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品牌活動>>親情中華>>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之四十八:南京中山陵園
2017年11月28日09:15  來源:中國僑聯

南京東郊紫金山中茅山南坡的蒼鬆翠柏之中,矗立著一座馳名中外的陵墓建筑——中山陵。1925 年3 月12 日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於北京,1929 年6 月1 日移葬長眠於此。孫中山先生對南京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在臨終前談起要葬於南京時指出:“吾死之后,可葬於南京紫金山,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先生逝世后,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委員會選擇了紫金山中茅山南坡為墓址所在地,並用懸獎的辦法向全世界的建筑師和美術家征求陵墓設計圖案。青年建筑師呂彥直獲首獎。中山陵於1926 年1 月開工,1931 年底全部工程竣工。

中山陵全景

中山陵全景

中山陵佔地面積8 萬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前臨平川,后擁青嶂,視野開闊,氣勢雄偉。音樂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中山書院等紀念性建筑,如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

中山陵設計圖案

中山陵設計圖案

中山陵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筑風格,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於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汲取了西方建筑的一些先進技術。整體建筑平面呈警鐘形,墓室海拔158 米,從墓室到陵墓牌坊,高低相差70 多米,平面距離700 多米,全部建筑都是用白色花崗石和鋼筋水泥構筑,上蓋藍色琉璃瓦。中軸布局則倚仗山勢,用392 級花崗石石階和480 多米長的水泥墓道將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串聯起來。整座陵墓給人以庄嚴、肅穆、堅固、巍峨之感。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紀念性建筑——音樂台

紀念性建筑——音樂台

“江以南形勝無如升,鐘山又升最勝處”,江南地區風景最美首推南京,而鐘山又是南京風景最美的地方。今天,鐘山仍以其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的自然景觀著稱。鐘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其核心景區——中山陵園,1961 年被評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 年被評為國家AAAAA 級旅游風景區。2004 年3 月,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正式啟動,總投資48 億元,用4 年時間,將風景區內的村庄、廠礦、學校和住戶全部遷出風景區,實行“退耕還林”、“拆建還綠”,將鐘山的造林綠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景區森林覆蓋率從整治前的70% 增加到80% 以上,景容景貌發生了根本變化。在環境整治工程進展的同時,中山陵園風景區新建了許多外緣景點,如中山門入口公園、前湖公園、琵琶湖公園、梅花谷公園、下馬坊遺址公園、博愛園、鐘山體育運動公園、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等。今天的鐘山,山巒起伏,林濤似海,一片醉人的綠。

紫金山綠道與青果驛站

紫金山綠道與青果驛站

近年來,景區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努力打造文化景區、精品景區。對重點文物進行修繕,打造了美齡宮、劉勰與文心雕龍紀念館和民國郵政博物館等一批優秀文博場館﹔優化空間布局,重新定位業態,提高品位檔次,提升經營服務水平。以“精致民國風、悠閑慢生活”為主題,重點打造紫嵐裡街區、永豐詩舍、未見山旅社、琵琶山居等一批優秀產業業態﹔打造紫金山綠道,新建數十處WIFI 熱點。今天的中山陵園風景區,已經形成成熟的“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旅游服務,成為市民與游客的休閑娛樂勝地。

孫中山先生是20 世紀中國的三大偉人之一,也是海峽兩岸都十分敬重的政治人物,在海內外華僑華人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地位,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歷程離不開華僑華人的幫助和支持,這些都注定了中山陵與華僑華人的特殊感情和緊密聯系。中山陵是全世界華僑華人心目中的聖地,也是連接華夏兒女情結、溝通海峽兩岸的歷史紐帶,在祖國統一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特殊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山陵基地始終把研究中山思想、弘揚中山精神放在突出的位置,不斷擴大宣傳,提高海內外知名度。從2006 年以來,每年組織參加由澳門辛亥·黃埔協進會主辦,台灣及大陸多家單位協辦的海峽兩岸《民族心·中華情》青少年征文演講比賽,使中山陵成為青少年培養愛國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陣地和課堂。積極舉辦紀念中國同盟會成立100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孫中山奉安中山陵80 周年”學術報告會和第六次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等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與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聯合主辦第26 次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聯席會,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美國、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34 家孫中山宋慶齡紀念地和孫中山曾侄孫孫必達先生參加了聯席會。2013 年,中山陵與廣州大元帥府孫中山紀念館聯合舉辦《劉紀文先生生平展》,劉紀文海外親屬向陵園捐贈珍貴史料,同年推出《孫中山與美加華僑》圖片展﹔2014 年,又聯合舉辦《古應芬先生的文獻史料展》,其子美籍華人古滂出席了開展儀式﹔2015 年舉辦“走進歷史——美籍華人陳燦培博士捐贈二戰文物展”,將陳博士近年來捐贈陵園的文物藏品進行了集中展示。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

