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品牌活動>>親情中華>>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之三十七:黃帝城遺址
2017年11月24日14:58  來源:中國僑聯

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在涿鹿這塊古老而文明的大地上生活、爭戰、融合、建都、立業,在經過了“阪泉之戰”、“涿鹿之戰”后,黃帝“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建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座都城——黃帝城,創造了中華民族共認的“龍”的圖騰,第一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大統一,開創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所留下的遺址遺跡歷經了五千年的風雨剝蝕,密集在20 平方千米之內,且保存尚好,其原始度、豐厚度、歷史文化環境風貌的完整度舉世罕見。這些遺址遺跡原始古朴、雄偉壯觀,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見証,是全民族引以為豪的一筆珍貴遺產。河北涿鹿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起源地,是中華三大人文始祖全面匯聚的唯一聖地,文化資源具有獨特性和壟斷性。

1994 年黃帝城文化旅游區開始建設,佔地面積近千畝。整個旅游區包括一堂“中華三祖堂”、一泉“黃帝泉”、一湖“軒轅湖”、一城“黃帝城遺址”、一壇“中華合符壇”五個中心景點,有港土歸根碑、澳土歸根碑、中華三祖堂、軒轅湖、黃帝城遺址、黃帝泉、華表、五十六民族圖騰柱、九龍騰飛柱等。

自2007 年開始,黃帝城遺址文化旅游區順利舉辦了兩屆兩岸青年聯歡節“冀台心、兩岸情”祭祖活動,並從2008 年起連續四年舉辦冀台經貿洽談會祭祖大典儀式。黃帝城為三祖聖地,在三祖文化豐富的內涵中,農耕文化是其堅實的基礎,融合文化是其主要的表現形式,和諧文化是其核心價值觀,道德文化是其區別於其他文化的鮮明特色,創新文化是其永葆活力的源泉。這些文化內涵一直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展,也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在中華民族正在振興的今天,繼承三祖文化的精華,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華三祖堂

在《魏土地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下洛城(今涿鹿)東南六十裡

有涿鹿城(今黃帝城),城東一裡有阪泉、泉上有黃帝祠。”此處所載的黃帝祠即是中華三祖堂的前身。中華三祖堂是在1992 年涿鹿首先提出三祖之說以后,在1994 年重新復建而成,全部採用木質結構,是由我國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親自審定修建起來的仿唐建筑。從2008 年開始,連續四年三祖堂作為冀台經貿洽談會的拜祖現場。現在我們開展了常態化拜祖,可以根據團隊需要提供三項小祭、六項中祀、九項大典。中華三祖堂現在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共拜三祖的唯一神聖殿堂。

進入到三祖堂后,首先看到的是中華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黃帝、炎帝、蚩尤。中間的是軒轅黃帝,他姓公孫,名軒轅因為寬厚有德,厚德為土,而土的顏色是黃色,因此稱之為黃帝,黃帝首先統一了北方,做了北方的第一個集團首領,即為天子之意。右手邊為炎帝,炎帝是醫藥和農業的老祖宗,有神農嘗百草,一日中百毒之說。刀耕火種還應首推炎帝,因此我們稱他為炎帝。左手邊是蚩尤,蚩尤是西南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同胞的祖先(如現在的苗族、水族等)。蚩尤是首先把青銅器的鑄造原理運用到生產生活的第一人,也是首先發明並且運用陣地戰的第一人,被后世子孫稱之為戰神。

中華三祖堂內有關黃帝的壁畫講述的是涿鹿在中華民族起始階段有驚天地、泣鬼神的四件大事,一是涿鹿之戰、二是合符釜山、三是定都涿鹿、四是崩葬橋山。有關蚩尤的壁畫主要描繪了蚩尤作為青銅之父“冶金治兵”制造青銅器的情景。有關炎帝的壁畫主要描繪炎帝制藥和採藥,“藝五谷”教人們學種地、播種五谷,“ 焚林墾荒”。

