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品牌活動>>親情中華>>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中國華僑國際文化基地之四十七:安徽包公園
2017年11月28日09:09  來源:中國僑聯

安徽包公園是全國首批廉政教育基地, 以“歷史包公— 文物包公—文化包公”為主題,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包公“忠孝清廉”的一生。公園現每年接待游客量達百萬人次,影響力輻射海內外。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等國家元首參觀包公園時,均給予了高度贊譽。

包公祠

包公祠

包公祠位於包河香花墩,是包公幼年讀書的地方。1488 年改建“包公書院”,1539 年易名為“包孝肅公祠”,后遭損毀,現存祠堂為李鴻章捐銀修復,解放后政府又多次修繕。1999 年為紀念包拯誕辰1000周年,在祠堂東側興建了包公故事蠟像館,其中共有三組蠟像故事,分別是《怒彈國丈》、《打龍袍》和《鍘美案》。包公墓位於包公祠東側,1062 年,包拯去世於河南開封,之后歸葬故裡,安葬在合肥東郊大興集,1973 年由於城市建設,包公墓整體搬遷至此,興建工程於1985 年開始,1987 年正式竣工對外開放。整個墓園佔地30000 平方米,是國內一座比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墓園大小結構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整個墓園蒼鬆翠柏、肅穆幽靜。清風閣東連包公墓,西鄰包公祠,1999 年為紀念包拯誕辰1000 周年而建,佔地22000 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筑是一高42 米,明五暗四共九層仿宋風格的塔式閣樓,從閣頂可俯瞰合肥城市風光及整個包公園的秀麗景色。清風閣定位於“文化包公”,以高水准的壁畫鋪陳和雕刻等藝術表現形式突出戲曲包公的主題。浮庄坐落在包河東大島上。正門門樓粉牆青瓦,中間鑲一匾額,迎門是一座銅像,系包拯第28 代嫡孫、世界船王包玉剛的父親包兆龍立像。島內建筑博採蘇、揚、徽派園林藝術的精華,依水就勢而成,體現了江南園林與徽派建筑的藝術特色。

包公坐像.tif

包公坐像

有關包公的故事

作為宋代著名的“直臣”,包拯的故事流傳甚廣,有的是源自包公本人真實的史實,而大多數故事則是百姓口頭藝術的創造,把包青天“執法如山、為民申冤、嚴懲貪官”的高貴品質形象化了。

清風閣

清風閣

一是審牛舌案。1037 年,包公首任天長縣知縣,曾經審判了一樁無頭案——審牛舌案。有一天,一個農民來狀告他家的耕牛不知被誰割去了舌頭,牛被割了舌頭,不能吃草,眼看就要死去,對於農民來說,一頭耕牛等於半個家業,包公非常重視這件事,但他覺得割別人的牛舌頭對盜割者來說,似乎沒什麼經濟利益可得,可能他們之間有什麼恩怨,於是包公想了一個“金鉤釣魚”之計,他對農民說:“你來告狀有人知道嗎?農民說沒有,包公便吩咐他回家把牛殺了並拿到集上去賣。”農民走后,包公寫了一張禁殺耕牛,揭發有賞的告示貼在集上。因宋朝有規定,不許私自宰殺耕牛,擅殺耕牛是犯法的。不久,就有個無賴到縣衙來控告那農民殺牛,准備拿賞。誰知包公這時卻把驚堂木一拍,厲聲說道:“為何先割別人牛舌而又來誣告?”無賴做賊心虛,以為事情已經敗露,隻得招供。包公也就是在這個案件上越傳越神,最后成了可以“日審陽,夜審陰”的形象。

二是端州擲硯。1043 年包公任端州知府。端州出產一種名貴硯台——端硯,至今都是我國四大名硯之一,那時也是朝廷貢品,可是歷屆郡守經常中飽私囊,向硯工征收硯台,硯工們苦不堪言。包公任職三年,嚴令按進貢的定額征收,決不多收一塊。傳說包公離任時,百姓們特意精制了一方硯台送給他,被他婉言謝絕了,老百姓隻得悄悄塞進他的包裹中,可包公的船行至江中心時,天氣突變,狂風暴雨,電閃雷鳴,他認為蒼天發怒,必有蹊蹺,命人查點行囊,發現了這枚硯台,他毅然把這方硯台拋入江中,頓時風停雨收,史書上稱贊為“不持一硯而歸”,這種律己的精神至今受到人民的尊敬與愛戴。

三是陳州減糧。陳州有一年大雪,糧食減產,而貪官污吏們卻將每斗五十文的小麥折成一百四十文,這樣一來,百姓就是把打下的糧食全部賣掉,也交不起稅收,為此包公為陳州減稅上了一道奏章,要求為農民減輕負擔,體現了他愛民如子的精神。

四是彈劾權貴。包公一生曾兩次進入國家最高監察機構——御史台,成為御史台的最高監察官,負責考察全國各級官員。作為一名出色的監察官,包公曾數次彈劾高級官員。王逵是一個轉運使, 多年來,因貪贓枉法陷害忠臣而成為朝野知名的大奸臣。包公任監察御史后,向宋仁宗上了七道奏章,歷數王逵條條罪狀,最后將他拉下馬。張堯佐是宋仁宗皇帝的“寵妃”張貴妃的養父, 此人以國丈自居,貪贓枉法。包公六次上書彈劾他, 由於情緒激動, 在其中的一次彈劾過程中, 包拯離御座越來越近, 居然將說話時的唾沫星子都濺到了皇帝的臉上,史載包拯“唾濺帝面”。最后終於使仁宗皇帝罷免張堯佐兩項要職,並立下聖旨:今后凡是后妃之家,不得擔任朝廷的軍政要職。

