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華媒:歐美主流社會的道歉 華人等了百年
2018年04月25日11: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僑網4月24日電 當地時間4月22日,加拿大溫哥華市府、市議會在華埠就歷史上排華政策和歧視政策公開道歉。歐洲時報網刊發文章稱,這句遲到了逾百年的道歉,讓溫哥華華人濕了眼眶,更慰藉了全體華僑華人的心。歐美主流社會的道歉,華人等了近百年。

  文章摘編如下:

  從被長久遺忘無人問津到如今紀念和憑吊,近年來,歐美主流社會對於華人歷史的態度正發生著巨大的轉變,華人的歷史身份得到認可,他們對於歐洲所做出貢獻也被人們所贊頌。這些,離不開華僑華人通過多年不斷的努力打拼,逐漸贏得當地主流社會的尊重。也離不開中國近些年發展強大,在世界舞台上的影響力的顯著提升,成為海外華僑華人的堅實依靠。

溫哥華市長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中)代表市府就該市歧視華人的歷史向華人社區正式道歉。<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記者 余瑞冬 攝
溫哥華市長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中)代表市府就該市歧視華人的歷史向華人社區正式道歉。記者 余瑞冬 攝

  溫哥華就排華歷史正式道歉

  4月22日,在加拿大溫哥華市的唐人街的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舉行了一場特別會議。

  會議現場,聚集了500多名華社民眾和各族裔代表,站在講台上的,是溫哥華市長羅品信,在眾人的注視下,他代表市府對華人曾經在這裡遭受歧視的歷史,正式向華人社區道歉。

  在Robertson的道歉信中,他承認是溫哥華歷史上黑暗和艱難的時期,華人在這裡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經歷了數不清的磨難。

  今天,溫哥華終於承認了自己當初對華人犯下的錯誤,表達了自己由衷的歉意,並對華人們對這個城市和國家所做出的貢獻,表達真摯的感謝。

電影《鐵路》2009年在加拿大首映,作為鐵路華工的后裔及曾繳交過人頭稅的加拿大鐵路華工基金會名譽會長盤佔元,看著電影海報大有感觸。(圖片來源:加拿大《明報》)
電影《鐵路》2009年在加拿大首映,作為鐵路華工的后裔及曾繳交過人頭稅的加拿大鐵路華工基金會名譽會長盤佔元,看著電影海報大有感觸。(圖片來源:加拿大《明報》)

  考慮到許多早期在溫哥華謀生的華人都來自廣東台山一帶,Robertson用英語朗讀道歉信的同時,前華裔市議員吳美琪、余宏榮分別用廣府方言和四邑方言宣讀了中文版本。

  道歉發表完畢后,台下的500多名觀眾紛紛激動地站起了身,台下掌聲雷動,經久不息,其中許多人更是紅了眼眶,留下淚水。

  100多年過去了,華人們終於等到了這一聲道歉。

  紅色楓葉下埋藏著華人的血淚史

  加拿大的排華歷史,要追溯到上個世紀。

  中新網報道,19世紀后期,先后有1.57萬名華工參與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就是這條橫貫美洲大陸的鐵路連通了加拿大東西兩岸,促進了加拿大經濟的發展,卻也成為一代華人的噩夢。因為工作條件艱險,4000多人客死異鄉。有人說,太平洋鐵路每一公裡的枕木下,都有一個中國勞工的亡魂。

  鐵路建成后,所有進入加拿大的華人都被征收人頭稅,以阻擾華人移民。而人頭稅的金額也從開始的50加元,之后猛增到500加元,相當於當時一位華工兩年的工資。據統計,從1885到1923年,加拿大政府共向華人征收總計2300多萬加元的人頭稅。1923年,加拿大聯邦政府頒布《排華法案》,終於使移民的大門徹底對華人關閉。

  而溫哥華在1886年4月6日正式立市開始,便與反華排華活動結下“不解之緣”。1886年至1947年間,溫哥華實施多項涉嫌歧視華人的政策,例如:剝奪華人的投票權及公民權利、限制華人移民、限制華人在若干領域的謀生機會,在房屋及公共場所實施針對華人的隔離政策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加拿大華人備受壓迫、歧視的情況,竟通過一場戰爭被間接改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加拿大打壓華人,甚至在參加二戰時,加拿大華人最多的卑詩省省長帕托洛仍致信聯邦政府,因擔心華人在戰后獲得更多政治權利,反對其加入加拿大軍隊。

  然而,當華人以志願兵的方式加入加拿大軍隊后,他們大多不懼危險,主動要求被派往海外作戰。最終華人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戰績,贏得加國人民的尊重。

  1947年,加拿大正式廢除《排華法案》,並宣布停止種族歧視政策,批准華人獲得完全的公民權。同年2月,6名曾在加拿大軍中服役的華人作為代表,接過了加拿大公民証書,成為加拿大華人歷史上一個值得銘記的時刻。