弘揚中山陵愛國主義教育功能,重點抓好青少年的溝通與交流。加強與海外青少年之間的交流,依托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多次舉辦青少年夏令營。

多年來,陵園在與華僑華人的交往、接待工作中,積極做好服務工作,熱情、專業、細致使華人華僑對中山陵基地充滿信任。

2015 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 周年,10 月25 日上午,《林文奎先生生平史跡展》在紫金山北麓的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開展。林文奎先生之子林中斌、林中明分別從台灣、美國趕來參加開展儀式,並將兩把曾經見証了1945 年台灣日軍投降的日本戰國時期軍刀捐贈給陵園。林文奎先生是中國空軍中將,曾參與和見証了中國空軍抗戰的許多歷史事件。1945 年10 月25 日,23 戰區空軍司令林文奎中校,出席台北中山堂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前后,得日軍高官躬獻脅差寶刀兩柄,番王佩刀一把,傳交二子林中斌和林中明保管。林中斌定居台灣,是著名的國際問題專家,曾在陳水扁任內擔任“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明是著名的芯片專家,對《文心雕龍》研究頗有造詣。這兩把軍刀歷史悠久,均為日本名刀譜上的名刀。曾有日本民間組織用一棟別墅來換取兩把軍刀,被林家兩兄弟拒絕。

林文奎先生生平史跡展

林文奎先生生平史跡展

20 年前,上海五緣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林其錟博士與林文奎之子林中明在北京結識,林博士得知林中明家還保存著父親林文奎到台灣接受日軍投降時的軍刀。2007 年,林其錟將此事告訴了中山陵園管理局,並表示願意促成軍刀的無償捐贈。2009 年9 月26 日,中山陵園管理局邀請林中明參加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開館儀式。2013 年,中山陵園管理局孫中山紀念館與林其錟、林中明取得聯系,提出“如果您手中父母親的資料足夠豐富,我們可以為他們舉辦一個專題展覽”。林中明先生復信表示非常高興能為其父母舉辦展覽,但沒有明確表達要把軍刀捐贈給陵園。2014年10 月,林中斌從台灣專程飛來南京,與陵園方會面。此次會面,確定了展覽地點、展覽主題及開展時間。在台灣新北市林中斌家中,保存著林文奎留下的大批珍貴文物資料,它們被分門別類、整整齊齊地放在一起,但由於大部分為紙質文物,且新北過於潮濕,有些已經損毀得比較嚴重。其中,戴笠給林文奎的親筆信中有多頁虫蛀嚴重。2015 年4 月,中山陵一行四人赴台,經過近一天,才把這些文物資料全部整理一遍,並將其中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121 件(套)帶回南京,先行進行整理研究。陵園工作者的執著與敬業精神深深打動了林家兩兄弟,最終他們決定將兩把寶刀無償捐贈給中山陵園管理局。

開展儀式當天,林家在大陸的9 名親屬分別從成都、北京等地趕來參加開展儀式,還有好幾位慕名前來的無錫、重慶、貴州的學者或研究人員。中山陵園管理局黃輝局長出席開展儀式並向林氏兄弟頒發了捐贈証書,市政協、市台辦的領導也應邀蒞臨現場參觀指導。為父母親舉辦紀念展覽是林氏兄弟多年來的夙願。林氏兄弟對這次展覽策劃非常滿意,並臨時決定將展覽中展示的121 件(套)文物資料交由中山陵園代管。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