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品牌活動>>親情中華>>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之十九:南通華僑博物館
2017年11月20日09:51  來源:中國僑聯

江蘇南通華僑博物館,由南通市僑聯創辦,於2007 年9 月陳列開放,是我國非傳統僑鄉地區的首家華僑專題館,也是我國江浙滬地區唯一的華僑專題館。博物館坐落在環境優雅、綠蔭環抱的南通博物苑內,現有館舍是利用南通博物苑的一座歷史文化遺址建筑改造陳列。與中國人開辦最早的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各為一體,又相依相容,成為南通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與見証。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史料30000 余件,藏品2000 余件(套)。

中國近代女企業家董竹君

中國近代女企業家董竹君

南通,是中國非傳統僑鄉地區,在歷史上未有大批先民移民海外的現象。但南通獨特的地域位置與自然、社會條件,自近代開始發展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城”的社會、文化雛形。這裡文化底蘊深厚,社會教育事業發達,名人薈萃。從近代開始,南通人出洋西學,創辦實業,投身教育,開展文化交流,涌現出一大批華僑先賢與名人名家,他們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曾經畢生奮斗,同時為世界文明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深刻彰顯出中華民族兒女的勤勞奮斗與聰明才智,折射出華僑愛國和無私奉獻的偉大情懷。華僑博物館主要以南通籍華僑名人、杰出人物生平事跡為展陳主題,通過人物業績介紹與實物見証,凸顯南通籍華僑華人精英薈萃的人文亮點,成為透視南通深厚文化底蘊的一個窗口。同時陳列海外同鄉會、歸國華僑、新華僑等社會群體的史料與展品,反映南通“新僑之鄉”的社會面貌。

中國僑聯主席林軍聽取講解

中國僑聯主席林軍聽取講解

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已接待海內外參觀者30 萬人次,積累觀眾留言數以千計條。成為中國僑聯、南通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也是中國僑聯、江蘇省僑聯的“國際文化交流基地”、“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基地”。

國際神探李昌鈺博士在參觀南通華僑博物館

國際神探李昌鈺博士在參觀南通華僑博物館

作為中國“文博之鄉”,南通市人民政府對文博事業發展十分支持。在政府的支持下,南通華僑博物館新館規劃已經落實。未來新館面積為3500 平方米。海內外僑界人士對南通華僑博物館發展給予熱情支持,博物館接收到海內外僑界人士的大量捐贈基金。不久的將來,新的南通華僑博物館將與觀眾面世。

印尼前駐華大使參觀博物館

印尼前駐華大使參觀博物館

2009 年,南通華僑博物館發生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南通市僑聯接待了回鄉省親的華僑王慧琴女士,她是一位旅居斯洛文尼亞的華人畫家,當聽說市僑聯剛剛成立了一個華僑博物館的消息后,她十分興奮,希望立即前去參觀。在南通華僑博物館館內,集中陳列展示的是旅居海外的文化、教育界華僑先輩的生平事跡。在我們逐一進行介紹時,王女士被蔣希曾先生的事跡深深感動了。蔣希曾從青年時期就開始投入“五四”運動,大學畢業后,他投身革命政府。孫中山逝世以后,由於被猜忌,蔣希曾被迫流亡美國。他雖然以“留學”的身份去了美國,但實際以文學創作、街頭演出的方式,繼續從事著共產主義宣傳活動,因此曾受到國民黨

的通緝,也兩度遭到美國移民局的關押。后來,出版商不再出版他的文學作品,迫於生計,他隻好改行進入好萊塢從事職業表演,直至晚年離世。他的文學作品和戲劇、電影等,介紹了那個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與革命思想,讓美國人民來了解中國。蔣希曾一生未婚,歷經坎坷,卻被美國當代文學界稱之為中美文化交流的先驅者。王女士目睹著這位先輩的早期文學作品、親眼觀看主人公當年參演影視劇的角色表演,她陷入默默的沉思之中。

