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秘書長、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副所長、《華僑華人歷史研究》主編張秀明,理論政策研究部路陽博士,信息綜合研究部研究實習員李斌斌、賈源參加了此次會議。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家庭、社區、網絡:郵政時代國際移民書信的比較研究”。在開幕式上,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劉進教授介紹了本次會議的籌備情況。會議主辦方同時舉行了贈書儀式,暨南大學出版社社長徐義雄向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國雄教授贈送了該社最新出版的《古巴華僑銀信——李雲宏宗族家書》、《海邦剩馥——僑批檔案研究》等書籍。

來自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普莫娜分校、明尼蘇達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考文垂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等國外高校和相關機構,中山大學、廈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嘉應學院、嶺南師范學院、五邑大學以及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福建省社會科學院、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梅州市客僑博物館、暨南大學出版社和江門市台山集郵協會等高校及涉僑科研文博機構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圍繞相關主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18篇,全程使用中英文雙語交流。劉海銘的《王清福家書中所見其生活和身份認同》、Elizabeth Venditto的《亞歷山大?格拉諾夫斯基書信中的跨國移民網絡與難民安置》、Romeo Guzman的《貝內加斯家族的跨國生活與書信:20世紀20年代—50年代》分別以中國、烏克蘭和墨西哥的在美移民的生活與認同、書信與跨國移民網絡進行了研究。柯木林的《薛有福的“情書”與林謀盛的“家書”》,張國雄、李鏡堯的《怨責與釋懷:大歷史背景下的個人命運—新加坡華人鄭潮炯家書解讀》,譚金花的《書信與生活的真實:譚華強家庭書信為例》以美國和南洋華人與中國的家庭書信為視角,關注歷史背景下的個人命運與生活。

林勇、吳元的《國際僑匯對移民母國經濟影響分析——以菲律賓為例》,石堅平的《僑匯與僑鄉社會——以台山吉都裡余氏家族文書為中心的考察》,肖文評、鐘敏麗的《民國時期新加坡大埔人與原鄉互動研究——以吳深才<賬本>和吳發祥<日記交易>為例》從宏觀或個案出發,對於僑匯及僑鄉社會、海外與僑鄉的互動聯系加以研討。陳淑華的《世界性的想象——僑批通信中的家與世界》,Emma Moreton、Naill O’leary的《移民書信史料藏品的標示與可視化》,王作躍的《留美華人科學家檔案資料研究》關注於移民書信史料的收集、整理與應用研究。

陳嘉順的《從移民書信到房產文書:冷戰以來東南沿海僑產變遷的考察》、李柏達的《抗戰時期五邑華僑的家國觀——以五邑華僑書信為例》、魏金華的《梅州僑批塵封的“下市話”軼事》通過對房產文書、華僑書信的使用,研討僑鄉僑產變遷與華僑的家國觀等問題。劉進的《北美鐵路華工與僑鄉的互動——以華僑書信為中心的考察》、黎志剛的《危機和對應:從唐泗書信中反映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澳洲、中山和香港商民的商業網絡、移民策略和日常生活》、葉繼海的《書信往來的變遷與歸僑親情關系的維系——以粵西歸僑為例》關注華僑書信所反映出的北美、大洋洲移民與僑鄉的互動及歸僑親情關系的維系問題。

總體來看,本次會議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國外學者比例較高。二是研究者、博物館專家和民間收藏人士共同研討。與會者既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者,也有國內外民間的收藏家,共同探尋國際移民書信的史料保存、整理與研究等相關問題。三是研究深入、視角新穎,並重視比較研究。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從不同國家國際移民書信的特點出發,從國際比較的視野來對僑批及其他移民書信進行分析,推動了相關研究走向深入。

會議期間,與會專家學者參觀了江門民間收藏家羅達全私人僑批藏品展,觀看了反映僑鄉江門歷史文化的大型原創舞蹈詩書畫《大江之門傳奇》。會后,與會專家學者前往世界文化遺產地——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開平碉樓保育與發展計劃——倉東教育基地以及台山一中等地進行了調研考察。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