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品牌活動>>親情中華>>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中國華僑國際文化基地之三十五:梅州古鎮鬆口
2017年11月24日14:50  來源:中國僑聯

鬆口鎮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東北部,總面積328.6 平方千米,總人口約7.3 萬人,鎮區距離梅州市區約50 千米,梅坎鐵路、省道S223 線、S332 線及梅縣白渡至大埔三河壩國防公路貫穿該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利。鬆口建鎮迄今已逾千年歷史,人文底蘊深厚,是聞名遐邇的嶺南四大古鎮之一。

1昔日鬆口古鎮繁榮西路騎樓建筑

昔日鬆口古鎮繁榮西路騎樓建筑

鬆口自古以水上交通發達、商賈雲集、經貿活躍、富庶一方而蜚聲中外,“鬆口不認州”、“小香港”、“不夜城”等俚語,道出了鬆口古鎮的繁華興旺。鬆口依山傍水、鐘靈毓秀、文教昌盛、英才輩出。開國元帥葉劍英,在其母親的家鄉鬆口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國學大師饒宗頤祖籍鬆口銅琶村﹔出生於鬆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梁素珍,使廣東漢劇享有了“南國牡丹”的美譽﹔前任泰國總理他信和英拉的母親祖籍鬆口梅教村。明清時期有翰林4 名,進士13 名,舉人31 名。古鎮街區還居住著120 多個姓氏的中原冑裔,百姓聚居,實為罕見。

2人文秀美的鬆口古鎮

人文秀美的鬆口古鎮

近年來,鬆口鎮先后被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運動”先進鎮、“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廣東省教育強鎮”。鬆口山歌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山歌手盧月英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3 年,鬆口古街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銅琶村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大黃村被評為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中國移民紀念廣場在鬆口落成,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世界修建“印度洋之路”的七個紀念項目之一。2014 年,鬆口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南下、梅教、大黃、小黃四個村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等,目前正在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美麗宜居小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牌匾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牌匾

鬆口歷史悠久,人文積澱厚重,古今名人輩出,特色民居眾多,民間文化發展突出,素有“中國民間山歌藝術之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等美譽。據史書記載:西漢南越王趙陀統一嶺南,和集百越,梅縣屬南海郡龍川縣,無獨立縣名,鬆口主戶畬族人,稱為“東畬寨”。

濃厚的歷史沉澱下的古鎮

濃厚的歷史沉澱下的古鎮

東漢、三國、西晉時,屬廣州義安郡海陽縣,鬆口改稱義安圍(至今鬆口溪南仍存“義安圍”遺址)。五代后晉開運二年(945)鬆口始有鎮之稱。清初改稱鬆口堡鬆口港曾是廣東內河港第二大港,百多噸的小輪船由梅江直通潮汕出海,沿河建有碼頭29 座,豐水期鬆口港江面停泊船隻達千艘。20世紀40 年代鬆口港口、墟市建設已相當規模,聞名海內外。梅縣周邊數縣出洋謀生的人從鬆口坐船經汕頭出國,鬆口成為明末以后聚集於閩粵贛山區的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見証了客家人漂洋過海,艱苦創業的歷史,也成就了鬆口“日看千帆過、夜觀萬盞燈”的輝煌景象。

鬆江大酒店

鬆江大酒店

鬆口古街區,是客僑商貿文化的縮影。據《鬆口鎮志》記載,宋時鬆口古鎮街區已有集市。明代鬆口李氏“世德堂”族人合力所建的“世德新街”,街巷狹長、“樓下經營,樓上寢室”,夯牆灰瓦,古朴深邃﹔清至民國沿江畔而建的800 多間店鋪構成了中山路、繁榮路、和平路,全長約1千米,由西向東形成了曲折起伏的古鎮輪廓線。店鋪平面布局縱深寬敞,既有古朴傳統的木板鋪面,又有南洋風格的連券騎樓,使古街連片店鋪中西合璧而富有變化,臨江吊腳樓與店鋪亭頂建筑相互輝映,別開生面。

鬆口古建筑,蘊含人文科學。由於鬆口古鎮地處梅江下游,常遭遇洪水侵襲,故沿江古街建筑多為三至四層,有些甚至高達五層。店鋪建筑用客家人獨特的紅糖、糯米飯攪拌三合土夯牆或洋灰砼混結構,牆體堅固,不懼洪水浸泡。樓棚則大多為木板棚,可視洪水高低逐層揭開,以消除水壓對樓棚的安全威脅。有些洋行客棧干脆建造時就在樓棚中央設計天井,平時既可通風採光,又可裝吊店內儲存的貨物,遇洪水侵襲也無須拆掀木板棚。為預防特大洪水侵害,大部分店鋪山牆垂脊為階台式,可供人在山牆垂脊上拾級行走,既美觀又可作洪峰期間的最后安全防線,在樓頂堅守或等待外來船艇的救援,無須揭瓦拆梁損壞建筑而逃生,體現了人們在與自然災害斗爭中生存的智慧和科學總結。古街店鋪山牆至今仍可見到店主標識歷年洪水的標高記錄,成為另類的民間水文歷史檔案。

鬆口是辛亥革命的搖籃之一。由於地處閩粵要沖,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鬆口地方雖小,但在辛亥革命期間卻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一處鮮為人知的辛亥革命活動重要遺址,即同盟會的秘密聯絡點“公裕源米店”位於鬆口鬧市,還有一處辛亥革命活動的重要遺址,即被后人稱為“小黃埔軍校”的鬆口體育學堂,由鬆口籍同盟會成員建立,設在溫靖侯的祖居溫氏精廬。據有關史料記載,孫中山從華僑中募集到的革命經費,有四分之一來自鬆口籍華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1918 年到鬆口視察並發表革命演講,鬆口人民於933 年在鬆口中山公園孫中山先生雕像 當地興建了一座中山公園。

鬆口中山公園孫中山先生雕像

鬆口中山公園孫中山先生雕像

鬆口民俗、美食種類豐富。每逢歲時佳節,古街客家民俗事項豐富多彩,如春節舞獅、元宵賞燈(上丁)、春秋祭祖、端午賽舟、中秋對歌等,具有濃郁的客鄉風情。鬆口山歌如同揚州小調“茉莉花”是中國著名民歌之一,以原生態鬆口山歌創作的“千人山歌大對唱——《客家山歌特出名》”在2006 年梅州國際山歌節上演后,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鬆口山歌也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梅州客家山歌”的典型代表。富有客家風味的美食,品種繁多,被孫中山親臨鬆口倡導國民革命時稱為“羊打虎”的客家釀豆腐,以及船仔魚散粉、仙人、葉、“五月紅荔枝”、下店楊桃、金柚、豬膽肝、捶肉圓、捶鯇圓等獨具地方特色。

鬆口境內風光旖旎,自然及人文景觀十分豐富,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 處(元魁塔),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 處(中山公園、愛春樓、世德堂),歷史街區7 條,代表性的古建筑、重要史跡、老字號店鋪有17 處,不可移動文物42 處,歷史建筑164 處。歷年以來,鬆口鎮各屆政府都非常重視文物古跡、特色民居等古鎮保護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保護相關制度與辦法,為保護自然、歷史文化資源,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的健康持續發展,建設鬆口歷史文化名鎮發揮了重要作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