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秘魯僑胞:從契約華工到文化使者
2018年04月19日11: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和世界上大多數唐人街一樣,秘魯首都利馬的唐人街入口處,豎著一座紅綠配色的中式牌樓,上面是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字,牌樓周邊約一平方公裡的街面屬於唐人街。街面上中餐館、雜貨店、藥店、銀行一家挨著一家,挂著中文和西班牙文的招牌,只是看不見多少華人面孔。

  “現在的唐人街,華僑華人大多當幕后老板,雇別人給自己打工,騰出手來做更大的事業。”當地僑領告訴我們。

  勤勞智慧 貢獻至巨

  秘魯是華僑最早到達和聚居數量最多的拉美國家之一。秘魯全國有中餐館5000家,僅首都利馬就有3000家。秘魯人稱中餐館為chifa,即廣東話“吃飯”的發音。

  據文獻記載,華人大規模來到秘魯始於19世紀。19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有三四十萬契約華工輸入拉美,其中相當一部分人來到秘魯,其境遇“與秘魯從前的奴隸相似”。這些華工大多來自中國的福建、廣東一帶,主要從事修筑鐵路、開採礦山等繁重的體力勞動,生活條件艱苦,社會地位低下。在卡亞俄港,矗立著一座華人抵達秘魯的紀念碑,碑文如下:“謹此紀念抵達此一美麗海岸之華人移民先鋒,由於彼等之努力及奉獻,對秘魯農業、鐵路興建、鳥糞開採及其后之商業發展貢獻至巨,進而促進秘魯之繁榮興盛。”

  滄海桑田,今非昔比。憑借自己的勤勞與智慧,秘魯華僑華人逐漸融入當地社會,為住在國發展作出貢獻,社會地位有了明顯改觀。秘魯華人的參政率在拉美國家中是最高的,不少華人進入政界高層。秘魯華人對當地經濟的發展也貢獻良多,戴宗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於1918年由香港赴秘魯,1942年發明“平面彎形引水法”,解決了秘魯北部沿海旱地種植缺水問題,把秘魯北部變成全國第一產米區。1963年,他又創辦種植水稻技術中心,把當地水稻單位面積產量提高了3至5倍。1968年,秘魯議會向他頒發了獎狀和勛章,以表彰他在農業方面的貢獻。

  通商惠工 維護僑益

  秘魯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華僑華人社團——中華通惠總局位於利馬“唐人街”的中心地段。走入通惠總局,仿佛走入時空隧道:滿目都是中國字,滿眼都是華人,供桌上擺放著祖宗牌位和清政府首任秘魯公使鄭藻如的畫像,青花瓷香爐青煙裊裊。通惠總局主席梁順介紹說:社團是1886年鄭藻如奉清光緒皇帝御頒聖旨成立,取名通惠總局,意在“通商惠工”。宗旨是總理秘魯華僑的慈善公益事業,促進華僑互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維護華僑權益。

  梁順祖籍廣東開平,1984年來到秘魯,從餐飲業做起,事業不斷擴展。他介紹起通惠總局的事跡如數家珍:清末年間,總局籌捐大宗款項,遣送貧老華僑回國,在廣州市設立秘魯華僑安集所,收容歸國老華僑。近幾十年來,總局堅持開設免費診所,為貧老華僑華人服務﹔為新移居的華僑舉辦西班牙語補習班、為華裔辦中文學習班……總局一樓大廳的十幾個玻璃書櫃裡,裝滿了國學、歷史、文化、藝術等中文圖書,免費向僑胞開放借閱﹔還特設律師、會計師免費咨詢服務處,為僑胞排疑解困。對外,通惠總局經常與政府有關部門交涉、會談,為僑胞爭取平等權利和待遇。

  “2018年,總局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建立一家屬於僑胞自己的醫院,這是數代華僑華人的心願。”梁順說。經過多次溝通協商,通惠總局已與利馬自由區達成協議,后者將劃撥一塊5000平方米的土地作為建立華人醫院的基本用地。加強華文教育是通惠總局的另一個著力點。梁順說:秘魯華僑家庭的子女因父母平時工作繁忙,普遍缺乏中文學習環境。總局將加大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重新打造歷史悠久的僑校,建立傳播中華文化的基地。

  愛國愛鄉 華社之光

  2016年,在第八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上,通惠總局獲選全球十大“華社之光”社團。這是通惠總局和全體旅秘僑胞的光榮,也是對秘魯僑社凝聚力和愛國愛鄉傳統的高度肯定。

  抗日戰爭期間,秘魯各地僑團在中華通惠總局的領導下,聯合成立了“秘魯華僑抗日籌餉總會”,並在秘魯各埠設立分會,組織僑胞為抗日捐款100多萬美元。

  多年來,除了努力回饋當地社會,旅秘僑胞也積極在家鄉捐資興學、回饋桑梓。華僑華人既是中秘文化交流的使者,也是中秘經貿往來的橋梁。每年都有大量秘魯商人來中國參加廣交會等經貿活動,華僑華人或是親身參與,或是為秘魯商人赴華牽線搭橋,在促進兩國投資、貿易發展方面功不可沒。

  “這些年,我們親身感受到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享受了祖國發展帶來的‘紅利’。強大的祖國,永遠是我們僑胞牢固的靠山。”梁順說。


(責編:宗哲、任雨諾(實習生))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系轉載,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並非用作商業用途,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如果您認為轉載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刪除相關內容。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