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學術研討
僑研所派員參加“海絲·陶瓷國際學術論壇暨饒宗頤教授百歲華誕慶典”
2015年11月03日16:34  來源:中國僑聯

2015年10月27日至28日,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國際商報社、廣東省文化廳主辦,廣東省潮州市人民政府、韓山師范學院承辦的“海絲·陶瓷國際學術論壇暨饒宗頤教授百歲華誕慶典”在韓山師范學院偉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今年適逢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百歲華誕。饒宗頤教授是享譽海內外的國學大師,也是當代中國較早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學者,於20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海道之絲路”的概念。此次論壇在進行學術研討的同時,也為饒宗頤教授慶賀百歲華誕。

開幕式由韓山師范學院校長林倫倫主持。潮州市委書記李水華致歡迎辭,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副台長王明華、馬來西亞柔佛州行政議員鄭修強分別致辭。海絲知名專家陳平教授、饒學知名專家陳春聲教授分別發表演講,闡述了對“海絲”文化及建設、“饒學”研究的看法及論壇舉辦的意義。

論壇共收到論文近百篇,與會的120多位專家學者在“海絲·陶瓷”和“饒學與華學”兩個分論壇進行了深入研討。

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張秀明,實習研究員賈源、李斌斌參加了“海絲·陶瓷”分論壇。張秀明作了題為《僑鄉與僑鄉研究:基本問題的探討與思考》的報告。她比較了時下僑鄉研究中不同的“僑鄉”的概念,聯系現實提出了“僑鄉”應該具備的三方面要素,即具有一定數量的海外(境外)移民及其后裔和歸僑僑眷﹔海外(境外)移民及其后裔與該地區一直保持著較密切的聯系﹔海外(境外)移民在當地有明顯和引人注目的影響力,她進一步提出了僑鄉的類型劃分,分為傳統僑鄉與新興僑鄉、鄉村僑鄉與都市僑鄉兩大類,同時她在報告中對新移民對僑鄉發展的影響及二者之間的互動進行了分析,以老僑鄉浙江青田的“歐洲色彩”以及僑鄉“洋留守兒童”現象為例,提出了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較多關注移民在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上對僑鄉的影響,更多關注僑鄉對移民的反向作用。最后,張秀明提出了加強僑鄉研究應在研究方法上不斷突破、進行更多的理論探索,在世情、國情、僑情的巨大變化下來審視僑鄉的發展變遷。

與會的其他專家學者以海絲文化及建設、“一帶一路”、潮州陶瓷業等為主題作了報告,報告多為具體的個案研究,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既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陶瓷商品,也結合21世紀新的海上絲綢之路格局,探討了僑團建設、文化傳播、僑務政策等問題。

在28日舉行的大會學術報告部分,七位專家學者作了精彩的報告,如亞洲水下考古學研究所理事田中克子作了題為《日本出土的宋代潮州窯產品與相關問題——以福岡市博多遺址群出土的為主》的報告,海絲知名專家陳平作了題為《“一帶一路”:文化走出去的途徑探究》的報告,廈門大學教授葉文程作了題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潮州窯瓷文化在海外的傳播》的報告。

中山大學陳偉武教授在大會總結報告中指出,本次論壇研究主題具有現實意義並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體現國家重大文化戰略與區域文化的學術研究相結合,文物、文獻挖掘與田野考察相結合等鮮明特色,學術討論氣氛熱烈,成果喜人,有助於推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史的探討及“饒學”和潮汕文化研究的發展。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