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學術研討
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中國華僑歷史學會主辦第七屆“國際華商 清華論壇”
2016年05月24日13:26  來源:中國僑聯

2016519-21日,由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中國華僑歷史學會主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加拿大懷亞迅大學加拿大-中國商務與發展中心、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亞太華商研究中心協辦,河北新區管委會承辦的第七屆“國際華商清華論壇”在河北北戴河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30余位專家學者、海外華商、海內外媒體記者參加了本次論壇,共同探討海外華商的歷史、現狀和發展。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張春旺發表致辭並主持論壇。

張春旺在致辭中說,海外華商不僅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參與者、見証者、貢獻者,他們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住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海外華商在中國與住在國之間搭建起了經貿文化的橋梁,不僅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精神財富,尤其是他們優秀的經營管理思想、敢為人先、勇於拼搏、艱苦奮斗、勤勉敬業、熱心公益、心系天下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專家學者進行深入研究。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對華商的研究面臨眾多課題。他表示,多年來,國際華商清華論壇得到了海內外專家學者的熱情參與和大力支持,協辦單位也擴展到海內外的知名高校及研究機構,這充分體現了論壇搭建平台、凝聚智慧、加強交流的重要作用。本次論壇得到了北戴河僑夢苑的大力支持,對此表示衷心感謝。

本次論壇共分四個主題,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就華商企業家、華商企業經營、歐洲華僑華人、華商歷史與文化主題進行了研討。在華商企業家專場中,南洋理工大學陳嘉庚講席教授、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長劉宏跨國華人新移民企業家及其身份認同的雙重嵌入——新加坡的經驗與啟示展開研究。他提出了新加坡華人新移民企業家在祖籍國與移居國的雙重嵌入性觀點,指出移民企業家的本土化與跨國性並非零和游戲,而是企業家在移居國與祖籍國努力積累經濟和社會資本的生存和發展戰略,二者相互促進、彼此推動。這種雙重嵌入有助於一帶一路的建設和發展。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龍登高分享了海外華商企業家精神——基於老一輩華商的分析。他基於對幾十位老一輩華商的深度訪談和調研,總結出老一輩企業家之所以能在異國他鄉白手起家建立起商業帝國,是因為其具有的獨特企業家精神,如創新精神、善於創造不均衡,善於發現、開拓、引領市場,敢於試錯、改變舊有規則,具有前瞻性、具有決斷力,是出色的合作者,超強的感悟力和學習能力,永遠不懈地追求等。這不僅是他們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寶貴經驗,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筆智慧財富,不僅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清華大學博士后龔寧研究了菲律賓華僑取得商業成功的原因。她借助博弈模型和制度經濟分析等經濟學方法,從華僑內部交易機制——“頭家制度出發得出結論,認為華商之間良好穩定的商業關系,形成了一個從港口向菲律賓內陸輻射的商業銷售網絡,而其與頭家制度之間的互動關系,是華商在菲律賓取得商業成功的原因。

華商企業經營專場中,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教授方濤分享了中國海歸及高科技領域的對外直接投資:以廣州為例。他根據對2008-2010年中國高科技企業數據進行的統計學分析,認為海歸在西方接受過訓練,了解西方和中國的產品市場、人力資本市場、金融市場、語言、商業文化、稅收貿易法律等情況,這種獨特的優勢,使得他們擁有促進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並走向國際的能力。溫州大學商學院院長張一力教授分享了走出去走進去’:對海外移民創業網絡嵌入路徑的重新審視。他借鑒社會網絡理論的分析框架,採用案例研究方法進行研究,認為海外移民創業網絡與東道國集群網絡的協同共生是走出去戰略中贏得主動的重要舉措。他深入挖掘了海外移民創業網絡嵌入現象背后的線索鏈,對網絡間的協同及融合程度進行了評價,研究了移民創業網絡和東道國產業集群網絡在演化進程中呈現的嵌入特征,揭示了走進去過程中移民創業網絡與東道國集群網絡在演化過程中的協同與錯位現象,為在走下去的進程中獲得執行力提供有力保障。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國中小企業署前高級經濟學家劉鷹教授研究了阿裡巴巴的持續創新。她首先介紹了阿裡巴巴集團主要業務框架,並通過對阿裡巴巴兩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數據——201511”的交易額和商品交易額突破3萬億的分析,總結出阿裡巴巴的經營創新,即全方位協同、通過大數據協調社會化物流服務、以消費者為中心進行網狀協同等,實現了11”無一故障,無一漏單的創舉。北京博潤銀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志偉博士研究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他認為在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這一問題給實體經濟帶來了困擾。但這一問題的解決如果是以大范圍的過度融資作為代價的話,則可能需要花費更大的代價去解決過度融資的問題。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目標不應是簡單的降低融資成本、滿足融資需求,而應是為有效需求提供充分、便捷的融資服務。

