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品牌活動>>親情中華>>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之二十七:廣東順德清暉園博物館
2017年11月23日16:21  來源:中國僑聯

順德清暉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十大名園之一,佔地25000 平方米,與佛山梁園、番禺余蔭山房、東莞可園並稱廣東清代四大名園。

始建於明朝重修於清代解放后重新修正的清暉園

始建於明朝重修於清代解放后重新修正的清暉園

明朝萬歷丁未(1607)狀元黃士俊(1570—1661)於明天啟元年(1621)建筑黃家祠、天章閣和靈阿之閣。清乾隆年間,大良進士龍應時(1716—1800)購得舊址,修葺擴建,植花蒔草,漸成規模。1805年,龍廷槐(1749—1827)建小方園。1806 年,其子龍元任擴建,稱“清暉園”,他請同榜進士,江蘇書法名家李兆洛(1769—1841)題寫園名。后其子龍元僖(1809—1884)建龍太常花園、楚薌園,幾經周折轉手, 龍太常花園后改稱“廣大園”。龍氏后人經年精修,這一古老園林漸富嶺南特色。1959 年后,時任廣東省委書記陶鑄視察順德,對清暉園修繕高度關注,指示重點保護,並撥款修復,更將楚薌園、廣大園、介眉堂、競勤堂合並,統稱“清暉園”。1984 年春鄧小平同志來到清暉園,聽取當時縣領導匯報順德發展情況。

清暉園啟明居成為人們幾年鄧小平南來順德的重要場所

清暉園啟明居成為人們幾年鄧小平南來順德的重要場所

清暉園是一座橫跨多個歷史階段的古老庭院,是融合不同時代江南與嶺南建筑思想的私家園林,也是一座從狀元府邸到進士院宅再到大眾園林身份隨時代改變不斷轉換的嶺南建筑。它承載著家族歷史、社會變遷和深厚的文化印記,體現著廣府地區士大夫階層文化藝術趣味到近代開明商人紳士明顯的意識形態,更折射出不同時期社會變革所注入並散發的文化特征。

清暉園保存最完整的古老建筑碧溪草堂

清暉園保存最完整的古老建筑碧溪草堂

古代建筑,大多對稱,但清暉園布局最大特點卻是不對稱。清暉園共分三個區域,除東南角實用區外,其余兩景區景點互相交錯,彼此“借景”。人無論站在何處,映入眼帘的俱為一幅旖旎完整圖畫。園內,不論是大景區設置,還是單個建筑設計,都避免與旁邊景區或建筑物重復。錯落有致的景區變化,疏密相間的節奏韻律,明暗、高低、大小的鮮明對比,令園內形成紛繁多樣的觀賞空間。

充分折射嶺南亭子秀雅勁挺的花【】亭

充分折射嶺南亭子秀雅勁挺的花亭

清暉園布局另一特點是動靜結合,虛實分明。如庭院中部西北面以水景為主,開敞明朗,建筑疏落。中部偏北各式建筑密集,與西南部構成虛實、明暗對比。北部幾處庭院,又與兩區構成靈動與寂靜、開放與幽閉的鮮明對比。西北面建筑略低,中部建筑群較高,又形成高低對比。對比手法的運用,使各個觀賞空間各自的特色獲得強化,產生步移景換、變化無窮、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清暉園在庭園式布局上更不拘一格,靈活多變。園內建筑在平面布局上,以“間”為單位組成風格各異的庭院,每間建筑物的正面都朝向院子,設置門窗,令眾多建筑物構成一組組獨立景區,形成園中有園,活靈井然,變中有序的特點。

清暉園的故事

一、狀元舊宅清暉前身

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順德杏壇人黃士俊(1570—1661)高中狀元,他是順德建縣后第一位狀元。黃士俊素來耿直不阿,他雖曾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與機務,后任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傅,但他不願與魏忠賢等奸臣同流合污,更常常抵制其行為,在黑暗的時代,其膽略與謀識,深得朝野贊賞,有“清正黃尚書”美譽,后來,他無法容忍朝廷的污濁昏蔽,辭官歸裡,在縣城大良買下一片土地,在其上建造黃家祠、天章閣、靈阿之閣。崇禎帝自縊北京煤山的消息傳到順德后,黃士俊馬上將平日奏章著作悉數焚毀,不再下樓,表達自己永不踏上異族土地一寸的決心。明朝滅亡后,黃士俊輾轉出任南明小朝廷內閣,但因朝臣心胸狹窄,爭名奪利,難成大事,再加上年紀漸大,他最后隻得返回故鄉。清順治十二年(1655),黃士俊在家中去世。明朝著名學者王夫之為他題詩:“順德黃閣老士俊,四十年狀元宰相”。黃士俊去世后,為后人留下一座散發著眾多傳說和故事的狀元舊宅。

