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4月5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報道,4月4日清晨,北京的天空略顯陰沉。司徒月桂陪同多名致公黨黨員來到八寶山革命公墓,祭拜自己的爺爺——司徒美堂。
司徒美堂的墓碑前擺放著來自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會、致公黨北京市委員會、八寶山革命公墓等單位,以及司徒月桂個人敬獻的花籃。
司徒美堂墓碑的后面,是革命家何香凝為其撰寫的碑文:“司徒美堂先生一八六八年生,廣東開平人。十四歲(虛歲)赴美,十七歲加入洪門致公堂,並隨孫中山先生參加辛亥革命,幫助籌款……”
司徒月桂的名字是爺爺司徒美堂給她取的,“這個名字表達著爺爺對我的美好祝福”。司徒月桂雖然隻與司徒美堂一起生活過短短兩個月的時間,但這兩個月讓她終生難忘。“第一次見到他時還有些害怕,但看到他的笑容后我飛奔了過去。有一次我滑冰受傷將責任歸結於他人時,爺爺批評了我。”
在司徒月桂心中,爺爺是一個樂觀、勇敢的人。“他仿佛不害怕任何事情,也能笑著面對很多危險和困難。”
1949年到1955年,司徒美堂一直生活在北京北池子83號筒子河邊的四合院裡。司徒月桂回憶,當時家中有一副畫讓她印象深刻,那就是由著名畫家司徒喬所畫的三名在美華人勞工。“小時候我並不理解家中為何挂著這樣一幅畫,爺爺隻說等我長大后自然會明白。長大后我才明白,在爺爺心中始終牽挂著僑胞。北池子83號的電話和地址都是對外公布的,爺爺在北京也可以隨時收到海外華僑華人的信息。”
“我還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
從八寶山革命公墓離開,司徒月桂和記者一行人一起來到了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這裡正在展出“我還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愛國僑領司徒美堂誕辰150周年專題展。
“我還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司徒月桂告訴記者,這句話來源於司徒美堂和美國外交官司徒雷登的一段對話。“司徒雷登對爺爺說自己是一個美國人,但是在中國生活多年,因此也是半個中國人。爺爺出生在中國,但是在美國生活近七十年,也算半個美國人。爺爺當時就直接指出,自己一直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在司徒美堂位於廣東省開平市赤坎鎮的故居照片前,司徒月桂開心地說:“這就是我的家。爺爺留給我的唯一遺產,就是這間房子。我已經將這個房子托管給了政府,它現在也不屬於我個人。我不會指望爺爺的錢生活,我要靠自己努力,過自己的生活。”
司徒美堂幼年失去父親,迫於生計,14歲時到美國謀生。初到美國時,他在中國餐館當過廚師、做過管家、在美國軍艦上做廚師,后又到波士頓當小販。在舊金山,司徒美堂加入了致公堂,他為人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深受僑胞的尊重。后司徒美堂成立了安良堂,開始了他“洪門大佬”的傳奇一生。
“羅斯福曾經幫助爺爺打過官司,救過他一條命,兩人由此成為好朋友。爺爺說過總統是他的老朋友。”司徒月桂說。
據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資料顯示,富蘭克林·羅斯福在擔任美國總統之前在紐約當律師,曾任安良堂法律顧問達10年之久,與司徒美堂結下深厚的友誼。羅斯福當選總統后,司徒美堂多次與羅斯福通信,積極推動在1943年美國廢除《排華法案》。
即使身在海外,司徒美堂始終心系祖國,並支持祖國抗戰。1937年10月18日,司徒美堂辭掉其他社會職務,聯合各僑團成立“紐約全體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並擔任常務委員。司徒美堂籌集了大量衣物、醫藥和汽車,通過宋慶齡在香港的“保衛中國大同盟”,源源不斷地匯回祖國。據統計,僅紐約一地在八年抗戰中各界華僑的捐款就達到1400萬美元,美洲華僑募捐和認購的公債至少有4.8億美元。
在專題展中有一張照片,展示著司徒美堂在中共駐重慶辦事處門前與周恩來等的合影。1942年初,司徒美堂在重慶出席了周恩來為他舉辦的歡迎會。司徒美堂發表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的演講。站在這張照片前,司徒月桂表示自己2013年底也來到這裡留下一張照片,“走一下爺爺走過的路”。
“縱使時光流逝,依然有很多人記得他”
新中國建立前夕,司徒美堂接受毛澤東邀請,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並受邀在天安門城樓見証新中國的誕生。
在《開國大典》的一張經典照片裡,毛澤東身后站著的一位“美髯公”,讓很多人誤以為是司徒美堂。司徒月桂表示:當時爺爺還沒有留胡子,他站在天安門城樓東側第二根柱子那裡。因為他腿不好所以安排了椅子讓他坐著,但他全程基本沒有坐下過。當毛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聽到國歌時,他流下眼淚。他說過自己作為一個在海外生活了幾十年的老華僑,覺得自己腰杆兒硬了。”
司徒美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論地方多偏僻,環境多特殊,我們的僑胞一起‘刻苦耐勞,和平處事’的方針,在各個地方都站住了腳。”
2003年,司徒月桂申請加入中國致公黨。“從那時起,我開始關注海外華僑華人的生活。無論是在司徒家族內部,我們的家鄉廣東,還是在海外,依然有很多人會記得爺爺。正因如此,我感覺自己身上有一份責任,那就是我要宣傳司徒美堂的愛國精神,我要將海外華僑華人對於祖國的愛表達出來。”
“從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北京奧運會期間籌建的水立方,無論在任何階段,華僑華人都為祖國做著積極貢獻。”司徒月桂說到此處流下眼淚,“縱使時光流逝,依然有很多人記得他,因為他所代表的是一種愛國精神。”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祁德貴認為:“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愛國的情感在海外華僑華人心中不曾改變。在海外生活時間越久,對祖國的思念越深。”
今年73歲的司徒月桂最遺憾的事,是沒有一張跟爺爺的合影,但是她笑著說自己的性格和爺爺一樣開朗。
(責編:宗哲、任雨諾(實習生))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系轉載,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立場,並非用作商業用途,僅為傳遞更多信息,如果您認為轉載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刪除相關內容。