歐洲華僑華人專場中,比利時魯汶大學彭靜蓮教授研究了中國移民進入歐盟的新趨勢、機遇和威脅。她指出,1980-2007年的歐洲中國移民從60萬猛增到210萬,增長了3.5倍。這是僅次於非洲的第二大增長速度。尤其是新移民有170萬,佔歐洲總華裔人口的79%。然而,歐盟各國政府都沒有充分意識到中國移民的發展潛力。意大利中國總商會秘書長、歐洲華商理事會理事戴小璋先生分享了歐洲華商在民間公共外交中的案例與分析。他分享了三個親身經歷的故事,如推動中國(寧波)意大利產業園落戶浙江余姚、意大利僑領陳朝霞利用私人關系推動中國政府與意大利參議院對接,以及通過在意華商斡旋,阻止意大利一些地方政府高規格接待達賴事件等。他認為,通過海外華僑華人華商在住在國建立起來的各種私人關系,可以把國與國之間的嚴肅問題轉化為私人的、相對軟性的、有一定溫情的話題進行妥善解決。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祎博士研究了新變化、新挑戰——俄羅斯新移民政策背景下的旅俄中國公民。她利用俄羅斯官方統計數據,以入境俄羅斯的中國公民為主要研究對象,梳理了2014-2015年俄羅斯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及2015年俄羅斯移民政策的新變化,分析了在此背景下旅俄中國公民的概況,總結了旅俄中國公民在俄的特點,並通過對政策和數據的分析,總結出,近年來俄羅斯移民政策呈現出從粗放到集約的轉變和從注重國土安全到注重經濟發展轉變,旅俄中國公民人數雖然不斷增長,但中國公民始終沒有將俄羅斯作為長期移民的目的國,華商及中資企業要想在俄羅斯經濟恢復和發展中獲益,必須時刻注重研究各項政策變化,借助專業咨詢團隊深入了解當地市場,具有前瞻性地創造市場、引領市場,搶佔新領域的高地。

華商歷史與文化專場中,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黎志剛教授分享了海洋、網絡和中國商業的轉型:民初百貨業商人、新光和萬達集團的比較。他通過將1900-1949年間四大公司與當代中國的萬達集團、台灣的新光百貨進行比較研究,分析這些百貨企業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脫穎而出的原因是,他們以普通市民為消費客群,以優質商品為賣點,不時進行各種策略促銷﹔這些企業注重通過多元化經營提升來客人數,增加獲益。同時,這些企業家經營事業之余,也不忘回饋社會,籌辦各項社會公益事業。他認為海洋視野和其身處環境等歷史和地理因素是孕育這些杰出企業家的根源。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副主任、副教授張亞光分析了近代中國政商關系——社會地位與政治參與的演變。他通過對史料的分析研究,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重本抑末重農抑商是思想意識形態的主流,無論商業如何發展,商人的社會地位始終受到壓制。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在劇烈動蕩的同時,也逐漸接受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社會層級秩序開始發生深刻的變化。商人為救國圖存承擔起自己的時代使命,政府也開始出現政策轉向,鼓勵和扶持工商業的發展。商人的社會地位開始提高,並逐漸改變在商言商,不問政事的觀念,轉而更多地參與到社會活動和政治生活中,對社會穩定和進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紐約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華夏文化與企業管理研究所執行所長董華春博士研究了華夏文化智慧與經濟全球化。她認為,21世紀,世界緩和與動蕩並存,每一位華商所經營的企業和身處的產業都和其他企業、產業、國家或經濟體之間時刻發生著緊密的互動。她結合中華文化經典實例,說明了華夏文化為華商提供了更多智慧去面對和處理宏觀經濟趨勢下的微觀企業經營管理問題。她認為,華夏文化注重世事變遷,強調與時俱進、隨機創新的重要性,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所需的決策智慧不謀而合。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邢菁華博士中國新移民在菲律賓的融合問題進行了研究。她利用社會學調查問卷與統計學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國新移民在菲律賓的社會文化融入問題,分析了中國新移民的融入背景及在這一進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認為菲律賓應給予新移民在教育文化等領域更多關注,給予新移民同等機會,以便其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為當地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與會者還就“全球華商研究聯盟”框架問題、華商如何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多積極作用等問題進行了熱烈探討。會后,張春旺還就華僑華人研究事宜與專家學者進行了探討與交流。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