1919年中國勞工在一片廢棄的炮彈殼之中。(圖片來源:威廉·詹姆斯·霍金個人收藏,版權歸約翰·德·路西所有)
1919年中國勞工在一片廢棄的炮彈殼之中。(圖片來源:威廉·詹姆斯·霍金個人收藏,版權歸約翰·德·路西所有)

  一戰華工:被歐洲人遺忘的軍隊

  同樣的事情也曾在歐洲大陸上發生過。2017年底,在英國第四頻道播出了一部名為《英國被遺忘的軍隊》(Britain's Forgotten Army)的紀錄片。

  紀錄片講述了1917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來自中國的超過14萬勞工陸續到達歐洲戰場,援助深陷一戰戰場的英法聯軍。他們的工作除了運輸物資、建設防御工事外,還包括填彈坑、清除地雷等,期間近兩萬人死亡或下落不明。

  然而,戰爭結束后,中國勞工的貢獻卻被歐洲選擇性遺忘。新華社報道,一戰后,英國各地先后建了6萬多座戰爭紀念碑,其中有紀念德國人,甚至還有紀念動物的,但唯獨沒有一座專為華工建立的紀念碑,直到100年后的今天才重見天日。

  2017年11月15日,一戰華工青銅紀念雕像在比利時西部與法國接壤的波普林格市正式落成。圖為中國駐比利時大使曲星與波普林格市市長德雅蓋共同為雕像揭幕。(圖片來源:中新社)

  2018年11月,歐洲各國將迎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百年紀念。從去年開始,歐洲各國都在以各種形式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然而與往年不同的是,一戰中一群特殊的人--華工時隔百年之后終於被歐洲主流社會所承認。

  中新社報道,2017年11月15日,三座青銅紀念一戰華工的雕像在曾經的主戰場比利時矗立,供后人緬懷憑吊。

法國本土誕生首位華裔國會議員陳文雄。(圖片來源:歐洲時報記者張新 攝)
法國本土誕生首位華裔國會議員陳文雄。(圖片來源:歐洲時報記者張新 攝)

  積極融入 海外華人用自身努力爭取尊嚴

  華工的貢獻被長久遺忘,除了當局為塑造本國軍人的“光輝形象”外,也不乏種族歧視的影響。調查中國勞工歷史的第四頻道記者丹尼·巴克蘭(Danny Buckland)就承認,對中國勞工的刻意忽視,是一種種族歧視的行為。

  如今,華僑華人通過百年來不斷的努力打拼,逐漸贏得當地主流社會的尊重。百年之后,華人已經成功由過去被歧視和剝削的對象轉變為被主流認可的“貢獻者”,而這背后,是幾代華人積極融入當地社會、不斷尋求自身發展的努力。

  近年來,華人的身影活躍在歐美多國政壇。2017年1月31日,美國華人趙小蘭宣誓就職美國第十八任交通部長,成為首位兩度進入內閣的華裔女性。2017年6月8日,英國華裔麥艾倫以近六成的得票率高票當選國會議員,成為了第一位成功連任的華裔國會議員。隨后,當地時間6月18日,法國華人陳文雄在議會選舉第二輪投票中獲勝,成為法國本土首位華裔國民議會議員。

  中國崛起讓華人有自信追求歷史真相

  歷史,永遠都是強者在書寫。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一戰期間,歐洲的畫家們為期待戰爭勝利而制作了名為《戰爭萬神殿》(Pantheon de la Guerre)的巨幅壁畫。雖然原跡已經不存在,但藝術史學者馬克·勒維奇(Mark Levitch)卻通過留存下來的縮小版畫冊研究發現,美軍的形象是在1917年被臨時加上的,而因此被“犧牲掉”的,正是中國勞工的部分。

巨幅壁畫《戰爭萬神殿》中,美軍的形象是在1917年被臨時加上的,而因此被“犧牲掉”的,正是中國勞工的部分。(圖片來源:BBC視頻截圖)
巨幅壁畫《戰爭萬神殿》中,美軍的形象是在1917年被臨時加上的,而因此被“犧牲掉”的,正是中國勞工的部分。(圖片來源:BBC視頻截圖)

  法國德斯戰場博物館的史學家Dominiek Dendooven認為,這代表著當年一個殘酷的現實:20世紀初的中國,在軍事、經濟、外交等各方面都是“弱國”,這才連壁畫上的一個角落都被隨意侵佔。

  百年后,新的中國正在高速崛起,綜合國力的全面提升為海外華人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也促使海外華人社會地位上升,海外華人更加有自信去追求歷史的真相。緬懷歷史不是為了“記仇”,而是為了寬容。隻有勇於承認曾經犯下的過錯,才能更好地向前看、向前行。


(責編:宗哲、任雨諾(實習生))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系轉載,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並非用作商業用途,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如果您認為轉載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刪除相關內容。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