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8華語辯論世界杯在北京落幕。此次比賽吸引了1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所高校。其中,有幾支來自海外的代表隊格外引人注目。這些海外大學代表隊的辯手由外籍華人學生和從小赴外求學的華僑學生共同組成。他們在華語辯論賽中學習中華文化,也借推廣華語辯論在海外傳播中華文化,譜寫了中華文化海外傳承的青春組曲。
結中華文化之緣
“馬來西亞建國中學有舉辦華語辯論賽的傳統,第一次看完比賽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初三遇到我的辯論賽教練,他是我人生的伯樂。參加華語辯論賽讓我收獲頗豐。”馬來西亞籍華裔陳詠開,是中國一檔熱門網絡辯論節目裡小有名氣的辯手。在他心裡,與華語辯論的結緣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馬來西亞是海外華人最多的國家之一,華文教育在此落地生根,枝繁葉茂。馬來西亞全國中學華語辯論賽和全國大專華語辯論比賽,是當地頗具影響力的華語辯論比賽,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馬來西亞華人學生報名。華語辯論是馬來西亞華文學校教授華文、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手段。
土生土長的馬來西亞華人陳詠開,從小就在華文學校結識了華語辯論,也因此愛上中華文化。
首創於1993年的國際大專辯論會,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國際知名的漢語文化品牌,在全世界擁有廣泛的影響力。
來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代表隊的李子姜和墨爾本大學代表隊的吳雨薇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國際大專辯論賽是自己對華語辯論產生興趣的起點。澳大利亞華人約佔澳總人口的3.9%。從小就跟隨父母移民海外的李子姜和吳雨薇,身邊都是藍眼睛的澳大利亞白人和隻會說英語的華裔同學,很少有機會可以在中學說中文,遑論用中文辯論。
直到進入大學,他們才有機會接觸並嘗試華語辯論。“華語辯論真的很酷”,吳雨薇忍不住揚起了嘴角。在大學裡,他們加入華語辯論社,策劃與中華文化相關的辯題,組織全校乃至全澳華語辯論比賽。華語辯論,給這群年輕的華二代提供了一解中華文化“相思之苦”的絕佳渠道。
播中華文化之種
一語“辯”世界,一語“變”世界。
華人辯手散落世界各地,同懷一顆赤子之心,共有一份中華文化之情。
“華語辯論是當地人了解中華文化的窗口。”李子姜說。“當我們以華人身份發聲時,無形之中就在傳播中華文化。通過華語辯論,當地人會認識到華人社會的一些想法。”陳詠開表示。
“華語辯論賽是打破當地人對華人固有印象的一個很好的機會。辯論是思辨的過程,觀眾看華人辯手從不同角度解讀辯題、輸出觀點的過程,其實也是了解和學習中華文化的過程。”吳雨薇說,“中文是很美的語言,聆聽華語辯論本身就是一次完美的聽覺享受。”
這些身處海外的華語辯手,始終抱持對華語辯論、中華文化的滿腔熱情,為華語辯論的推廣不遺余力。
就讀於耶魯大學的龐穎,本科時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辯論隊的主力,先后主辦了六屆中學生辯論營和五屆獅城杯中學生華語辯論賽,注重培養每一位隊員的辯論水平,盡可能地為每一個隊員創造和提供參加辯論賽的機會。
吳雨薇所在的墨爾本大學辯論隊,曾多次舉辦澳大利亞華語辯論錦標賽、“信為杯”維州高中生辯論賽,吸引中文愛好者,讓更多當地人進入中華文化圈,學習和使用中文。
已有9年華語辯齡的陳詠開,平時也在一些辯論比賽和節目中擔任導師,盡己之長,培育一些優秀的辯手。
龐穎開心地看到:“越來越多的新加坡中學開始建立辯論隊,常規的辯論賽數量在增加,邀請華人作辯論指導的需求也在增長。”
愛中華文化之美
對華人身份的自豪,對中華文化的喜愛,是華語辯手們熱情參賽的動力。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代表隊的成員陳之禾在採訪時回憶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4年訪問堪培拉,在澳華人自發組織歡迎團體的故事。“當時很多華人連夜乘坐巴士從澳大利亞其他城市趕往堪培拉”,陳之禾說,“這種血緣和文化上的聯系是割不斷的。”李子姜則表示,自己在國外旅行被問到來自哪裡時,會習慣性地回答是中國人。華人的身份,深深地烙刻在了這些年輕的華語辯手身上。
愛辯論,其實愛的是中華文化。“我很喜歡中國,很喜歡中國文化”,吳雨薇坦言,“參加華語辯論賽,而不是英語辯論賽,本身就代表著我們對中華文化的喜愛。”
辯論不僅是縝密邏輯的對撞和華麗辭藻的對決,比拼的更是文化素養和知識儲備。參加華語辯論賽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習和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這次華語辯論世界杯告訴我,語言的技藝是可以不斷精進的。賽事准備中對諺語、俗語的查找讓我們加深了對中華文化的了解。”龐穎談到。
吳雨薇在准備某次華語辯論賽時,曾發電子郵件向墨爾本大學的老師請教。她字裡行間所透露出的中華文化特有的思維方式,讓這些長期浸淫在西方文化中的澳大利亞學者甚為好奇。在郵件往來之間,中西文化的對話便悄然發生。“辯論是交流不同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過程,即使在賽場之外,也是如此。”吳雨薇不禁感慨。
未來,這群鐘情華語和中華文化的華裔青年,定會把中文這種美麗的語言,連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道,播撒在不同的國度。(曾繁強 王希 劉雨溪)
(責編:宗哲、任雨諾(實習生))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系轉載,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並非用作商業用途,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如果您認為轉載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