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品牌活動>>親情中華>>其他工作
“海外華文媒體僑鄉行”—關西華文時報蒙令華: “祖國就是我的家園” 
2016年09月13日19:41  來源:中國僑聯

“現在回過頭來想,好在那時候回國。因為我們回來時,印尼排華還沒有反映到我和家人居住的蘇門答臘島,我的父母純粹是因為熱愛自己的國家,最后賣掉了在印尼的咖啡店等產業回到中國。”在接受日本《關西華文時報》記者採訪時,年近70歲的印尼歸國華僑黃文能這樣表達了自己的感想。


1960年,13歲的他隨著在印度尼西亞開店經商的父母回到中國海南島的家鄉附近,后被安置在興隆華僑農場。自此后,他先在華僑農場的子弟學校上學,中學畢業后不久也成了農場的職工一員,先后種植過水稻、管理過橡膠樹等不同工作。


9月2日晚,中國僑聯“親情中華海外華文媒體海南僑鄉行”全體成員來到了位於海南省萬寧市興隆華僑農場的職工文化廣場。黃文能正跟一群不同時期從不同國家回國、如今都已經退休的歸僑在一起。他穿著有印尼特色的服裝,彈著吉他一樣的樂器。他還給本報記者即興唱了幾句少年時代在印尼學習的流行歌曲《哎喲媽媽》。



黃文能的經歷只是位於海南省東南部城市萬寧市興隆華僑農場裡眾多類似歸僑的例子之一。興隆華僑農場創建於1951年9月。1951年10月11日,由當時的廣東省委派三名干部帶領700多名受英帝國主義迫害、經中國政府營救回國的馬來亞歸僑分三批抵達興隆進行安置,組織難僑生產自救。


1960年開始,興隆農場又陸續安置了從印尼歸國的部分華僑﹔上世紀70年代末,受越南排華影響的一批華僑回到中國,其中部分亦被安置在興隆農場。五十多年來,興隆華僑農場先后安置了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的歸國難僑13482人,目前農場人口24579人。期間,興隆農場先后經歷了改制為“人民公社”、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生產建設兵團”的一部分、劃歸農墾系統和歸口廣東省僑辦、廣東省華僑農場管理局管理。海南建省后,歸屬海南省僑務辦(現海南省外事僑務辦)管理。


誕生於上世紀的“華僑農場”雖然如今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它卻是新中國建國后重要的外交活動之一。自1950年起到80年代初,受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排華和中國印度關系惡化的影響,華僑在所生活的國度相繼受到沖擊甚至人身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威脅,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便成了他們向往和回歸之地。中國政府也格外重視並派出人員、輪船到印度、印尼等國將華僑接回,有的華僑則變賣財產自行回到國內。大部分越南華僑的歸國之路則如同逃難。為此,中國政府先后在現在的雲南、廣西、廣東、福建、海南等主要省區設立了華僑農場,安置這些歸國難僑。黃文能的父母回國時雖然沒有受到印尼直接的排華影響,但在他們全家回國后不久的1965年,印尼即發生了“9.30事件”,最終釀成了屠殺華人的事件。這或許正是他發出“好在那時候回國”感慨的原因之一。


經過時代的發展和變遷,當年的老歸僑大部分已經逝去,年輕或少年回到國內的,如今亦已經或即將到退休年齡,他們的下一代或第二、三代,則作為僑眷僑屬慢慢融入到了國內的正常生活。記者當天晚上採訪到的另一位於1960年從印尼隨父母回國的李新興先生,1960年回國時才8歲,如今也剛剛退休不久,每個月可拿到退休金約2500元人民幣。


對於目前的生活,他表示非常滿意。和黃文能一樣,他也身穿印尼特色的服裝,歡快地跳著印尼特色的舞蹈。多數時候,他們還是受到了僑居國語言、文化和生活習俗的影響。黃文能告訴記者說,印尼人特別喜歡歌舞,隨時隨地都可見到有街頭藝人用幾個油桶拼在一起,然后搭上木板,在上面跳舞。他們會把路人拉上去一起跳,跳完后會要一元兩元錢,但不給也沒關系。談到對印尼人的印象,他們哪裡都有好人和壞人,但自己的父母從小就教育他,要跟好人在一起玩。


