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品牌活動>>親情中華>>其他工作
“海外華文媒體僑鄉行”--《 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嚴 瑜:在僑鄉聆聽“夏天的故事”
2016年09月13日19:47  來源:中國僑聯

9月的南方,還是艷陽高照的盛夏。結束在數字廣東研究院的採訪,韓國《世界僑報》總編輯王群汗流浹背,卻興致盎然。“廣州的創新步伐太快了!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春天的故事’曾經發生在這裡。而現在,我們要給世界講述一個屬於僑鄉、屬於中國的‘夏天的故事’。”王群對本報記者興奮地說。


日前,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18家海外華文媒體參加由中國僑聯組織的“親情中華·海外華文媒體僑鄉行”採訪活動,來到廣東廣州、佛山和海南海口、萬寧、瓊海、文昌等地,感受僑鄉的發展新速度和歷史老根基,在採集故事的同時,也為僑鄉的未來出謀劃策。

  

  


新僑鄉:創新提速接地氣

在廣州國際金融中心高層放眼望去,珠江蜿蜒,沿岸高樓林立。室內,從美國學成歸來的廣州城發基金董事長林旭初向海外華媒記者自信地介紹著自己在金融投資領域的創新理念。


“速度”,這是廣州留給埃及埃中新聞網主編王永鴻最深的印象。“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我知道這裡近年來發展得很快,但來了之后才發現,這種快還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王永鴻和記者分享了此行的一個小插曲:在從機場打車去酒店的路上,工作17年的司機笑著告訴她,別提是外來的游客了,就連他,有時一個月不去廣州的一些地方,也會認不出來。“這說明,這裡的民眾切切實實感受到城市發展的速度,並為此自豪。”王永鴻說。


讓人驚艷的不僅是城市的面貌。這座素有創新基因的僑鄉,如今更是科技創新、產業轉型的排頭兵。在位於廣州科技城的數字廣東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海歸博士李鷹展示了交通、物流、醫療、市政等“智慧廣東”建設方方面面的成果。而在離廣州不遠的佛山,新媒體產業園負責人介紹,這座由舊廠房改建的創業園區已經吸引400多家創業團隊入駐﹔附近的佛山禪城區“智慧新城”行政服務大廳,“一門式”政務服務則讓企業能夠最為快捷地辦理各項行政手續。


“在廣東,我們看到的是實實在在的創新,政府提供支持,個人、企業努力,許多創新成果也都已落地,這是一種‘接地氣’的創新。”在迪拜新聞網副總編輯楊志宏看來,這種敢於創新的“廣州模式”充滿活力,對其他城市的經濟發展也具有激勵和借鑒意義。


在僑鄉行的第二站海南,發展同樣日新月異。穿行於藍天白雲、椰林細沙之間,華媒記者手中的相機咔嚓作響。


“和想象中完全不同!”第一次來到海南的美國華網副社長黃燕媚連聲感嘆。這位在廣東出生長大的“50后”回憶,當年畢業分配工作,不少同學來到海南支援建設,印象中那是一個非常艱苦落后的地方。“來了才發現,這裡發展得很好,城市非常漂亮,人們也很有禮貌。”


美國世界名人網總編輯王福生深有同感:“海南當地的導游在為我們講解時,常能結合其他國家情況來談,視野非常開闊,真是處處有高手。”王福生連稱:“一路上都是亮點,不虛此行!”


老僑鄉:傳承歷史留文脈

在僑鄉,海外華媒不僅目睹了發展的速度,也感受到歷史的厚度。


走進位於廣州越城區的華僑新村,一棟棟精巧別致的小洋樓默默講述著幾十年的風雨變遷,這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座大型華僑住宅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吸引華僑華人來華投資,廣州市人民政府在這裡建成177座獨立庭院和291座公寓,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在此居住。


如今,入口處寫著“華僑新村”四字的牌坊依然巍峨,許多歸僑在這座幽靜清雅的小區安享晚年。“這裡是歸國僑眷最溫暖的家。”在小區內的“華僑新村紀念館”,已在這裡生活69年的歸僑何光宇談起祖國的多年關懷,聲音有些哽咽。


“在這裡,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華僑華人與祖(籍)國的密切聯系,這份愛國之情對於整座城市而言都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王群說。


在海南,海外華媒記者同樣為依然完好保存的華僑文化連聲贊嘆。在海口的騎樓老街,頗具南洋風格的建筑鱗次櫛比,一磚一瓦都散發著濃郁的歷史氣息。這裡早年由南洋華僑歸鄉所建,曾是當地最為繁華的商業街區,后來在歷史變遷中遭受破壞。幾年前,當地政府啟動老街的修復工程,恢復歷史原貌。


“不少建筑還保留著早期的商號和憑欄,讓人仿佛回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歸僑回鄉時的場景。這種‘修舊如舊’的保護是真正有效的保護。”日本關西華文時報副總編蒙令華流連於此,感慨不已。


而在瓊海的大園文化古村,這座小僑村代代傳承禮儀孝道等中華文化精髓的努力,也讓加拿大7天傳媒集團外聯主任於捷明連連點贊。“一個國家的強盛取決於這個民族的文化。我們看到這裡的政府、民眾都在用心保留古朴的民風,傳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延承華僑先輩的愛國情懷,這對今后當地整體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僑文化’的保護不僅是一種歷史的延續,更將推動僑鄉今后經濟社會發展。”日本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認為,僑村僑宅將成為當地旅游的特色要素,而華僑精神則將成為僑鄉發展的持久內在動力。


說僑鄉:牽線搭橋做媒人

“僑經濟”發展方興未艾,“僑文化”傳承如火如荼,如何向世界講好這裡的精彩故事?海外華媒有著獨特視角。


採訪還未結束,徐靜波就已列出了詳細的報道計劃。他打算在亞洲通訊社下屬的日文報紙《中國經濟新聞》上刊登兩篇報道,分別介紹廣東制造業的轉型和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讓日本企業對這兩個省份的經濟發展狀況有更多了解。


泰國絲綢之路電視台的“90后”記者雷聲鵬則將鏡頭對准了僑鄉的美食。“我發現僑鄉的很多食物和泰國很像,比如海南的千層糕、椰蓉餅,在泰國也有,只是做法有些不同。”雷聲鵬說,他希望從這一碟碟精致的食物入手,找尋中泰之間文化交流融合的印記,挖掘其中的故事,吸引更多泰國朋友來僑鄉走走看看。


給予僑鄉更多深入報道和長期關注,這是海外華媒的共識。如於捷明所說,“隻有持續的跟蹤報道,才能更加全面的介紹僑鄉,吸引世界更多的目光。”


採訪中,匈牙利新導報社記者耿潔特別關心當地政府為海外華僑華人回國發展提供的優惠政策和創業環境。“這兩年,想回中國發展的華僑華人越來越多,大家都對這些信息非常關注。”

而在帶走僑鄉好故事的同時,海外華媒也給僑鄉的發展帶來不少新思路和新機遇。


在萬寧興隆華僑農場,王永鴻品嘗了當地生產的咖啡后贊不絕口,不停詢問在哪裡可以買到。“上世紀50年代,中國的茶葉曾銷往埃及,大受歡迎。同樣的,能不能也讓海南的咖啡走進埃及?”在王永鴻看來,在旅游開發方面,埃及和海南同樣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


不謀而合,王群也在和當地政府、企業的交流中,尋找中韓之間具體項目對接的可能。“海外華媒不僅可以傳播故事,還可以扮演媒人的角色,牽線搭橋,放大僑鄉人創新創業的成果,讓這個‘夏天的故事’更加精彩。”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