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品牌活動>>親情中華>>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之二十:福建土樓博物館
2017年11月20日09:59  來源:中國僑聯

福建土樓是伴隨客家民系形成而產生,是客家先民在特定的歷史、自然環境下將從中原攜帶過來的生土夯筑技術發揚光大並推向極致的產物。以其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規模宏大、結構奇巧、功能區全、內涵豐富著稱於世,其所蘊含的以客家精神為內核的客家文化(包括客家學、建筑學、社會學、倫理學、教育學、美學等)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福建土樓已經成為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2008 年7 月7 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福建土樓之永定高北土樓群

福建土樓之永定高北土樓群

福建土樓博物館是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區委區政府充分考慮並運用福建土樓這一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而打造的世界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同時也力圖將其打造成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和重要的客家文化研究展示中心等。

福建土樓博物館建設和布展時因地制宜,外觀上採用客家土樓五鳳樓的形制,造型庄重典雅、蔚為壯觀﹔布展時基本陳列定名為“客家夢·土樓情”,既展示福建土樓及其建造工藝,又展示客家人和客家文化,做到二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展陳第一部分“文化瑰寶”展示了福建土樓的建筑之美和文化之美﹔第二部分“源遠流長”展示了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土樓的產生、發展、傳播、巔峰以及建造工藝﹔第三部分“薪火相傳”展示了燦爛輝煌的客家土樓文化﹔第四部分“夢中故土”展示了漂洋過海遷居境外或海外的客家人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及其對家鄉的關注和貢獻﹔第五部分“守望家園”展示的是當地政府和群眾對福建土樓的守護、傳承和運用。

福建土樓博物館外景

福建土樓博物館外景

永定是土樓之鄉,也是著名的僑鄉。永定客家人遠渡重洋僑居海外歷史久遠。明成化十四年(1478)永定建縣前,就有溪南裡蘆竹(今仙師鄉蘆下壩)盧姓人出國謀生。從清雍正、乾隆年間至民國時期,大量永定人為了生存,逃往東南亞各地,總共形成三次出國高潮。據不完全統計,永定目前戶籍登記人口約45 萬,而播遷海外的人口已高達20 多萬。

永定客家人遷徙海外的落腳點主要是東南亞各地,僑居緬甸、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的人數最多。這些永定客家人在當地艱苦奮斗、創立家業,涌現出不少商界和政界巨子,最有代表性的有萬金油和報業“雙料大王”胡文虎、“胡椒大王”胡泰興、“錫礦大王”胡子春等。為此,福建土樓博物館專門開辟一個單元“行走天下 四海為家”對這些代表性人物進行重點展示。

行走天下  四海為家

行走天下 四海為家

萬金油和報業“雙料大王”胡文虎

胡文虎(1882—1954),祖籍福建省永定縣金豐裡(現下洋鎮)中川村,是著名愛國僑領、客屬領袖,譽滿中外的大企業家、大慈善家,號稱萬金油和報業“雙料大王”。

胡文虎父親胡子欽是僑居緬甸的中醫,在仰光開設永安堂中藥鋪。1908 年,胡子欽病故,留下岌岌可危的緬甸仰光永安堂國藥鋪。因其信佛,平日行醫時多施藥濟貧,因此離世時非但沒有積蓄可分配,還留下了一筆債務。

胡文虎展示

胡文虎展示

26 歲的胡文虎典當了妻子鄭炳鳳的一對金腳鐲,完成了胡子欽的身后事,隨即與弟弟胡文豹商定要重振永安堂。胡文虎之母拿出了自己的平生積蓄,支持胡文虎兄弟的家族振興大計。妥善安排好永安堂的日常經營事務后,他隻身前往香港,善思求變,每日工作近20 個小時,在香港短暫停駐后,他在財富上就小有斬獲,還清了父親欠下的債務。胡文虎隨后又到中國內地、日本考察,希冀為永安堂謀求更大發展。考察結束后,胡文虎回到仰光與胡文豹實施中藥改造計劃。1910 年,胡氏兄弟制造出了以萬金油、八卦丹、清快水、頭痛藥為主的虎標良藥,很快風靡東南亞。因當時東南亞一帶瘴癘彌漫、蚊虫肆虐,虎標良藥很快佔領了東南亞市場。深耕緬甸市場10 年后,胡文虎開始了永安堂的全球擴張之路。1921年,泰國暹京分行設立。1923 年,設立新加坡分行,短期內使虎標良藥的銷售量大增。胡文虎順勢而為,於1926 年將虎標良藥總廠由仰光遷往新加坡,謀求虎標良藥的第二次發展機遇。

1927 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商業嗅覺極其靈敏的胡文虎,從中看到了虎標良藥的發展契機。一邊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創辦分支機構,一邊在中國各地借勢擴張。特別是1929 年建立上海分行后,胡文虎把商業活動重點轉向了中國。1938 年,據當時的統計數據,胡文虎名下的財富已達3000 多萬美元。

