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品牌活動>>親情中華>>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之四十一:浙江仙都黃帝祠宇
2017年11月27日15:48  來源:中國僑聯

浙江麗水市縉雲縣黃帝祠宇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百年來成為我國南方祭祀黃帝尋根問祖的重要場所。

石筍晚霞

黃帝祠宇位於仙都山主峰和步虛山之間的蒼龍峽口。相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它就是軒轅黃帝行宮——三天子都所在地,是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其前身稱為縉雲堂,約建於東晉成帝咸和年間。唐代稱黃帝祠宇,后毀於戰火,南宋咸淳三年(1267) 擴建, 總佔地20000多平方米,達到鼎盛。后毀於明末戰火。直到1994 年經國家建設部批准,1998 年縉雲縣人民政府重建具有永久紀念性質的“黃帝祠宇”,恢復中華民族始祖黃帝“北陵南祠”的格局。整個建筑群為盛唐風格,坐東南朝西北,建筑面積5700 平方米,佔地面積12800 平方米,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東陽橫店古典園林建筑公司承建,規模宏大,氣勢非凡。主要建筑包括馭龍亭、龍壁、宮門及回廊、縉雲堂、騰龍閣、游龍軒、懷祖堂等服務配套項目。


黃帝祠宇全景

主殿內的黃帝雕像,由中國美院設計,旅台縉雲同鄉會和縉雲縣台聯誼會籌建,用18 塊香樟木精心雕刻而成。黃帝雕像凝目遠眺,雙手持笏板於胸前,表示為民祈福。平頂冠上的玉珠有9 串,每串13 顆,意味著九子十三孫,代表子孫興旺昌盛。

黃帝祠宇內有一眼古井,叫作軒轅井,井徑1 米,井深16 米,用鵝卵石砌成,上底與下底口徑大小差不多,常年積水,干旱不竭,系1995 年重建黃帝祠宇時發現,內有瓷片、陶片、瓦片等殘物出土。據考証,該井為黃帝祠宇前身縉雲堂的生活飲用水水井,距今已有1760多年歷史,它是黃帝祠宇悠久歷史的佐証。

黃帝祠宇建有全國最大的軒轅黃帝史跡展覽館,由八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前言,總結性地概括了黃帝的生活年代和生平史跡﹔第二部分為中華民族祖先的由來和形成﹔第三部分為黃帝功德,統一中原,建立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第四部分為鑄鼎仙化、北陵南祠,說明了黃帝鑄鼎煉丹飛升,“北陵南祠”格局的形成﹔第五部分為歷代贊頌﹔第六部分為尋根問祖,分列中國四百多個姓氏的來源﹔第七部分為中華英杰,詳細闡述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對后世的巨大影響﹔第八部分為祖國統一,民心所向,再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疆域變革。

黃帝祠宇遺存

黃帝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公認的始祖,相傳軒轅黃帝統一天下后在縉雲仙都鼎湖峰煉丹升天。縉雲是軒轅黃帝的名號,仙都古稱縉雲山,以縉雲氏族聚居地而得名。縉雲仙都祭祀軒轅黃帝歷史悠久,黃帝文化源遠流長,數千年來當地流存著軒轅氏的許多傳說和文獻記載。早在夏商周時期,當地百姓就將鼎湖峰作為始祖軒轅黃帝來頂禮祭拜。東漢時期,縉雲山就有史載祭拜軒轅黃帝的活動。宋代時,宋真宗、宋仁宗等都曾派大臣到仙都祭祀黃帝,並投放金龍玉簡。元英宗時“欽授”主管宮事的“玉虛宮提點”為“五品”官銜,朝廷每年派官員前來祭祀。至明代,毀於戰火。清初,僅存孤亭一座。


公祭黃帝現場

1998 年,在原來古建筑遺址上重建了“黃帝祠宇”並恢復軒轅祭典活動。從此,仙都黃帝祠宇重新成為江南百姓祭祀始祖軒轅黃帝的聖地。仙都黃帝祠宇祭祀軒轅黃帝典禮在長期的實踐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格式和禮儀, 祭典分民祭、公祭兩種形式,每年清明節為民祭,由民間組織實施,重陽節為公祭,由官方組織實施。整個祭祀活動採用“禘禮”(古代最高的禮祭)的規格,以傳統與現代、禮與樂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祭典儀程分為:擊鼓撞鐘、敬上高香、敬獻花籃、主祭就位、敬獻供品、敬獻美酒、恭讀祭文、行鞠躬禮、樂舞告祭。


