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澳大利亞僑商鐘堅:做中澳技術合作孵化器
2018年04月12日11: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65

鐘堅,“80后”,澳大利亞皇家理工大學計算機博士,現定居墨爾本。澳大利亞嘉源地產、澳大利亞嘉源創新孵化器總裁。

  

回歸:

  理工男的技術情結

  印象中,鐘堅是個博士地產商。在墨爾本,他不但賣房子,還蓋房子。幾年下來,運作的房產項目多達十幾個,總投資近4億澳元(約合20億元人民幣)。“房子賣得很好啊!基本上蓋一排,賣一排。”

  既然房地產生意很火,為什麼要改行?

  大概是理工男情結使然吧。這次改行,是鐘堅對所學專業的一次回歸。

  房地產生意的成功,並未讓鐘堅停止發展的腳步。他開始捕捉新的商機,將目光瞄向了新技術。

  讀博士時,鐘堅曾在學校學生會任職,同許多華人學子乃至許多澳大利亞當地學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借助微信群和“澳大利亞博士沙龍”,鐘堅與這些昔日同學的聯系、交流仍十分密切。“在群裡,大家經常談起澳大利亞的一些新技術和新產品,比如:醫療健康、人工智能、區塊鏈、新材料、文創等領域的技術和產品,這些新技術新產品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很先進的。”目光敏銳、思維敏捷的鐘堅,暗暗開始琢磨了。

  機會終於降臨。2014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澳時,澳中雙方宣布實質性結束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次年6月,中澳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中澳自貿協定簽訂后,我意識到:中國正在加緊實施科技強國戰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澳兩國在市場、資本、產品和技術等領域具有極強的互補性,澳大利亞需要中國的市場、資本,中國需要澳大利亞新技術和新產品。”這下,鐘堅找到了新的發展靈感,即:利用自己的華僑身份和熟悉中澳技術、市場、政策法律環境的獨特優勢,在中澳科技創新領域搭起一座通達的橋梁!

  孵化:

  牽線中澳技術合作

  做事沉穩的鐘堅,並沒有急於求成,而是沉下心來進行了將近一年的深入調查,並嘗試了一些解決方案,由此熟悉了澳洲科技和創業領域的規則以及相關的法律規定和人文環境。

  “有個挺有意思的現象,如果澳大利亞有好的技術發明,早期研發會得到政府和民間資本的支持,但是要變成商品,很難繼續得到資金支持。”

  為什麼?在鐘堅看來,澳投資人十分謹慎,沒有百分百的把握,絕不投資,這導致澳技術研發十分艱難,往往功虧一簣。與之相反,中國的風投方興未艾,投資人往往看中項目的發展潛力,願意承擔風險。所以澳技術研發人非常渴望到中國發展。

  2017年6月,鐘堅成立嘉源創新科技公司,並在北京建立名為“環球盈嘉”的互聯網信息平台。沒想到,運營了一段時間,竟沒談成一個項目。

  問題出在平台的定位上:沒有在文化、法律、政策等方面為中澳合作者解疑釋惑,因此沒有解決中澳合作者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問題,必然談不攏。

  2017年,在獲得一些投資機構和投資者支持后,鐘堅成立了澳大利亞創新工廠。當年底,嘗到甜頭的鐘堅,將創新工場與嘉源創新科技公司合並為澳大利亞嘉源創新孵化器,專注於三件事:一是為澳大利亞初創團隊進行創業和企業管理培訓,其主要內容是介紹兩國的文化、法律、投資環境、人文環境等﹔二是提供一站式的企業服務,協助這些企業獲得投資、落戶中國﹔三是為中國企業提供完善的在澳一站式落地服務。

  孵化器的團隊十分精干,包括在中澳兩國的常備技術專家團隊、文化專家團隊和在墨爾本的行政團隊。這些團隊了解中澳兩國的技術、文化、市場,並擁有政商界的廣泛人脈。

  短短半年多時間,孵化器已經在中澳兩國拿到一些非常棒的技術項目:人工智能技術、太陽能技術、深水(海底)發電技術、微波環保木材技術等,幫助14個項目完成孵化或落戶中國,幫助6家中國企業在澳落戶或擴展市場。

  自豪:

  華僑身份最寶貴

  交談中,鐘堅對自己的中國國籍深為自豪。“中國現在發展得這麼好,我是中國人,能為中國夢做點事情,是人生之大幸!”所以,正如自己的名字一樣,堅定的鐘堅,不願改變自己的中國人身份。

  擁有華僑身份,又在澳大利亞居留多年,熟悉兩國文化,擁有兩國人脈,讓鐘堅在中澳之間奔波時如魚得水。他的房地產生意,許多客戶是移民澳大利亞的華人。“都是中國人,溝通起來很方便,建立互信也比較容易”。

  中國發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讓鐘堅看到巨大的商機:“這是中國的機會、澳大利亞的機會,也是我個人的機會。”他有個夢想:把孵化器建成中國科技創新的助推器和澳大利亞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鏈,為“一帶一路”建設添磚加瓦。

  自從運營孵化器以來,鐘堅每年都要往返中澳兩國數次,一路風塵——參加新產品推介活動,了解新技術新產品,不僅與中國企業、投資人和工業園區官員溝通澳新技術新產品落地,尋找對澳新技術研發的投資,而且也在中國尋找新技術新產品,輸出澳大利亞,因為“中國的技術現在已經很棒了!”

  澳大利亞人對中國的了解很有限。這次回國,鐘堅在北京親身體驗了一款“很牛的產品”——名為“虛實空間”的虛擬現實技術。該技術能讓人足不出戶即可深度體驗長城、兵馬俑等眾多中國古代文明,鐘堅的興趣給吊起來了:“我打算把這個產品引入澳大利亞,給澳大利亞本地人和新生代華人提供一個了解中國文化的新手段,這對加深中澳兩國人民的理解會有幫助的。”

  “國內非常歡迎澳大利亞的新技術新產品,隻要技術夠新、產品夠好,溝通到位后,中國投資人、企業和工業園區都會慷慨地提供資金、市場、政策、場地支持”。鐘堅由衷感慨:“這條路走對了。”


(責編:宗哲、任雨諾(實習生))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系轉載,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並非用作商業用途,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如果您認為轉載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刪除相關內容。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