為配合虎標良藥的行銷,早在20 世紀初,胡文虎便開始他的辦報活動。1908 年,他在仰光集股合辦《仰光日報》。他獨資興辦的第一家報紙是1929 年1 月在新加坡發刊的《星洲日報》。1931 年,他又在廣東汕頭創辦《星華日報》。1935 年初,他的第三家報紙《星光日報》在廈門出版。同年底,他在新加坡的中文晚報《星中晚報》也正式發行。1938 年8 月1 日,他在香港的《星島日報》正式出版,此報是胡文虎“星系”報業中辦得最成功的一份。1941 年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他在馬來亞檳榔嶼的《星檳日報》出版。抗戰勝利后,他在福州創刊《星閩日報》,在上海籌辦《星滬日報》。1949 年3 月在香港創辦英文《虎報》。第二年,又在泰國創辦《星邏日報》,在新加坡也增刊英文《虎報》。短短30 年,胡文虎成為名震東南亞的“萬金油大王”和“報業大王”。

胡文虎自言:“生平做事,向來為求有益大眾及良心所安,有一份力做一份事。”他一生熱心公益,慷慨輸將,捐巨款建學校、醫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八年抗戰期間,為抗日救國捐助現金逾3000 萬元,並號召海外華人華僑捐資過億,為全國之最,英國學者曾驚嘆這是“巨大的天文數字”!

胡泰興展示

胡泰興

“胡椒大王”胡泰興

胡泰興,祖籍福建省永定縣金豐裡(現下洋鎮)中川村,在馬來亞號稱“胡椒大王”,是永定華僑中下南洋創業的代表之一。

胡泰興父親胡育增於乾隆末年去檳城謀生,是當地大地主蘇格蘭人布朗氏所雇用的農業工人。后來,胡育增自己也開始種植胡椒,並逐漸擴大經營。19 世紀中葉在接手父親的產業之后,經過一番打拼,胡泰興不僅擁有大量椒園,還在鬧市區開設商行,積累了相聲的財富。由於在童年時期受過私塾教育,后又在大英義學學習英文,胡泰興精通中英文字,社交廣泛,加上平日又肯幫助僑胞,熱心社會公益,成為當地著名僑領,受到當地華僑的尊敬和愛戴。1883 年,檳城成立第一屆市議會,胡泰興當選為議員,是檳城華僑中第一個參加執政的人。為了紀念胡泰興,檳城有四條街道命名為“泰興路”。迄今為止,廣大華僑仍公認“泰興伯”是老一輩華僑的楷模。

胡子春展示

胡子春

“錫礦大王”胡子春

胡子春(1860—1921),祖籍福建省永定縣金豐裡(現下洋鎮)中川村,在馬來亞號稱“錫礦大王”。

胡子春父母早喪,與祖母相依為命。13 歲即隨鄉人遠渡馬來亞謀生。因出身貧苦,胡子春做事比常人勤奮,又加之秉性忠厚老實,得到礦主的賞識並把養女嫁與為妻,還慷慨贈送一座名為哈拿山的小山作為養女的嫁妝。據說,那位礦主曾經開採過這哈拿山,但是沒有發現錫礦石。胡子春得到這座小山后,雇用了幾個工人天天上山挖掘,奇跡出現了,這其實是一座品位很高的“錫米倉”!從此,胡子春精心打理這座錫礦山,業務日益興旺,最后擁有礦業機構30 余處,成為東南亞首屈一指的錫礦企業家,人稱“錫礦大王”。此外,還開辟了數千英畝的橡膠園和規模巨大的種植丁香豆蔻的“春園”。在最興旺的時候,胡子春的資產約有白銀一千萬兩,被稱為“中國的財神爺”。鑒於胡子春對開發馬來亞貢獻巨大,影響深遠,當時英國駐南洋參政大臣特封他為“太平局紳”,英皇也封他為礦務大臣。馬來亞怡保埠有一條“胡子春街”,是特為表彰其功績而命名的。

胡子春少年漂泊異邦,飽受祖國貧弱的苦難,因此救國熱情特別強烈。他捐巨款修鐵路,建海軍,辦學校,曾受到慈禧太后的接見,清廷先后封他為郵傳尚書、榮祿大夫、瓊崖督辦。但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以后,他對清廷越來越失望,加上受到孫中山在南洋所進行的革命活動的影響,與清廷日益疏遠,轉而積極支持國民革命,屢次以巨款資助孫中山。胡子春熱心興辦學校,尤令人欽佩的是在檳城創辦中華女學,這是南洋華僑婦女教育開天辟地的創舉。胡子春還非常熱心華僑公益事業。最為人稱頌的是創立“振武善社”,以宣傳和免費供應戒煙藥水,大力推動禁煙(鴉片),造福僑胞良多。此外,資助慈善事業,周濟同胞同鄉,被人稱為南洋的“孟嘗君”,連任霹靂州民政院議員和參事局參事十余年,在華僑社會中聲望日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