體現嶺南庭院風格的澄漪亭

體現嶺南庭院風格的澄漪亭

二、龍氏家族購置舊宅

清乾隆年間,居住在大良的龍家第一位進士龍應時(1716—1800)買下這座昔日狀元府邸,開始著手修葺。1805 年,其子龍廷槐(1749—1827)在黃士俊故宅舊地建小方園,侍奉母親。龍廷槐曾任翰林院編修,后任官記名御史、左春坊左贊善。后來,他見朝野為和珅把持,毅然辭官南歸。

回廣東后,龍廷槐出任越華書院院長。越華始創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它由廣東鹽商們出資籌建。鹽商們希望子弟們“處則抱真學問,出則有其經濟”。由於資金充裕,再加上政府重視,因而“鴻才碩彥,接席聯鑣”,“人才掇巍,科踐清華”。在當時廣東,越華書院與越秀書院和肇慶的端溪書院三分天下。 當時的院長選拔,層層嚴篩,第一位院長是大學者馮敏昌,第二位就是來自大良清暉園的龍廷槐。

龍廷槐朴簡端正,蕭然儒素,潛心學問,登壇之余,揮筆不輟,他的《敬學軒文集》就由當時的兩廣總督阮元作序。回鄉后,龍廷槐得知香山縣境內順德農田屢受侵擾,於是設立容桂公約,以畝抽銀,充當保護費用,經批准設護沙團,自此平安無事,這一制度,沿用至清末。清嘉慶十四年(1809),海盜張保仔洗劫內河村堡,縣城受擾,人心惶惶。龍廷槐挺身而出,主持聯防,他奔走各鄉,籌集資金,招募兵勇,修筑炮台,令海匪聞風喪膽,卷旗遠離。其膽略與義責,深獲嘉評。

三、滿門進士造福社群

龍家一門出進士6 人,舉人12 人,可謂書香門第,進士府宅。1806年,進士出身的龍元任動工擴建龍家宅院,稱“清暉園”,意取“山水含清暉”詩意,他請同榜進士、江蘇書法名家李兆洛(1769—1841)題寫園名。進士出身、后任太常寺卿的孫子龍元僖(1809—1884),建龍太常花園、楚薌園。至此,這一家族庭院漸成曲徑通幽,亭台秀雅,花木扶疏,池方塘圓的嶺南風格。

當時順德有一個社會機構稱“青雲文社”。自明代始,一直支持順德教育,引人注目,龍元僖與曾任禮部尚書的羅惇衍繼續籌款置產,拓展社務。歷年不斷集聚的經營收入,尤其是沙田利潤,支撐著整個文社的良性循環。當時青雲文社擁有沙田最多時為85 公頃,利潤豐厚。青雲文社一個重要支出項目就是資助赴京趕考或高中進士舉人和在京為官的順德人。此外,鳳山書院重修后,青雲文社每年捐贈白銀1000兩以增童生膏火。清光緒十年(1884),張之洞總督兩廣並創設廣雅書局。當時,張總督帶頭捐銀1 萬兩,順德縣青雲文社也不甘落后,捐銀1萬兩,所有這些,在當時都成為文化美談,而投身其中的龍元僖功不可沒。

四、保家衛國抗擊侵略

龍氏后人龍元僖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在大良成立廣東團練總局,挺身率眾,抗擊外侵。清同治元年(1862),龍元僖創辦大良義倉,修筑殘舊堤段,疏通河道,呼吁政府減免稅款。清光緒十年(1884),中國對法宣戰,龍元僖主持下的順德團防總局成立,隨時准備抗擊入侵外敵。其責任與擔當,深受民眾稱許。龍氏后人龍啟明(1923—2014)抗戰后成為中國航空委員會的“留美空軍學員”。后在美國接受訓練。回國后入執行中國—印度空中飛行任務,穿越“駝峰航線”,堅持駝峰航線飛行2100 多小時。后來,調入由陳納德將軍率領的美空軍第十四航空隊,主要執行對雲南騰沖、緬甸臘戍、安徽立煌、湖北漢口等地日軍目標轟炸任務,貢獻突出。

5.龍啟明軍裝照

龍啟明軍裝照

20 世紀20 年代,樂從人曾秋樵購置清暉園部分區域,成為“清暉園”業主之一。抗戰期間,曾秋樵鼓勵子女兒孫參與抗日。其子曾邦柱任教廣東航空學校,培養大批空軍英雄。其孫曾家熾為戰斗機空軍飛行員。女兒曾源、孫女曾敏博都在抗戰、解放戰爭中貢獻突出。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