五是包公審舅案。1053 年,包公的長子包在家鄉病故,仁宗皇帝體恤它,調他回家鄉做廬州知州,中國有句古話:“京官難當,鄉官難做。”包公有個舅舅橫行霸道,胡作非為,最終被告到包公那兒,包公將舅舅傳到公堂,公開審訊,並根據法律杖責舅舅數十下,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因此合肥有“外甥有理打得舅”這句俗語。

六是池州浮尸案。1055 年十二月,56 歲的包公擔任池州知州。當地發生了一樁冤案:有位和尚在江邊誦經,從上游漂來了一具無名尸體,出家人以慈悲為懷,將尸體掩埋。不料卻被人誣告為圖財害命,被判了重刑。包公走馬上任后,認為此案漏洞百出,於是親自提審和尚,明察秋毫,還和尚一個清白。

浮庄.bmp

浮庄

民間傳說故事

一是包河裡的鐵面魚、無私藕。位於合肥城南的包河,原先只是合肥的一段護城河。 當年宋仁宗考慮包公為國操勞一生,為官清廉,在包公晚年時要將半個廬州賜給他作為個人家產。包公想自己為官20 多年,不佔民財,兩袖清風,如今已是暮年,怎能佔半個廬州為己有呢?於是堅持不受。但是畢竟聖意難違,包公深思熟慮后,便要了這一段護城河。從此之后,這條河就稱為包河。傳說有年大旱,包河周邊的樹皮草根都被吃光了,飢餓的災民自然很想吃這包河裡的藕。當時包公還健在,親筆寫下“河藕能吃不能賣,願者挖藕度荒年”的告示叫家人貼到街上。百姓聽說后,紛紛下河挖藕充飢,渡過了災難。后來百姓們感謝包公的恩德,不願意將藕挖盡,特意留下許多藕根,讓其繁衍至今。所以現在包河裡有很多藕,但包河裡的藕和一般的藕不一樣,人們常說藕斷絲連,可包河的藕不僅鮮嫩可口,而且每個藕都有七個孔,斷而無絲,不僅藕奇特,包河裡的魚也是,脊背特別黑,無論你怎麼燒煎、炸、煮,都去不了它脊背的黑色,幾百個春秋過去了,人們終於明白了,那是因為包公鐵面無私!

二是三口鍘刀。包公塑像旁有三口銅鍘,這膾炙人口的三口鍘刀,可以說是包公執法嚴明的象征,這三口鍘刀所斬的對象也不同,最上方的是“龍頭鍘”,專斬犯罪的皇親國戚﹔中間的是“虎頭鍘”,專斬貪官污吏﹔最下面的是“狗頭鍘”,專斬刁民小人,惡霸劣紳。當年陳州受災,包公向皇帝上了一道要求為陳州放糧的奏章,皇上批閱后,立刻派包公前往陳州稽查放糧之事,但包公擔心自己手中無權柄,恐不能服眾,於是仁宗皇帝賞了他三道御札,就是三道公文,但包公的謀士公孫策卻把表示公文的“札”字附會成鍘刀的“鍘”字,做成了三口鍘刀,並分上中下三品,龍、虎、狗的式樣,包公看了大喜,呈給皇上御覽,皇上也覺得這是奇才巧思,於是,包公就帶著這三口鍘刀奔赴陳州,一路審理冤案,聲名遠震。

廉泉.tif

廉泉

三是鍘美案。陳世美原先家有妻室兒女,誰料在考中狀元之后,為了貪圖富貴,竟然欺瞞皇上,冒娶公主。為了向公主隱瞞他的過去,陳世美對攜子進京、前來探望他的妻子秦香蓮起了殺心。秦香蓮將陳世美告到了開封府,包公時任開封府的府尹,接到狀紙以后,非常氣憤,決心依法懲辦。包拯面對太后、公主的百般刁難,毅然決定不做官也要處決陳世美,最后太后給包拯出了一道難題,說斬陳世美可以,但處決的地方必須符合四個條件,即上不見天,下不著地,不能在屋內,也不能在屋外。包公選在了符合這四個條件的門檻上,最后將欺君罔上的陳世美繩之以法。

四是打龍袍。其實就是狸貓換太子的宮廷奇案。當年宋真宗有兩個妃子,為了奪寵,劉妃陰險地用剝了皮的狸貓換出了李妃的兒子,迫使李妃打入冷宮,最后流落民間。20 年之后,李妃巧遇包公,當包公得知實情后,幫李妃找到了兒子,也就是當朝的仁宗皇帝,但仁宗面對又老又丑的李母拒不相認。包公認為皇上為人子卻不盡孝道,於是狀告皇帝,最后仁宗也被包公的真誠和執著感動,最終願意接受包公的懲法,由於一個臣子不能處罰天子,於是包公就借打龍袍來以示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五是灰闌記。一對真假母親為爭奪一個孩子,包公用石灰畫了一個圈,當作圍欄,然后將孩子放在圈內,讓兩個母親用力去拉拽,聲稱把孩子拽出者就是孩子的親生母親。假母親一心要奪家產,拼命地拉拽,最后將孩子拉出了石灰欄,但卻暴露出她不是孩子的親母親的真情,因為真正的親生母親與孩子血脈相連,是不會忍心用力去拉孩子的。這個故事,情節曲折跌宕,戲劇性強,因而影響很大,很早就被翻譯到國外。1948 年,根據該劇改編的《高加索灰闌記》在美國公演,產生了轟動效應,直到今天《灰闌記》仍然被改編成電視劇、舞台劇。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