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華裔科學家李飛飛:讓機器擁有分辨事物的“眼睛”
2018年04月13日16: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很難有一項科技的發展像人工智能一樣令人既期待又不安。若機器擁有了“自主意識”,人類將面對一個怎樣的世界?在各類科幻作品中,人們的探討層出不窮。

  和天馬行空的文學想象不同,有著“AI女神”之稱的華裔科學家李飛飛對此的回答嚴謹又冷靜:“人工智能發展剛剛起步,現階段機器所能完成的任務很簡單,距離文學藝術的想象還非常遙遠。”

日前,由鳳凰衛視等主辦的“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北京頒獎。憑借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巨大貢獻,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谷歌雲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李飛飛成為科學研究領域的獲獎人。

  在頒獎現場,李飛飛謙遜地表示“受之有愧”。她說:“如果把人類科學的歷史比作一條長河,我只是這條長河裡的一滴水,非常幸運有前輩在引領我們向前走。”

  事實上,李飛飛的大名在AI界幾乎無人不曉。她所從事的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領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致力於讓機器“看見”和識別物體,並推斷物體的立體形狀,甚至理解事物之間的關聯,人的情緒、動作及意圖。

  大千世界,視覺信息五花八門,讓機器“看懂”並非易事。為此,李飛飛於2007年發起ImageNet(圖像識別數據集)計劃,為計算機圖像識別建立起龐大的數據庫。目前ImageNet已擁有上千萬張經過人工篩選、標注的圖片。

  自2010年至2017年每年舉辦的ImageNet物體識別競賽,吸引了全球頂級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參賽者。這項賽事致力於裁決出哪種算法能以最低的錯誤率識別出數據集中的圖像,被許多人稱為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奧林匹克”,極大地推動了該領域向前發展。

  ImageNet計劃也讓李飛飛成為了人工智能領域的“明星”。回望來路,這位如今被業界聚焦的科學家卻有著坎坷的成長經歷。

  李飛飛於1976年生於北京,16歲隨父母移民美國。她從零開始學習英語,為了籌集學費,她在餐館端過盤子、當過清潔工,也開過洗衣店,日子過得艱辛但不失尊嚴。“我並不為這些而感到不安,因為我的父母也同樣在努力工作,我們只是想在這裡生存下去。”

  1995年到2005年,李飛飛先后求學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理工大學。博士畢業后,她選擇了當時並不被看好的計算機視覺領域。在ImageNet計劃啟動時,由於研究冷門,研究經費嚴重不足。最困難時,她曾笑言為“重開洗衣店籌措經費”。

  外界常給李飛飛貼上“逆襲”“勵志”的標簽。她自己則在受訪時說:“人生最大的挑戰其實是不辜負你最大的潛能,又不辜負你身上的責任,以及誠實面對你自己內心所希望追求的事業。”

  人工智能學科的發展不過近60年歷史,但公眾對其發展前景空前關注。人工智能的未來在哪裡?和人類的未來會發生怎樣的交互?李飛飛認為:“不論機器變得多麼智能,它所反映的、代表的將是我們自己的價值觀”。

  “人工智能是一門非常年輕的科學,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它將持續發揮生命力。”李飛飛期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該領域,把以人為本的精神帶給未來科技,讓人工智能“散發溫暖”。


(責編:宗哲、任雨諾(實習生))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系轉載,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並非用作商業用途,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如果您認為轉載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刪除相關內容。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