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品牌活動>>親情中華>>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之六十:山西王家大院 
2017年11月30日14:47  來源:中國僑聯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 公裡處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靜升鎮,是中國明清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靜升王家於明萬歷至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先后建成。建筑規模宏大, 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別被喻為“龍”、“鳳”、“龜”、“麟”、“虎”五瑞獸造型,總面積達25 萬平方米以上。現以開放的恆貞堡(龍)、視履堡(鳳)、崇寧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 間,面積8 萬平方米。

王家大院——視履堡

王家大院——視履堡

視履堡建於嘉慶初,品相最美,價值珍貴,是為官的王汝聰、王汝成兄弟的府邸。其兄雖官低一品,但長為尊,入住東府,弟居西府。二府各為一組三進式四合院落,院內互通,但府邸門依官品大小而不同,其建筑都依照“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的封建禮制格局設計分布。從布局看,二府都有寬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還有各自的廚院、塾院等,有富麗堂皇的廳堂,高高在上的祭祖堂以及內眷、兒女們居住的閣樓,也有共用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家丁院)。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院內有院,門裡套門,猶如迷宮。

王家大院——恆貞堡

王家大院——恆貞堡

王家祭祖堂供奉著天下王氏的始祖——王子喬,每年都有眾多海內外王家子孫后代,到此尋根祭祖。恆貞堡東西寬100 多米、南北長180 米,成矩形,呈南低北高之勢,堡門開於南堡牆稍偏東的位置,門為二進二層樓式建筑,門面朱漆護罩,威嚴醒目,人稱“龍頭”,中堡名恆貞堡,堡門內底甲東西兩側,各有一眼水井,人稱“龍鳳井”﹔門北正對著一條南北走向的甬道,長130 米,寬不到4 米,路面以大塊卵石鋪砌,因形似龍鱗,人稱“龍鱗街”。堡內被此街劃為東、西兩大區,又被東西方向三條橫巷分為南北四排,形同“王”字。從南向北數,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頂甲﹔街的北端是頂甲花園,堡牆上有一座方形亭子,稱為“龍尾”。恆貞堡雖以巨大的“王”字形布局,卻又暗含“潛龍”的造型。

海外王氏在王氏宗祠敬香拜祖

海外王氏在王氏宗祠敬香拜祖

西三甲是王氏書院所在地,東三甲有中華王氏博物館,出了東三甲,穿過頂甲花園,登上堡牆,可以眺望西面的崇寧堡,整個王家大院三堡互為依托,彼此遙相呼應,平時舒適宜居,戰時攻守兼備。

王家大院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建筑文化遺產和民居藝術珍品,自1997 年開放以來,在海內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廣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和“中國民間紫禁城”。另外,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

石雕壁心·漁樵耕讀

石雕壁心·漁樵耕讀

王家大院的建筑藝術和美學成就,代表了中國漢民族民居群落創造性的天才杰作,它的建筑技術、雕刻藝術和民居規劃,全方位地見証了3000 年間中國漢文化的演變和傳播過程,為逐漸消逝的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以及生命力依然旺盛的“家國同構”傳統倫理文明提供了獨特的見証。其中,視履堡和恆貞堡可作為中國明清時期木構建筑的杰出范例,展示中國明清木構建筑的藝術和技術特點,民居群落可作為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群及其空間布局的杰出范例,展示典型的中心布局式景觀設計特點。王家大院以其嚴整而又靈活的布局,人與自然和諧結合而巧妙營構的生態環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建的營造方式等,再加上悠久而豐富的歷史文化傳統,形成了獨具一格,特色突出的晉商大院建筑體系。王家大院將自然地貌和儒、道、佛文化有機地融為一體,完美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建筑布局形式和規模等級上,都受到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度和倫理觀念的影響,從而成為一組獨特而富有生命力的建筑文化景觀。王家大院是最典型的中國晉商官商住宅文化的代表,是融歷史、哲學、力學、美學為一體的建筑創作的杰作,充分體現了明清官式建筑的特點,並存在大量僅見於“王府”的建筑形制。

木雕挂落•滿床笏

木雕挂落·滿床笏

王家大院在中國美術史上地位杰出,是“三雕”藝術精品的寶庫,院內的木雕、磚雕、石雕題材繁多,內容豐富,集民俗民藝於一體,裝飾於建筑的各個方位。這些精美的雕刻藝術對研究建筑功能、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有較高的參考價值,至今仍產生著深刻影響。

磚雕壁心·獅子滾繡球

磚雕壁心·獅子滾繡球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