中華合符壇

黃帝、炎帝、蚩尤經過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后,共同開啟神州鴻蒙,實現天下“合符”,萬方一統,開創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著名的國學大師、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先生認定“中華文明,根在涿鹿”。構建中華合符壇,以此來弘揚中華合符文化,是對中華始祖留下合符文化理念的最好傳承。

站在神道上可以遠觀到對面的涿鹿山。它處於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的交接地段。一個地方的得名因山或因水,涿鹿這個地方就是因山而得名,而歷史上著名的涿鹿大戰的古戰場涿鹿之野即為此處。據司馬遷的《史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因為當時的戰斗使用的是原始工具,這一戰爭持續的時間長、范圍廣,所以包括我們腳下的地方都屬於涿鹿之野的范疇。中華合符壇景區佔地面積約33 萬平方米,於2006 年4 月開工建設,現建成有龍鳳華表、三祖橋、中華統一廣場、中華合符壇、民族大觀園、九龍騰飛雕塑等多個景觀。龍鳳華表。華表高18 米,高大巍峨,氣勢恢宏,採用優質漢白玉古石材精雕細刻而成,依據左龍右鳳的位序安置,象征自五千年前,中華三祖“合符釜山”以來,中華民族圖騰統一,龍鳳呈祥,用以昭示當代中華子孫繼承三祖之志。

根據中華傳統文化“天圓地方”和“智圓德方”的觀念,建造了上圓下方的中華合符壇,它的方形壇基高6 米,壇面為99999 平方米的中華統一廣場。根據中華三祖黃帝、炎帝、蚩尤在涿鹿“合符釜山”,中華民族從此走向大一統之意,特將中華合符壇的中心廣場命名為“中華統一廣場”。

在合符壇的四周豎立了56 個民族柱,是以漢字簡筆筆畫順序,以土族為中心,左右安放,是由國家民委審定有專利權的圖騰柱,象征著民族大團結。中間的九龍騰飛龍高45 米,共托一珠,象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象征中華兒女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中間的龍刻是整個雕塑的靈魂,龍文化代表著統一文化、團結文化、和諧文化。下面基石門開八面,分別代表黃帝、炎帝、蚩尤三位祖先的功績,以及在涿鹿歷史上發生的四件大事,和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寓意九龍騰飛。

黃帝泉

黃帝泉在史書上的最早記載稱它為阪泉,又稱它為黃帝泉、黑龍池。為黃帝部族佔據而得名,汲水飲馬之地。此泉為天然冷泉,冬不結冰,夏不生腐,久旱而不竭,天澇而不外溢。其間分布有七個泉眼,呈北斗七星狀排列,有三層水:深度分別為1700 米、3000 米、5000 米,水溫常年保持在12.3~13.4℃之間,日流量為4600~4800 噸。據地礦部門和衛生部門測定,黃帝泉為含鍶質重碳酸鈣鎂型天然優質礦泉水,常飲此水可保健身體、滋潤肌膚。

黃帝城遺址

黃帝城呈不規則方形,南北長510-540 米,東西寬為450-500 米,城牆是用黃土夯制而成。城門開在黃帝泉西南方向。據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王北辰先生考証,黃帝城建自黃帝時代,在黃帝城內隨處可見石器、陶器殘件,這裡文物蘊藏量很豐富,曾經在這裡出土過大量的石斧、石杵、陶盆、陶甑、陶紡綸等文物,但未經大規模發掘,只是在1957 年有過小規模發掘。當時的《人明日報》、《光明日報》均以“在黃帝城發現的”為題予以報道。由於黃帝城是我國的第一個政權集中地,是當年黃帝開基立業的地方,因此黃帝城被稱為中華第一帝都。

軒轅湖

軒轅湖面積百余畝,水源來自黃帝泉,自流而成。其面若鏡,其色若碧。湖之西面,黃帝城東城牆浸湮其間。合符即融合、統一、聯盟之意,“合符文化”以黃帝、炎帝、蚩尤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經過了長期的探索、碰撞、磨合、深化共同創造的一條中華社會發展進步的思想理念,是中華民族產生、發展、壯大、統一的基石。合符文化即是融合文化、和諧文化、團結文化、統一文化,它體現著凝聚的力量,是民族大團結、大統一的基礎。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