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中國學生談留學收獲:走出溫柔鄉獨立是最大的成長
2018年04月16日18: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260

 

留學為我帶來了什麼?

來自教育部的最新數據顯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519.49萬人,目前有145.41萬人正在國外進行不同階段的學習和研究。2017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大關,達60.84萬人,同比增長11.74%,持續保持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地位。

對出國留學人員來說,從留學收獲的維度上看,個體收獲各異,但“朝著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前進”是大家的共識。

“獨立”:最大的成長

5年前,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出發閘口處,小陶的母親看著女兒的背影越來越遠,“心裡擔心極了”,因為這是小陶第一次離家遠行。內向的女兒是否能適應英國的學習節奏,是否能料理好自己的生活……這些問題一直盤旋在她心中,直到女兒畢業歸來。

已經工作的小陶回望自己的留學經歷,認為最重要的收獲是獨立生存能力的增強。“身處異鄉,沒了家人的照顧,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解決。”小陶說,“我自己找過房子,和房東討價還價﹔找過學校負責人,為了繳費問題……這些在以前我不擅長的溝通問題,我都一一面對並解決了。之前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留學之后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剛剛從墨爾本大學碩士畢業的馬素湘也清晰地記得,為了省錢,自己曾購買家具零件。“大到床和桌子,小到椅子和台燈,花了3天時間,終於把所有家具都組裝完成。用超市購物車運過冰箱,也曾用大型垃圾桶運過洗衣機……似乎每一樣東西的置辦過程,都是一部‘血淚史’。”馬素湘說,正因為有這樣的留學過程,才讓自己真正地變得獨立。

“獨立”是海外學子總結留學收獲時使用的高頻詞。就此,相關留學專家認為,隨著留學低齡化趨勢的發展,在父母溫柔鄉中長大的一代走出了國門,對這些學生來說,學習、生活的日漸“獨立”確實是最大的成長。

“思辨”:拓寬了視野

在海外學子中,除了研究生外,還有得益於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發展而出國訪學交流的學者。他們是國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骨干力量,訪學經歷於他們的意義,是在求學的同時,可以用比較的眼光,觀察、評鑒進而對中外學術環境、成果做出客觀的評價,並在回國后運用於教學中。

在法國裡昂訪學的孫老師表示,訪學期間,在專業領域進行了大量閱讀和資料收集,不僅開闊了知識視野,而且反思既往,吐故納新﹔其次,與眾多杰出學者結為同事,開展學術交流,舉辦學術講座,交換思想,砥礪學術,增進了解和友誼。

在英國牛津大學訪學的楊老師在接待導師的課題研究中,獨立承擔了一個子課題。這一機遇讓他能從選題開始,就與導師和課題組成員討論。“從擬定研究方案、採集標本、樣本處理、實驗室分析、數據收集,到撰寫論文,我都認真准備,充分思考,體會接待導師如何提出問題、設計方案、開展研究和解決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從中,我對中外研究現狀有了比較,對學術前沿有了把握,這對自己未來的學術走向影響很大。”他說。

“堅持”:未來更清晰

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批判精神,求同存異,化解沖突,是出國留學所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和重要收獲。

留學英國的小悅認為,夾在中外文化之間,有沖突也有和解,但在適應留學地文化的過程中,會接納新的文化元素,也會堅持自己固有的文化元素。接納新知和堅持本身就是一種成長,會讓自己反思,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讓自己對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規劃。

畢業於英國皇家北方音樂學院的許瀚也認為,在跨文化學習中,堅持自己的觀點,保持批判精神,也是適應新的文化氛圍的一部分。

交流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甚至多邊的互動。因為海外學子的主動交流,他們身邊的同事和周圍的朋友甚至改變了對中國的固有印象。

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訪學的周利明就堅持在訪學期間最大限度地參與學校活動,用中國水墨在佛羅倫薩國立美術學院寫生,使得當地的教授對中國水墨和西洋畫技巧,“越來越有比較的興趣了”。(趙曉霞)

 

(責編:宗哲、任雨諾(實習生))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系轉載,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並非用作商業用途,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如果您認為轉載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刪除相關內容。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