事后,王女士告訴我們,她從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畢業后不久就去了南斯拉夫。因為前南斯拉夫是東歐最發達的地區,歷史文化悠久,東西方文化的碰撞比較頻繁。在那裡,她刻苦鑽研藝術創作,卻忘記了自己其實也是一個國際文化交流的使者。蔣希曾先生的生平事跡,啟迪了王女士的心靈,點燃了她從事中南兩國文化交流的工作激情。

2003 年,當地的一家博物館和王慧琴聯系,稱當地有一個已故的天文學家馬可波羅(中文名為劉鬆齡)正值誕辰300 周年,請王慧琴用中國書法為故居題字。王慧琴了解到,這位斯洛文尼亞先輩早在200 多年前就到中國傳授歐洲的先進文化技術。通過參觀劉鬆齡故居,王女士全面了解了這位東方使者的經歷。原來,這位先輩早在1744 年,經由葡萄牙出發,歷經3 年到達中國北京,以后進入了中國清代的紫禁宮,掌管著天文台,做了20 多年觀察天象、制定歷法的官員,成為欽天監的監正(三品官),並在中國生活、服務了長達36 年。 她被劉鬆齡的故事一下子迷倒了。為了向更多斯洛文尼亞人介紹這位出征東域傳授西方文化技術的先輩人物,她通過各種歷史史料的查閱、比照,制作了一個劉鬆齡的畫像。這個消息被斯洛文尼亞國家禮賓司知道后,立刻引起了他們的關注和重視。當年,斯洛文尼亞國家總理正要訪問中國,國家禮賓司正在琢磨如何選擇總理訪華贈送的國禮。禮賓司覺得一個華人畫家畫了一個斯中友誼交流的第一人,很具有兩國友誼的象征,便很快找到王慧琴,以劉鬆齡油畫像為人物藍本,用現代技法制作出斯洛文尼亞的國禮。在斯洛文尼亞國家總理訪問中國時,作為他們的國禮贈送給我國國家領導人。同時,王慧琴又把劉鬆齡的創作作品,制作成影像視頻,讓訪問團拿到北京進行展演,媒體紛紛以“斯洛文尼亞發現了馬可波羅一樣的人物”這樣一個醒目主題,加以大幅報道與宣傳,頓時把一個“東方使者”的故事,傳遍了中斯兩國,提升了兩國間的友誼關系。

外國留學生在博物館當志願者

外國留學生在博物館當志願者

2009 年,王慧琴申請歐盟文化教育項目,被列入25 個國家中的11 個歐盟文化教育項目,而且還代表斯洛文尼亞參加了在中國舉辦的首屆亞洲歐洲文化節。2010 年,世博會在中國上海舉辦,王女士向斯洛文尼亞國家旅游部、文化部提出建議,由她與有關藝術機構合作,創作一部以“中斯交流第一人——劉鬆齡”傳奇一生為題材的多媒體舞台劇,在世博會舞台上進行演出。她的創意立即得到了籌備機構的贊同,並很快獲得政府部門的批准。在她的精心策劃下,這部舞台劇獲得中外觀眾的喝彩,成為世博會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的一個亮點。一系列的創意和創作,讓她親身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魅力和影響力。2013 年,王慧琴推出了《紫禁城裡的斯洛文尼亞人——劉鬆齡》畫冊,獲得了斯洛文尼亞文化創新獎。圍繞這一人物題材,她先后做成了英文書籍、版畫、網頁,設計出劉鬆齡郵票、劉鬆齡電話卡,在歐洲掀起了一個“劉鬆齡人物”的宣傳旋風。她深有感觸地對我們說:“故鄉南通的華僑博物館,給了我藝術事業的人生啟示。我們的華僑先輩從事文化傳播事業何其艱辛,一個歐洲的‘東方使者’要用三年的時間才能來到中國,而今天我們用一盤DVD、一個電話卡、一張郵票,就把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友誼融合起來,我們要用這種現代方式不斷擴大中外文化交流的空間。”她正計劃在聯合國申請以劉鬆齡名字命名紀念日,通過設立這個紀念日,在國際社會倡導東西方文化互融,不斷促進國家間的交流合作與和平友誼。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