改革開放后,有部分歸國華僑的子女曾經由不同渠道再次出國到歐美等國工作和生活,但由於這幾年中國國內經濟的迅猛發展、生活水平的大幅改善和國內良好的治安狀況,亦有部分人再次回到中國國內。作為全國最大的華僑農場,興隆華僑農場在改制后也獲得了飛躍性的發展,目前農場固定資產達2.3億,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000多萬元﹔農場職工年均收入4000多元,職工人均住房面積15平方米。興隆華僑農場已發展成為農、工、貿、旅游綜合發展的國有華僑企業。


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葉劍英江澤民、李鵬、喬石朱镕基李瑞環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視察過興隆華僑農場。海南省萬寧市副市長盧玉光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創立初期的生產、生活條件比現在艱難得多,歸僑們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他們能夠在這裡堅持下來還能夠讓農場有所發展,確實值得我們學習。除了50多年來由廣大歸僑艱苦創業、開墾荒地發展的橡膠、咖啡、胡椒為主的熱帶經濟作物外,也成了聞名全國的華僑旅游度假勝地。尤其是由農場與港商鄭文泰先生合作興建的佔地400公頃的“興隆熱帶花園”,讓此次採風團的海外華文媒體人贊嘆不已!該花園是海南省十大重點旅游風景區之一,也是我國政府環保教育和物種基因庫之一。早在1997年就由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推薦為“全球環境500佳”。


在抵達海南省之前,包括地記者在內、來自15個國家共20余位海外華文媒體“僑鄉行”採風團成員先期在廣東省廣州市、佛山市禪城區、順德區等地進行了參觀、走訪。其中8月30日上午參觀的位於廣州市環市東路附近的著名住宅小區“華僑新村”亦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建國初期政府為了安置歸國投資的華僑而特別劃出市中心的地塊建成的別墅區。1954年,由廣州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籌建決議,1955年5月動工,1958年建成並命名為“華僑新村”。深受廣州人愛戴和懷念的時任廣州市市長朱光題寫了“廣州華僑新村”。


華僑新村佔地面積68萬平方米,有花園式獨立庭院177座,公寓291座,並有廣州市華僑外國語學校。是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建設的全國大城市第一個最大型的華僑住宅區,總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大多數為2-3層,小洋樓,設置小花園,綠化環境優雅。是一個典型的華僑、僑眷社區。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第一個大型華僑住宅區,也是廣州市政府首批推出的十四個廣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建成后,20多個國家地區的歸僑、僑眷在這裡落地生活,被我國著名民主革命家何香凝盛贊為“歸僑僑眷的幸福樂園”。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生前也一直住在這裡。記者當天在現場看到,該小區內自成一世外桃源,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據說春天時許多廣州市民都前來游玩散步。


採風團當天先后參觀了華僑新村牌坊、歷史陳列館及紅線女紀念館,並聽在這裡生活了69年的老歸僑何光宇先生介紹了有關情況。現為廣州市華樂街僑聯名譽主席的他說:“這裡是歸國華僑僑眷最溫暖的家。”而在興隆華僑農場展覽館參觀時,親自講解的興隆華僑農場僑聯主席曾石花女士告訴記者,因為上幾輩人出去太早,雖然大概記得家鄉所在的縣,但完全已經找尋不到具體在哪個鄉鎮村落,“現在生活在興隆華僑農場,祖國就是我的家裡,這裡就是我的家園。”在與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媒體同行嚴瑜交流時,本報記者亦感慨道,從廣東到海南一路走來的所見所聞,一是看出中國政府一直以來對歸僑的安置安撫的重視和“一視同仁,不得歧視,根據特點,適當照顧”方針的貫徹,是切切實實的﹔第二就是從老歸僑的身上和話語中,深刻感受到了他們對祖國發自內心的真誠熱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