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品牌活動>>親情中華>>其他工作
“海外華文媒體僑鄉行”——“海歸”讓廣東更“智慧”
2016年09月13日17:02  來源:中國僑聯

圖為李鷹向海外華媒記者介紹由華僑華人團隊研發的智能醫療項目


圖為海外華媒記者在廣東省數字廣州研究院“智能廣東”體驗中心體驗智能書寫


海外華媒廣州行”,韓國世界僑報總編輯王群手中的毛筆剛剛落下,他面前的屏幕上就顯示出這七個大字。“大家可能以為這是一塊觸摸屏,其實它底下可以什麼都沒有,而是利用一圈紅外感應器,記錄下你手中毛筆的運動軌跡。”一邊的廣東省數字廣州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鷹笑著道出其中的奧秘。


這只是研究院“智能廣東”體驗中心入口處的“開胃菜”。日前,本報記者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海外華媒記者一起,隨中國僑聯主辦的“親情中華·海外華文媒體僑鄉行”採訪團走進廣東,在這裡感受到一座越來越“智慧”的僑鄉,而它的變化恰恰與海外華僑華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座更加智能的城市


“這個皮帶好,我可以給我父親買一條。”在“智能廣東”體驗中心,歐洲新聞網副總編鄧敏被一條看似普通的皮帶吸引,拿著仔細研究起來。


其實,這是一條充滿“智慧”的皮帶。老人隻要系上它,孩子和醫生就能及時了解他有沒有按時吃藥、是否在外摔倒等各種健康情況。“皮帶裡面藏著一個電子傳感器,可以將信號隨時發送到配套的智能手機上。”李鷹向身邊好奇的華媒記者解釋道,而且,這樣的皮帶不僅可以在研究室見到,“在廣州都已經有賣,價錢也不是很貴”。


在“智能廣東”體驗中心,讓海外華媒記者嘖嘖贊嘆的產品還有很多。從公路收費的智能感應卡,到生態環境的智能檢測器,從智能家居到智能物流,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無不被賦予“智慧”,生活和工作因而更加便利高效。


“我們這裡的技術都是已經真正在廣東的生產生活中使用的,不僅僅是科普。”李鷹指著一個能夠智能檢測土壤含水量、含氧量等指標的傳感器舉例說,“這個產品就已在市場推廣使用七八年。”


而廣州這整座城市也因“智慧”而變得更加美麗、安全。“落雨大,水浸街”,這句“老廣州”們耳熟能詳的歌謠,對於現在的廣州市民來說有些陌生,因為下大雨導致城市路面被淹的場景已不那麼常見。“不是廣州的雨水少了,而是我們有了智能的市政管理系統。”李鷹介紹,在廣州許多路燈底下安裝著一些不起眼的傳感器,它們實時檢測著每個路段的積水情況,一旦感應到某個地方下雨積水,就會通知系統,啟動抽水泵。


如今,數字智能技術已經滲透到廣東的角角落落。而這座從來不乏創新精神的僑鄉還有一個更加宏大的目標,那就是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把包括交通、市政、消防在內的各種智能系統管理起來,搭建一個名副其實的“智慧城市”。


一群海外的能工巧匠


廣東的“智慧”離不開一群能工巧匠,而這其中,就有不少是從海外帶著高新技術歸來的華僑華人。


李鷹就是其中的一名先行者。2005年,在國外學習工作一段時間后,他回國參加“留交會”,之后便將自己職業生涯的坐標定位在廣州。


“我從小就跟著父母來到廣州,在這裡長大。敢為天下先,一直是廣東人的歷史傳統。這裡的開放性和國際化也為信息科技發展奠定很好的基礎。”談及廣東發展創新創業的優勢,這位老歸僑滔滔不絕。


而在引進技術、引領創新的路上,李鷹始終步履穩健而緊湊。2006年,他在廣州發起組建了全國第一個物聯網產業聯盟,將物聯網技術的培訓、試點和應用引入廣東。如今,李鷹已是“智慧廣東”建設的領頭羊。今年,他主持的“南方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運營公司”正式成立並開始運營。


李鷹說,這幾年,像他這樣的“海歸”越來越多,他所在的數字廣州研究院每年都會迎來不少從海外攜技術歸來的華僑華人。“來得太多了!”李鷹笑稱,這些“海歸”甚至覺得自己更像“海草”,因為“到處都是”。


據統計,目前在廣東的海外留學回國人員和華僑華人的專業人士已有約5萬人,創辦企業3000多家,而他們分布最多的,正是生物醫藥、智能傳感、智能機器人等公認的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科技主流領域和產業主導方向。


一片更好的創新沃土


在僑鄉廣東,回報桑梓是海外華僑華人代代延續的傳統。過去,他們捐錢捐物,助力廣東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如今,他們捐才捐智,讓這座城市更有活力,更富智慧。


而對於選擇這裡的華僑華人,廣東也給予最大的支持和幫助,讓他們創新創業的火花得以盡情地迸發。


在20世紀90年代曾經首創留交會、留創園等“智力交易平台”的廣州開發區,如今依然是華僑華人歸國創新創業的良好服務對接平台,這裡建成了340多萬平方米的孵化器和加速器集群,是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孵化器集群,也成為華僑華人創新科研團隊在廣東的聚集之地。


據悉,為了吸引更多海外高層次人才,廣州還將設立“高層次人才轉向資金”。海外精英來此創業最高可獲500萬元的資金扶持。此外,今年廣東省還選出首批10個“互聯網 ”創建小鎮,包括5個產業型小鎮和5個創業型小鎮,這些都將為華僑華人在大數據和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領域的創新創業打造更好的環境和平台。


“科技創新必須要有一定的聚集濃度。氛圍搞起來了,創造就搞起來了。”李鷹說。而如今,在廣東這片肥沃的發展熱土上,華僑華人的技術和想法正在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他們也讓廣東離“智慧城市”的夢想越來越近。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