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華裔名廚譚榮輝:中餐是維系華人社區的紐帶之一
2018年04月28日16:19  來源: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4月28日電 據《歐洲時報》英國版報道,33年前,一檔名為《譚榮輝的中國烹飪》的電視節目在BBC2台播出,瞬間風靡全英倫。譚榮輝借此從一位唐人街華二代成為當時很多英國人心中中餐的代名詞。

維系華人社區的紐帶之一就是食物

譚榮輝1949年5月出生在美國芝加哥,他的父母在前一年剛剛從廣東來到這裡。他的整個童年都在唐人街度過,直到6歲都隻會說廣東話,直到上小學,譚榮輝才開始正式學習英文。

在2012年BBC美食紀錄片《發現中國:美食之旅(Exploring China: A Culinary Adventure)》當中,他將廣東稱為自己的“精神故鄉”。譚榮輝用“艱難”形容上世紀50年代華裔在美國的生活,生活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歧視。但唐人街是所有孩子們的“避風港”,而維系華人社區的紐帶之一,就是食物。他直言,和中國一樣,如今世界各地的唐人街相比60多年前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也反映在華人移民的成分當中,也反映在唐人街的改變裡。

我呈現的菜品全部是當場做出來的

11歲時,為了不讓他到處去玩,譚榮輝的媽媽把他送到叔叔的餐館幫忙。他的爸爸在他出生8個月的時候就去世了。對於年幼的譚榮輝來說,叔叔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父親的角色。“那是芝加哥唐人街最成功的餐廳,我叔叔是一個很成功的商人,他的菜譜超越了那個時代。他曾經去台灣學習中餐,然后把經驗帶回美國。他對食品質量要求很高,因此他的餐廳無論是對華人還是外國人都有很強的吸引力。”

之后5年的后廚工作經歷讓他積累了豐富的中餐經驗,但也讓他開始對餐廳工作感到厭倦。16歲時,譚榮輝遠走加州求學,“因為我隻想離廚房遠一點”。

大學期間,他曾經前往法國學習一年。回到加州之后,由於缺錢,他利用一個周末在一個朋友的餐廳裡教意大利菜。“活動很成功,一個周末的工作賺回了兩個月的房租。緊接著我們又舉辦了第二次。朋友問我是否可以教一教中餐,我說:‘當然,我閉著眼睛都會。’”

教人做中餐的經歷讓譚榮輝意識到,自己厭倦的只是餐廳后廚的生活,而他真正喜歡的,“是為小范圍的朋友做飯。”后來,他開始在加州烹飪學院授課,並出版了一本中餐書籍。

1984年,他受邀到英國為BBC拍攝了那部為英國人打開中餐之門的《譚榮輝的中國烹飪》。說起在BBC的拍攝經歷,他認為成功原因在於“真實”。“當時的飲食節目演示完過程后,會拿出之前做好的樣品。但我呈現的菜品全部是當場做出來的,拍攝的時候攝影師甚至會要求我做得慢一點以填滿節目時間。但我會說:‘沒辦法,這就是中餐’。”

譚榮輝說,BBC節目播映的時機非常合適,滿足了很多人對於中餐的好奇和想要自己嘗試的想法。同時,他也毫不諱言拍攝的困難:“那是我第一次做電視節目。事實上過程非常痛苦,帶給我很大創傷,以至於我在之后十年都沒有拍攝新的節目。”

西方人正在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文化和飲食

作為30多年來在全世界推廣中餐的領路人,很多人希望了解在他看來是否存在“西式中餐”和“中式中餐”兩個截然不同的品種。

譚榮輝認為,首先需要理解中西文化差異,以及因此而帶來烹飪方式的區別。他舉例說,中餐不使用烤箱,但在西方,慢慢烤是一種傳統。這是由於自古以來缺少燃料,因此中餐需要快速將食物煮熟,這就造成了中國人和西方人煮飯方式的根本不同。

“最好的了解方式就是交流。”譚榮輝說,自己即將出版一本新書,並希望利用這本書的版稅為中英兩國學生設立獎學金,鼓勵他們到對方國家訪學。而對於中餐海外推廣的討論,他認為“標准化”不符合中餐的規律,也並不是向西方人推廣中餐的必要條件。

 

 

(責編:宗哲、任雨諾(實習生))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系轉載,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並非用作商業用途,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如果您認為轉載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刪除相關內容。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