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學術研討
僑研所副所長張秀明一行赴雲南開展學術交流
2016年04月26日17:07  來源:中國僑聯

2015年4月18日—21日,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秘書長張秀明,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煥萍、密素敏一行三人赴雲南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先后赴昆明參加“老歸僑口述歷史”座談會、赴紅河學院進行座談和學術講座,並到紅河縣進行僑情調研。

4月18日,張秀明一行參加昆明市僑聯舉辦的“老歸僑口述歷史”座談會。雲南省僑聯、昆明市僑聯及部分老歸僑代表參加了本次座談會。

昆明市僑聯副主席畢嬌嬌首先介紹了“老歸僑口述歷史”的准備及進展情況。2015年3月,昆明市僑聯正式啟動“老歸僑口述歷史”活動,經多次調研、聽取在昆老歸僑意見,先期開展了羅開瑚等13名老歸僑的口述活動。這些老歸僑年紀最長者已達98歲高齡,年紀最小的已逾70歲,他們來自於各行各業,既有為抗戰勝利做出突出貢獻的南僑機工、滇桂黔邊縱隊老戰士,也有社科、化工、農業、民間外交等方面的專家學者。目前,昆明市僑聯已整理出書稿15萬字,並收集了大量圖片資料。

與會專家就“老歸僑口述歷史”的書稿提出了寶貴意見。張秀明首先表達了搶救老歸僑口述歷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她認為,口述歷史是“在國家之外發現歷史”,就是在正史之外、在國家的宏大敘事之外,發現“大時代小人物”的歷史。口述史可以彌補正史之不足,也能生動鮮活地印証大歷史。在今天倡導“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背景下,口述史與時代的要求十分契合。通過老歸僑這一特殊群體的口述史,反映國家社會的歷史變遷和歸僑的心路歷程,具有獨特價值。昆明市開展這項工作,很有意義。她還根據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前些年開展老歸僑口述歷史工作的經驗,介紹了整理歸僑口述史的體會。她認為,要著重處理好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處理好完全實錄與選擇性整理之間的關系﹔二是處理好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既要反映歸僑的共同特點,又要體現受訪人的個性﹔三是處理好受訪人授權發表的法律問題﹔四是做到圖文並茂,注意收集老歸僑手中的具有文獻價值的老照片等影像資料。

她表示,昆明“老歸僑口述歷史”入選人物具有代表性和針對性,昆明市僑聯在人員少、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將老歸僑口述的故事整理為成熟的文稿,內容豐富,文字功底深厚,令人敬佩。

昆明市僑聯主席朱燕主持了研討會。她感謝各位專家提出的具體指導意見,並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將充分吸取專家的意見和建議,把后續工作做好。

419日,張秀明一行到紅河學院座談並做客紅河論壇。紅河州僑聯主席周碧奮、科長李文娟、成員李竟,紅河學院人文學院院長張平海、科技處副處長賀良林、人文學院副院長布小繼、雲南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作慶及其研究中心成員范德偉、趙旭峰、楊芳、何欣等參加了座談。

座談會上,何作慶教授介紹了雲南僑鄉文化研究中心的教研工作情況。近年來,雲南僑鄉文化研究中心逐步搭建起學科建設平台,組織學科團隊,先后主持和參與完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涉僑研究項目,並出版了大量學術成果。

張秀明表示,紅河學院作為地方院校,能突出地方特色,定位准確,是繼五邑大學、廣西民族大學之后,第三個擁有僑鄉文化研究中心的院校。近年來,紅河學院僑史研究學術成果豐富,學術交流活躍,社會反響較大。尤其是僑史研究做得風生水起,在華僑華人研究學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僑鄉文化研究中心提出的發展目標既宏大又扎實,可行性強,令人振奮。她還介紹了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文庫、僑史工程、中國僑聯課題、《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等僑研所開展學術研究和交流的平台和品牌,並表示,今后要進一步支持紅河學院開展僑鄉研究和少數民族華僑華人研究。

周碧奮主席介紹了紅河州的僑情及紅河州僑聯的工作情況。紅河州是雲南省重點僑鄉之一。據有關部門統計,共有歸僑1968人,僑眷30159人,全州華僑華人人數為23457人、僑居33個國家,旅居香港紅河同鄉1557人,旅居澳門紅河同鄉46人。全州有10個縣市級僑聯組織,1個雲錫公司僑聯組織,20個鄉鎮、社區僑聯組織。

近年來,紅河州僑聯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切實發揮僑聯組織的獨特作用,按照“打基礎、求突破、謀發展、創一流”的工作思路,各項工作持續有力推進,取得了良好的成績,被中國僑聯評為“2011-2015年度僑聯系統維權先進工作單位”。紅河州僑聯特別注重僑史研究,2015年收集了56名老歸僑的自述、影像及文字資料,准備公開出版。

19日晚,張秀明做客第233場紅河論壇,在紅河學院文鼎樓報告廳為人文學院師生做了題為“僑鄉研究:基本問題的探討與思考”的學術講座。她圍繞中國移民的歷史沿革與僑鄉的形成及發展變遷、僑鄉的概念界定、僑鄉的類型劃分、僑情新變化對僑鄉發展的影響以及如何加強僑鄉研究五個方面展開講解。通過豐富翔實的數據資料,對僑鄉與僑鄉研究的基本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她認為,隨著僑情的變化和僑鄉的發展變遷,僑鄉研究有不少問題需要重新思考,僑鄉研究需要進一步加強。一是在研究方法上要不斷突破﹔二是需要進行更多的理論探索﹔三是在世情、國情、僑情深刻變化的新視野下來審視僑鄉的發展變遷。她表示,作為移民的輸出地,僑鄉研究是國際移民研究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也是中國學者的比較優勢所在。雲南作為陸疆僑鄉,如何進一步發揮僑務資源的優勢,為雲南的發展大局服務,也是開展僑鄉研究需要重視的重要課題。

在論壇的互動環節,她就如何看待雲南僑鄉研究發展以及華僑農場的發展改制等問題同現場師生進行了交流。紅河學院人文學院院長張平海主持此次論壇。

4月20日,張秀明一行在紅河州僑聯主席周碧奮、紅河學院雲南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作慶等人的陪同下赴紅河縣僑聯進行了僑情調研。紅河縣僑聯主席楊亞國介紹了紅河縣僑聯工作和紅河縣僑情。紅河縣有豐富的僑務資源,素有“華僑之鄉、歌舞之鄉、棕櫚之鄉”的美譽。據不完全統計,全縣華僑華人10016人,分別僑居在老撾、泰國、日本、美國、法國、加拿大、新加坡等18個國家和地區﹔港澳同胞9戶33人﹔歸僑29戶49人、僑眷1916戶9540人﹔歸僑僑眷中有哈尼族、彝族、漢族、傣族4個民族。近年來,紅河縣僑聯也比較注重僑鄉文化研究,2014年在州僑聯的支持下成立了“僑鄉文化研究會”。

張秀明一行參觀了紅河縣僑聯辦公樓“僑之家”,並觀看了室內陳列的“紅河僑鄉馬幫文化展”。雙方還互贈了書籍和刊物。

紅河縣縣長和濤會見了僑研所代表團一行。他表示,紅河縣政府大力支持開展僑鄉文化研究。他指示縣僑聯抓緊編撰紅河縣華僑志,並希望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今后能對紅河縣僑聯開展僑鄉研究予以支持和幫助,使僑務資源為紅河縣經濟社會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昆明期間,張秀明一行還同雲南省僑聯副巡視員李寶會、內聯調研員魏志國等人就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換屆等事宜進行了座談。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