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學術研討
僑研所派員赴加拿大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4年09月02日14:23  來源:中國僑聯

2014年8月22日至24日,僑研所理論政策研究部主任巫秋玉、助理研究員羅楊赴加拿大參加由維多利亞大學亞太研究中心主辦的“鄭和下西洋及自古以來中國與印度洋世界的關系”國際學術研討會。

本次會議共收到中英文論文40篇,其中來自美國、加拿大、挪威、英國、奧地利、澳大利亞、南非、印度、新加坡等9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共26篇﹔來自中國社科院、廈門大學、暨南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香港嶺南大學及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等國內14家學術研究機構的學者共14篇論文。會議由維多利亞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副主任海倫·蘭斯教授和維多利亞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忠平召集。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各位專家學者進行了熱烈討論,成果豐碩。一是歷史和考古領域對鄭和下西洋研究的新發現、新成果、新進展:例如,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的萬明教授綜合中國古籍中的文獻資料,論証了鄭和下西洋中的“西洋”即為印度洋﹔英國劍橋大學的Sally Church博士就鄭和寶船的復制與歷史真相的復查發表了新的見解﹔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Clifford Pereira博士介紹了鄭和下西洋在東非留下的歷史遺產。二是鄭和下西洋對明清時期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及非洲關系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對華僑華人移民史的影響:例如,南京大學劉迎勝教授就鄭和下西洋前后的中外文化交流進行了專題講座﹔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陳忠平教授從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了鄭和下西洋對中國與印度洋關系的影響。三是探討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對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積極作用、有利聯系等,例如,山東師范大學朱亞非教授分析了明朝經略印度洋對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借鑒意義﹔上海海事大學時平教授提出應以史為鑒,重視對海洋文化、經濟、軍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等。

巫秋玉發表了題為“論明朝對暹羅的外交政策”的論文,分析了明朝對暹羅(泰國)的外交政策以及明成祖朱棣發起鄭和下西洋壯舉對促進中暹友好關系發展的作用。認為明代中國加強與暹羅國的廣泛交往,發展與暹羅的友好政治關系,有利於華僑在當地的生存與發展,為華僑定居暹羅創造了和諧的生存環境。鄭和船隊和平遠航增強中國人向海外發展的開放意識和海洋意識,開發中國由海洋走向世界的發達航路,完善中國古代先進的航海技術,極大方便中國人渡海向外發展。而鄭和遠航創導的開拓創新精神,激勵廣大的中國東南沿海民眾出洋謀生,明代后期移居暹羅的華人日漸增加。明代中暹友好關系獲得空前發展,人民交往和物質文化交流都進入新的階段。

羅楊博士發表了題為“從中國古代‘海外民族志’考察中國-印度洋世界的歷史關系”,分析了記錄中國最早走出國門的知識分子論述中國與印度洋周邊國家關系的歷史文獻。留下這些歷史文本的知識分子既是自清末公派留學生到西方學習,到近現代出洋留學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先驅,也是中國人踏出國門、走向世界這一源遠流長傳統的組成部分。羅楊博士還分別從文化交流、族群遷移、商品貿易三個層面,比較了這些歷史文獻對中國與印度洋各國關系的闡述。

受主辦方邀請,巫秋玉與會議召集人陳忠平教授共同主持一場圓桌會議“鄭和研究,何去何從?”。與會專家學者就如何深入開展鄭和研究進行了廣泛的討論。

根據主辦方會議日程安排,全體參會人員集體考察了維多利亞唐人街。目前,維多利亞所在的大溫哥華地區共有華人40多萬,約佔該區總人口的15%。維多利亞曾是中國移民進入北美地區的主要入口,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它是加拿大最大的華人聚居地。維多利亞的唐人街是加拿大最古老的唐人街,也是北美地區最古老的唐人街之一。當地華僑華人歷來有積極支持中國民主革命、情系祖(籍)國的優良傳統,孫中山、康有為等都曾在這裡活動。維多利亞唐人街有中華會館、加拿大華人退伍軍人協會、華文學校等主要社團組織,以及6個宗親會館、7個地域性會館、2個方言社團、3個友好協會、5個娛樂性團體、1個宗教組織、 3個婦女組織,此外,還有華商會、文化協會、香港海外華人協會、護理中介4家其他性社團。通過參觀考察,與會的專家學者深刻認識到華僑華人在加拿大生存發展的歷史,為加拿大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以及為加強中加兩國友誼發揮的積極作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