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揭牌

近二十年來,縉雲縣多次組織召開跨國界、高規格、高品位的黃帝文化學術研討會。加拿大、日本、韓國著名的專家學者,我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先秦史學會、隋唐史學會、中國社科院等院校團體齊聚縉雲,共同探討縉雲黃帝文化的淵源和內涵,並從各個角度進行了論証,一致公認縉雲具有“中國南方黃帝祭祀中心”和“中國南方黃帝文化輻射中心”的歷史地位。2011 年5 月,國務院公布“縉雲軒轅祭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 年,經國務院批准,“縉雲軒轅祭典”成為浙江省保留的三大祭典活動之一,也是麗水唯一、全省八個之一獲國務院批准予以保留的節慶活動。目前,縉雲仙都黃帝飛升地已與陝西黃陵黃帝墓葬地、河南新鄭黃帝出生地形成“三地”共祭格局。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偉大始祖,黃帝文化是五千年積澱至今的傳統文明,更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紐帶。尋根問祖已成為傳承中華文明,凝聚華夏兒女,共謀祖國統一,開創美好生活的一項重大活動。近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蔣正華、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等國家領導人都曾前來參加祭典活動。“仙都風景美,還有黃帝文化!”這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2004 年來仙都視察時發出的感嘆,也是對仙都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的最真實寫照。

黃帝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源泉,經過不斷兼收並蓄和發揚光大,已成為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內在動力。20 世紀中葉,縉雲大批人士旅居台灣及海外,目前縉雲共有華僑1 萬余人,旅台鄉親1 萬多人,旅台人員又前往世界各地發展創業,縉雲籍僑台胞遍布世界各地。縉雲燒餅( 黃帝餅) 作為“中華名小吃”成為海外華人華僑的鄉愁餅、致富餅走出國門,香飄海外。2015 年,遠在美國、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家的一些縉雲籍華僑紛紛回家鄉參加培訓,10 月15 日,首位洋學徒俄羅斯人馬克也到縉雲參加燒餅培訓班。縉雲燒餅從此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式比薩在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澳門等地開花。

縉雲燒餅為什麼又叫黃帝餅呢?傳說,軒轅黃帝當年在縉雲仙都鼎湖峰頂架爐煉丹,日夜值守,餓時就和個面團,貼於煉丹爐內壁烤著吃,美味可口,香飄四野。當地百姓仿制“土爐膽”桶形烤爐,學著做餅,久而久之,終於制作出風味獨特的縉雲燒餅,燒餅在民間廣為流傳,深受百姓的喜愛。2015 年10 月11 日,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第一時間》欄目“中國早餐”播出了外脆內香的縉雲燒餅,挑動了全國觀眾的視覺和味蕾,同時也觸動了異鄉人的鄉愁。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浙江省“千人計劃”專家、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加拿大國家特聘教授趙月枝,縉雲人,專程多次回到家鄉做燒餅課題研究。她說:“作為一個縉雲人,燒餅是無法忘卻的記憶,這不是我的鄉愁泛濫,兒時記憶裡,燒餅是集市上、戲台邊的垂涎﹔外出求學后,燒餅是屬於家鄉的,更是屬於家鄉的溫暖親切。”她做產業研究的真正目的是想把縉雲燒餅通過鄉土傳統文化的開發,來使它成為縉雲人民致富的產業,趙教授的願望在不久的將來就被實現了。

縉雲燒餅在澳大利亞開爐

縉雲籍加拿大華僑洪志和是位殘疾人,曾獲“全國自強模范”、“慈善企業家”、“全國三八紅旗手”的美譽。1985 年下崗后,她自立自強,湊到300 元錢開始闖蕩商海,付出了比常人多百倍的努力,她最終獲得了成功並把事業做到了加拿大,縉雲燒餅在加拿大開業后十多天,溫哥華的“三和縉雲燒餅”每天的訂單,能達到500 多單,許多顧客隻能按號排隊,隔天取餅。一時之間,縉雲燒餅香飄海外,顧客盈門。在加拿大,香噴噴、熱乎乎的縉雲燒餅不僅贏得當地人的贊譽,更讓華人華僑通過“中國味道”寄托鄉情、以解鄉愁。通過這家“海外第一店”的實踐,終於探索出一整套縉雲燒餅走出國門的新模式。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